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新 寇尚乾
摘 要:轉型發展是地方院校的必然趨勢,轉型背景下,加強內涵建設、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是地方院校的主旋律。地方院校的內涵發展重點應處理好以下幾個環節的問題:定位準確,理念先進,規劃科學,是實現學校協調發展的基本前提;立足地方,堅持產學研結合,是實現學校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提高質量,辦出特色,是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地方院校;轉型發展;內涵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9-0201-02
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地方院校大都走出了一條以規模擴張為典型特征的“跨越式”發展道路,辦學同質化,大學生就業壓力大。新形勢下,地方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發展,成為必然趨勢。但轉型發展,不是降低層次,更不是降低質量和水平,而是辦學類型的轉變,更需要提高質量和水平。加強內涵建設,提高辦學實力,是轉型發展背景下地方院校的核心任務。
一、定位準確,理念先進,規劃科學,是實現學校協調發展的基本前提
定位準確,是學校轉型發展、內涵建設的基本出發點。轉型發展,就是要辦應用技術類型大學,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這里必須界定清楚應用技術類型大學的概念:首先,應用技術類型大學屬于普通高校,與職業類型高校有所區別,不能簡單地將應用技術類型大學等同于搞職業教育;其次,同屬普通高校,應用技術類型大學又不同于研究型大學,其人才培養的類型、科學研究的層次均有較大區別。研究型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科學研究一基礎研究為主要任務。應用技術類型大學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科學研究以應用技術研發為主要任務。準確定位,才能做好學校的頂層設計,有針對性地做好中長期發展規劃,整合辦學資源,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完善科學研究路徑,改善管理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與企事業單位聯合培養適應生產、管理一線的合格人才,摒棄沉重的辦學包袱,不攀比,不求全求大,注重人才培養質量,針對辦學目標,扎實做好學校的各項工作,逐步提升辦學實力,提升辦學水平,凝練辦學特色,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理念先進,是學校轉型發展、內涵建設的向心力。在準確定位學校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凝練先進的辦學理念成為引領學校發展的關鍵,因為辦學理念是大學的靈魂,是一所大學建設發展的內在航標,如何實現辦學理念的優先轉型,是地方高校把握戰略機遇期成功實現轉型的先決因素。地方高校需要按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學校辦學實際,精心凝練與打造辦學理念,以先進的辦學理念引領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基于轉型發展的新形勢,地方高校應樹立職業、融合、開放的辦學理念。職業,即職業導向,以培養學生適應和勝任未來的職業崗位為宗旨,以學生終生職業發展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素質和能力為重點;融合,即產教融合,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構建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整合性平臺,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教學與生產結合起來、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結合起來;開放,即開放辦學,實現學校與社會的全方位對接,緊密結合社會需求培養合格人才。
規劃科學,是學校轉型發展、內涵建設的落腳點。轉型發展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按照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結合學校辦學實際,科學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實現學校有序、持續、健康發展。一是要協調好學校內部因素的發展,做到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二是要協調好學校與外部社會的協調發展,堅持學科專業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與一致性,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適時設置學科專業,形成結構合理、布局優化、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一致的學科專業體系。
二、立足地方,堅持產學研結合,是實現學校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
轉型發展,目的是使學校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因此,轉型發展必須立足地方,實現產學研合作。產學研合作,從粗線條來看,最核心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地方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要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態勢,使學科專業成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二是地方高校的科學研究要適應地方支柱產業的發展態勢,使科學研究成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新增長點的推進器與孵化器。
(一)立足地方經濟產業鏈,促進學科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轉型發展,要以學科專業建設作為突破點,通過增減、整合等方式,使學科專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地方產業結構和產業經濟鏈對接,建立主動適應市場的學科專業設置和調整機制。一是建設好基礎學科專業,鞏固學校的辦學基礎,將基礎學科專業建設成為學校的優勢學科專業;二是大力發展應用性強的學科專業,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需求,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就業為本位的學科專業建設機制,將這些應用性專業建設成為有就業實力的學科專業群,充分體現服務地方的職能;三是開展市場調研,有前瞻性地設置市場需求前景好的新興學科專業,適應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未來需要,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新行業人才的需求。
