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賀賀 程現昆
摘 要:步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階段性變化,黨和國家在認識到客觀實際變化后,在十九大報告中做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這一重要論斷。這一重大歷史性論斷正是基于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指導,實事求是地把握變化了的客觀實際;辯證地分析現階段社會問題;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新的需要而得出的正確結論,這一論斷豐富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要矛盾論。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9-0032-02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黨和國家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恩格斯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2]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因此從方法論角度深化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認識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方法論,堅持一切認識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十九大之前黨在長期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不同的論斷,確定了不同階段目標。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探索研究才認清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情,認清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在此基礎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論證了中國革命的任務、動力、道路以及戰略和前途。第二次是黨的八大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中,中國共產黨再次從實際出發,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進行了判斷,強調:“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為完成這個偉大的任務進行艱難的奮斗,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第三次是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中國共產黨經過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領導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并把這個判斷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據此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任務和工作重點。這個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成為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
在黨的十九大上做出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這一論斷同樣具有劃時代的理論意義。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社會變革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是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3]所以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這一論斷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深深地扎根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體現著中國發生的深刻變化。首先,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近四十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經濟始終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所以目前再說我國仍是“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不合時宜,取而代之的是認識到我國社會“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特點。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現在領域發展不平衡。我國經濟方面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是社會、生態環境、法制建設方面仍需要大力發展;區域發展不平衡,包括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和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僅僅是指區域之間經濟上的不平衡,主要是在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距。其次,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也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人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從貧困時代到溫飽時代、從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轉變,一般性的物質文化需要已經得到滿足,但是人們日益豐富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不僅僅包括一般的物質文化需要,更多的是包括精神層面享受、社會生活條件滿足的要求。但是我國民生領域還存在特別多的短板,主要體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所以事實證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變化的,是有理有據的。
二、始終堅持用辯證思維方法分析解決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
我們堅持用實事求是的方法去認識社會歷史,內在地包含了用辯證法去看待社會歷史。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的主觀的思維和客觀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規律,因而兩者在其結果中最終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須彼此一致,這個事實絕對地支配著我們的整個理論思維。”[4]對自然、社會、歷史和思維的研究,必須從客觀的社會經濟現象和社會經濟過程出發,用辯證的思維方法指導實踐,分析和解決一切問題。黨和國家立足于新的歷史方位,辯證地分析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現實,把握其中的客觀規律,從而做出與時俱進的科學論斷:“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一方面要始終堅持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反對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加強調查研究,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準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規律,妥善處理各種重大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開創到現在的全面發展,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我們認識和把握當前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不能割裂開這個歷史進程,片面孤立地看待社會主要矛盾變化。
我們要準確把握“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我國目前處于新的歷史方位,隨著生產力的日益提高,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但是我們仍要正確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們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變的基礎上看到每個具體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雖然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對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偏離“一個中心”,也不能偏廢“兩個基本點”,準確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任務,發展才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我們的中心任務仍然是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深化改革,不僅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推動文化建設、生態建設、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地改善和保障人民生活。黨和國家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們不僅要看到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有變,而且要看到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雖然國際地位沒有變,但是我們所處的世界歷史方位有了很大變化,習總書記指出:“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1]因此,我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把握大時代背景,對我們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也具有指導意義,我們進一步靠近世界舞臺中央的過程,也就是我們進一步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過程。
另一方面要始終堅持用矛盾分析法看待問題。馬克思主義矛盾論認為,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但是每一事物及其不同發展階段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并且一事物或系統內部存在著多重矛盾,但是各種矛盾和矛盾諸方面的地位是不同的,不僅有主次矛盾之分,還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所以正確把握每一事物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唯物辯證法方法論。在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歷史階段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形成了不同發展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從新民主主義時期的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再到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轉化,充分顯示了我國把馬克思主義矛盾論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在各個時期的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中分析出社會主要矛盾,并以此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依據。
在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矛盾的一方面已經由落后的生產力轉變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另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矛盾的每一方面都有了自身的發展,它是對非對抗性社會矛盾性質下的社會主義社會人民不斷發展的生活需要與社會供給之間的這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總矛盾的具體體現與階段性發展。我們應該看到,社會生產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求新時代的工作重心轉向通過平衡充分的發展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滿足人民的需要,這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出了更多的挑戰、更大的壓力,我們要以矛盾的根本解決作為發展的重要目標任務。要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于新時代發展道路中,促進歷史性社會主要矛盾的高效解決。
三、始終堅持群眾史觀,以人民為中心,是制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始終以人民的呼聲為第一信號,以人民的需求為第一要務,以增進人民福祉為重要內容,以實現人民愿望為己任。無論是對發展實踐經驗的總結概括,對政策及措施的制定,還是對發展理論的研究,都必須貫穿鮮明的民生導向,彰顯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黨和國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過程中,不僅看到了人民的物質需求,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人民的精神需求和生態需求,適時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群眾利益觀。這實際上就是滿足人民的各方面需求,使人民群眾在生存、發展、環境、社會和智力等方面普遍提高生活質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現在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立足于新的歷史方位,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了進一步的豐富,正如習總書記所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5]正是習總書記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做出了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因此,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使人民群眾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就成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把人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成效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在人民群眾中存在的各種需求要求我們必須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解決“共商共建共享”中的短板問題,不斷從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方面切實改善民生,滿足人民需求。“中國夢”是國家富強夢、民族振興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只有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這個國家才會富強,民族才會振興。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結論揭開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歷史階段的重大問題掩蓋下的主要矛盾與重大關系,不能僅僅從字面意思做淺顯認識,而是要用歷史的眼光、求實的態度、問題的意識和長遠的視角來全面、深入、動態把握其內涵、本質與規律。”[6]從實際出發,把握社會發生的新變化、產生的新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在歷史的連續性及發展的階段性的辯證統一上全面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新變化,始終把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作為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劉希剛,史獻芝.唯物辯證法視域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探析[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