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在當時看似很大膽的設想,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并顛覆了我們對自己以及周圍世界的認知。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日心說、進化論等。下一次科學界的大事件,可能正在醞釀之中……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告訴我們,銀河系可能擁有多達300億顆與地球類似的行星。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繼任者,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擬定于今年發射,它將有能力檢測出一些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跡象。許多人認為,發現外星生命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美國宇航局的前首席科學家艾倫·斯托芬就曾預測,我們會在2025年左右在其他星球上找到生命存在的跡象。
事實上,不太可能會出現“啊哈,外星人你在這里”這種情況,因為科學家得花很多年的時間來確認結果。例如,發現一些行星大氣中的化學物質成分有異常,被認為是外星生命存在的跡象,但這有可能只是行星的短期大氣變化導致的。科學家需要認真分析各種可能。
這里還有一個真實的例子,更能說明問題。1996年8月,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宣布,從一塊編號為ALH84001的火星隕石中找到了早期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這個新聞在當時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甚至美國國會還為此專門召開了聽證會。但此后,科學界紛紛指出此項研究有不周密之處,從各方面提出質疑。現在,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塊火星隕石并不含有任何外星生命的成分。
它能幫助我們解決這樣一些問題:外星生命是如何誕生的?它們的遺傳密碼和我們一樣嗎?它們也需要水和碳元素嗎?它們也是通過自然選擇法則進化的嗎?
如果發現的外星生命是智慧生命的話,還會對我們人類文化產生很大影響。例如,可能對某些宗教構成挑戰,有些人可能認為外星智慧生命是救世主,這可能會引發出新的宗教。
或許,最重要的是,外星生命的發現將會顛覆“人類是宇宙的中心”這種觀點。相反,我們必須承認,生命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我們不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把自己的思維完全從身體中獨立出來會怎樣?
許多人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再過幾十年或幾百年,我們就能把自己的思維上傳到電腦上。一些學者認為,這種事情不僅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們具有了可以獨立于身體存在的數字大腦,會怎樣?首先一點是,這個大腦仍需要外界信號的進入。因為如果大腦沒有外界信號刺激,就會進入所謂的感官剝奪狀態。進入感官剝奪狀態后,人會出現各種錯覺和幻覺,情緒會變得不穩定。最終,人會發瘋起來。所以,你的數字大腦仍需要外界信號的進入。
但這樣一來將會改變我們對生命價值的看法。數字信息可以復制,那么每個人都可復制出多個自己,存儲起來當作備份,以便在需要的時候加載它們。那么,殺了你,你也不會真的死掉,因為你可以啟用備份。這樣的話,謀殺可能不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犯罪行為。同樣,人們也不再害怕意外事故。
現在,我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但如果我們擁有了數字大腦,那么交流會前所未有的便捷。我們的大腦可以通過網絡直接與其他人進行思想交流,不再需要語言和文字就可以通信。
一個大問題是,模擬這些大腦的計算機中誰負責維護呢?運行這些計算機的人可以有能力復制出很多個你,他們還可能在一個秘密系統上運行你,并奴役你。看來,我們得需要大幅度地提高軟件的安全。如果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候被黑掉,或被復制,這就有點太可怕了。
技術問題比比皆是。比如,將你的思維上傳到電腦上的過程中,技術或設備可能會犯錯誤,使得你的一個錯誤版本進入電腦里,那么復制出來的還是你嗎?另外,倫理問題也會變得更加復雜,如果你的原始大腦和身體都還在,你的數字大腦與原來的你能享有相同的道德和法律地位嗎?恐怕這樣的問題不太可能很快得到解決。
在未來,沒有身體的我們可能會被看作一種新型生命,隨之帶來的是一個全新的社會,需要的是一種全新的法律和制度與之匹配。
我們的道德基于一個似乎不容置疑的觀念:我們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但是,隨著我們對意識的逐漸了解,這個假設似乎越來越站不住腳了。
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神經學家完成了一個實驗,他們使用腦成像技術來檢測志愿者在自己想抬手時的腦活動信息。結果發現,志愿者意識到想抬手幾百毫秒之前,大腦就已經產生了相應的動作指令。
這個動作指令并不受我們的意識控制,這表明我們可能不具有自由意志。如果自由意志真的不存在,會怎樣?