(二)立足地方支柱產業,促進學科專業研究與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轉型發展,不是不需要科學研究,而是科學研究的層次和模式與以往有所不同。地方本科院校要實現與地方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需要加強科學研究,特別是加強對地方支柱產業的跟蹤與前瞻性研究,為地方支柱產業的發展提供科技與人才服務,從而也為學校發展贏得更大發展空間。要處理好科研與教學、科研與服務地方、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及技術開發、自然科學研究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講,就是要統籌規劃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統籌教學與科研:作為地方院校,教學工作是第一要務,科研工作是必要補充,科研促進教學,教學帶動科研,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在管理力度、經費撥付、獎勵辦法、軟硬件建設等方面應做到協調統一。二是統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應注重在科研立項上統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比重,做到比例協調,重點突出,特色鮮明。三是統籌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技術開發):作為地方院校,應根據學校發展的不同階段、需要、特點,統籌好二者的關系,做到互相兼顧,促進學校整體協調發展。
三、提高質量,辦出特色,是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轉型發展,內含著提高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質量這個核心任務,因此,提高質量是轉型發展的根本要求。在提高質量的同時,辦出學校自身特色,是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是合理制定質量標準,科學構建質量保障體系。轉型發展,沒有固定模式可參考,每個學校都應根據辦學基礎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實施轉型。要合理制定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質量標準,在素質、知識、能力等方面賦予應用技術型人才以新內涵,基于人才質量標準,規劃課程體系,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學模式和考試模式,提高教學質量。要構建科學的質量保障體系,加強教學管理與監控,出臺與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多種方式,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為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提供人才保障,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建立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長效機制,確保教師隊伍穩定,為教學工作的穩定、有序開展提供堅實基礎。
二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走產教融合之路。轉型發展,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需要走產教融合發展之路:在學科專業建設上,要精準對接區域產業體系,實現二者的對接與協調;在課程建設上,要圍繞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結構體系加以合理取舍和整合,區別于研究型大學的課程體系,也與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有所不同;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劃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關系,突出實踐教學比重,要適當聘任有實踐經驗的專家作為兼職教師,要將課堂教學與生產實習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突出綜合能力培養;改革學業考核方式,課程考核突出實踐能力的比重,綜合考核可以多種形式,包括筆試、操作、設計或完成指定任務,以體現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為指向。
三是加強應用技術研發,提高服務地方能力。轉型發展,在科學研究上而言,主要是轉變為應用技術研發,以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學校要立足自身學科專業優勢,以解決地方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集中力量加強應用技術研究,加強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的主動性,將應用技術研發的最新成果與地方產業、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對接,為區域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其次,要強化前瞻意識,合理規劃應用技術研發的未來方向。地方需求,不僅限于當前范圍,學校應把科研服務地方的戰略眼光放到地方的未來發展。學校通過認真研究地方未來發展需求,提前做好項目申報整體規劃,持續不斷地針對地方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項目申報,科學規范地開展項目研究,有條不紊地推出系列科研成果,建立科研服務地方的項目庫、成果庫、資源庫,為科研服務地方源源不斷地提供智力支持與成果支持。再次,要有協同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加強創新團隊建設。隨著學科專業分工的越來越細,個人的科研力量已經變得越來越弱,而一些科研項目,特別是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科研項目,往往又是多學科、跨專業的邊緣項目、綜合項目,因此,需要通過加強科研團隊建設來推動科研合作,實行聯合攻關。科研團隊長期穩定地從事某一領域的系列研究,可以形成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聚集和培養一批高層次領軍人才,為學校發展、科研服務地方提供理論支撐與技術保證。打造高水平的創新團隊,除了加強本學科專業人才資源的梯隊建設以外,一方面需要吸納其他高校科研人員協助、合作,以外部專家帶動團隊建設;另一方面需要加強跟地方相關部門人員合作,打破學校內部的院系界限,整合各類人才資源,合理分工與配合,整合團隊科研力量,實現1+1>2的效應。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Z].2014.
[2]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Z].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