造成的結果之一,可能是道德觀的松動。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些實驗,如果他們告訴志愿者人不存在自由意志,一切都是由自己意識之外的東西決定的,那么這些志愿者之后的行為,就會表現得比以前更加自私和不誠實。這些志愿者還會對違法者更加寬容,因為他們覺得人不過是一臺機器,做錯事了也不應該受到過多的懲罰。
但是,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往往蘊含著這個觀點:人應該對自己行為負責。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部分是為了能讓作惡的人接受應得的懲罰。事實上,對懲罰的恐懼是防止社會崩潰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果自由意志的觀點被拋棄,那么懲罰的合理性就沒以前那么大了。但它作為一種威懾,在實際中仍是必須的。所以,我們可能會繼續保留我們的法律體系。
此外,如果人們發現沒有自由意志這回事,那么他們可能會對生活的各個方面開始重新思考,日常行為也可能會受到細微的影響。
生命是怎么誕生出來的?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猜測,它可能發生在一個“溫暖的小池塘”里。從那時起,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其他可能的生命誕生地:地下深處、開闊的海域、海底熱液噴口、有放射性的海灘、黏土覆蓋的地表等。這些可能的誕生地基本沒啥共同特點,除了這個:它們都在地球上。
如果生命的誕生地不在地球上,會怎樣?
證據顯示,地球環境剛剛變得適宜,生命就急不可待地出現了。但一些科學家認為,化學分子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就轉變為生命,似乎不太可能。
而在20世紀70年代,天文學家發現,太空竟然充滿著復雜的有機分子。彗星、小行星、流星體等天體就包含很多有機分子,它們偶爾還會墜落在地球上。于是,另一種生命起源的假說——泛種學說——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泛種學說早在19世紀就有學者提了出來,認為生命分布在全宇宙中,并能借助彗星、小行星、流星體等天體散播、繁衍。不過這種觀點仍是一個未被證實的假設,還不太被主流科學界所接受,但目前形勢正在好轉。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很多支持這個觀點的證據(見拓展閱讀)。
英國白金漢大學的錢德拉·威克拉馬辛,是支持泛種學說最為著名的科學家。他認為,銀河系充滿了生命,這些生命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宇宙級生態系統,而地球上的生物圈只是它的一部分。在銀河系里,有機物甚至生物體,可以在相鄰的恒星系統之間進行交換。不過,其他的科學家則不那么雄心勃勃,他們僅是認為生命可能最初誕生于火星上。
不管怎樣,如果我們真的發現遙遠的祖先是外星生命,那么它不僅會對科學界產生影響,它還會對宗教產生很大的影響。不過,一些宗教領導人可能會把這個科學發現納入到現有的神學理論中。
對于普通人來說,大家可能剛開始不太能接受這個觀點,但最終我們會認為自己不只是一種地球生命,而且還是一種宇宙級別的生命。這可能會給人一種與天地同在的敬畏之心。
閃閃發光的全息圖,給人一種迷幻的感覺。這種圖像可以產生三維立體的效果,但是所有的三維信息都是編碼在一個二維平面上。出乎意料的是,物理學家發現,我們的宇宙可能就如同一張全息圖:你只需一個二維平面,就可以描述宇宙中所有三維空間中的信息。
物理學家是如何提出這個觀點的?這其實是由一個計算問題引出來的。20世紀90年代,物理學家們正努力解決弦理論中最棘手的數學難題。弦理論的基本假設是把粒子當作一種振動的能量弦。弦理論中引力問題是出了名的難算,但最終,物理學家們找到了一個計算技巧。在某些情況下,宇宙可以減去一個空間維度,可轉變為一種全息圖。而在這個圖中,引力這種難以處理的力就從中消失了。
這個技巧被稱為全息原理,但它只能應用于一個特殊的四維空間里,而我們宇宙的空間是三維的。但許多物理學家相信,全息原理在我們的宇宙中也能成立,只是他們仍需要一些時間來證明。
來自美國費米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克雷格·霍根認為,如果全息原理適用于我們的宇宙,那么空間在很小的尺度下,就會開始變得模糊不清。這就像你不斷放大電腦屏幕上的二維圖片時,最終會看到一個個像素,此時的圖片就變得模糊不清了。現在,他的研究小組已經在費米實驗室里建立了一個設備,來檢測空間是否會在很小的尺度下變模糊。
如果我們最終證明,全息原理適用于我們的宇宙,這意味著我們的宇宙可看作一張沒有引力的二維全息圖。也許,我們周圍空間的一個維度和引力,不過是一種“幻覺”。我們對周圍世界的體驗,并不是世界的真實面目。
不過,我們的日常生活可能不會發生什么大的改變:我們仍然會認為周圍的空間是三維的,仍能感受到地球作用于我們的萬有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