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新梅
摘 要:信息時代的教育教學對傳統教師的能力結構提出了挑戰,為適應信息化教育環境,重新構建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將直接影響到教育改革的進程和質量。研究者以陜南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對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現狀、培養途徑等進行了調查分析,并針對問題提出了中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構建的有效途徑和策略。
關鍵詞:教育技術能力;中學教師;策略和途徑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9-0213-02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學習資源、教學媒體和教育理念層出不窮,教育領域正從思想、內容、方法等方面發生深刻變革[1]。信息化教育環境和教師角色的變化,特別是大量通信媒體和技術的參與,對中學教師的專業能力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構建中學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提高其應用現代技術的教育教學水平,是目前教師教育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分析
為了解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現狀,課題組對陜西漢中、安康、商洛三市轄區的中學一線教師進行了調查,主要采用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問卷包括6個子項目共42個問題,內容涉及教育技術應用情況及能力培養兩個方面。在學校樣本選擇上,結合陜南地域和經濟特點,分別在漢中、安康、商洛三市共抽取18所中學,教師樣本考慮了學科、年齡、性別等因素。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實際收回226份,有效問卷211份。
(一)現代教育理論掌握方面
調查顯示,掌握信息化教育基本理論(現代教育媒體理論,現代媒傳理論和現代教學設計理論)的教師比例均低于20%,比較了解和略有了解的比例都在35%左右,說明大部分教師的現代教育理論水平較低,習慣于受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這在根本上制約了教師主動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積極性。
(二)教師對現代媒體在課堂教學中作用的認識
目前在陜南各中學,電視機、錄音機、投影儀以及教學屏幕作為基本配置,在一些條件好的中學普及率已達95%,語音實驗室、校園網、現代教育技術資源庫的建設也發展很快。說明近年來陜南中學的信息化硬件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但調查發現,只有43.6%的教師認為教育技術很重要。說明學校在教育硬件配備上的快速發展與教師的信息技術認識水平并不同步,通過與個別教師的訪談還發現,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動機在較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的硬性規定和評課賽教的要求。沒有充分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在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三)教師運用教育技術的能力方面
調查發現,在課堂上經常使用現代教學媒體的教師較少,“有時使用”和“很少使用”現代教學媒體的比例較高。在軟件的制作和應用方面,只有部分教師能根據上課的需要制作或選擇使用一些課件。課件制作能力方面,調查顯示只有23.0%能獨立制作課件,說明中學教師的課件制作能力還較低。在教學中如何結合學科特點,高效地運用媒體技術,普遍感到比較困難,說明現代信息技術并沒有真正深入課堂,缺乏對媒體、資源及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
(四)陜南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獲得的途徑
調查顯示,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獲得的途徑有很多,56%是通過“參加培訓”提升教育技術能力,其次是通過職前教師教育獲得(24%)。在培訓中影響效果的重要因素前四項依次是教學內容(47.7%)、教師講授方法(42.5%)、學習資料(35.8%)和教師水平(29.1%);從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需求分析看,中學教師最需要的培訓是“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占63.4%,遠遠高于第二、第三的“現代教育技術技能(29%)”和“教育教學理論與思想”(22.3%),說明教師培訓和職前師范教育是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的主要途徑,教師對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和專業能力給予了極大的期望。現有的培訓內容多涉及計算機、網絡等技術的應用,而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培訓涉及很少,而這卻正是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感到薄弱的地方。對于影響培訓效果的因素中,教師認為最主要的兩項是“培訓方式不當”和“資源缺乏”,而對培訓承辦單位的“重視程度”“后勤保障和服務”“培訓者的教學態度和水平”基本滿意。說明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養和提升比較重視,主講教師教學態度認真,且培訓承辦單位的后勤保障也能到位,但中學教師普遍教學任務和壓力較重,又要適應新課改在課程目標、教材和教學手段等方面的變革和更新,因此強烈的培訓需求和日常工作繁重沒有充分的時間支配,以及培訓的方式、內容等逐漸成為主要問題。
二、中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構建的有效途徑和策略
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是動態的、持續的過程,其中從發展的途徑看,最主要是職前教師教育和職后培訓。針對此次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和不足,經過深層剖析,就如何有效提高中學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提出以下策略:
(一)加強高校師范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
高校師范專業的學生——作為未來的教師,他們的教育技術能力已經成為影響基礎教育整體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顯得尤為迫切。根據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中對教師專業能力四層次要求即:意識與態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新和社會責任。高師學生的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在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下,培養高師學生的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素養、培養高師學生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和創新精神。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必須掌握現代教育理論、熟練運用現代教育信息工具和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和科研的能力。因此,高校必須以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思路。
一是對教育技術課程內容進行革新,重點讓學生掌握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三大學習理論、系統科學理論、教育傳播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通過演示案例的方法使學生體會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以形成學生掌握和運用教育技術的意識和正確的媒體觀。
二是加強實踐和實訓環節。作為一門實踐和應用很強的課程,課堂教學在有限的時間和環境中無法給學生提供真實的教學情景,但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彌補這一缺陷。如借助于教師教育網絡平臺,采用任務驅動法強化學生的教學設計能力;充分發揮微格教室的功能開展教學技能模擬演練。
三是注重創設信息化教育環境。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作為一種綜合的現代教學素質,它的形成必然會受到學校隱性環境的影響。高校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開放的信息資源庫、個性化的網絡自主學習平臺都能有效地拓展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例如高校利用教師教育實踐平臺開展課件制作大賽、教學網站制作等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激發興趣、培養能力;而Moodle等開放式學習平臺則為學生的個別化學習和合作學習提供了條件。
總之,在教師職前教育階段,高校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是當前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也是促進教師教育改革,適應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趨勢。
(二)加強中學教師的在職培訓的實效性,提高教師教育技術能力
從調查結果看,目前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高最重要的途徑依然是在職培訓,但教師對培訓的高期望值與實際培訓結果差距較大。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培訓的目標不明確,功利色彩較重,拿錢換證的現象較為普遍。二是培訓模式單一,理論脫離實踐。現有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沒有考慮到成人學習的特殊性,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習者的行動,無法發揮教師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三是培訓內容重技術,輕整合,把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等同于教師計算機應用能力培訓,缺乏針對學科課程的信息技術整合的綜合應用培訓。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效果。所以必須明確培訓的目標,改革現有培訓內容和模式。
首先,必須樹立現代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觀。現代培訓觀認為培訓已由崗位技能、知識擴展到自我認識、自我創新、團隊共享、團隊互助的新階段,僅通過被動的培訓是很難達到效果的,必須以成人教育的觀點和特點來重新開拓教師能力建設的途徑。即樹立教師在培訓中的地位,培養他們的主動參與意識,從“培訓”走向“學習”。
其次,培訓內容的知識結構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標準》合理構建,形成意識態度、知識技能、應用創新、社會責任四個方面的內容層次結構,即教師由理論與技術的學習,通過不斷凝練和提升,逐步轉化為策略和方法,進而形成教師自身的素質,自覺地應用于學科教學實踐,能針對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和根據教學需要進行資源開發,而且能夠進行發展創新[2]。
最后,培訓立足于校本,由學校根據本校實際需求和本校教師的特點自主策劃、自行實施、自行評價考核的教師培訓模式比較符合當前陜南地區培訓面廣,信息化硬件環境參次不齊,經費短缺的現狀。以崗位為核心的校本培訓與集中崗外培訓優勢互補,既能保證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又能理論聯系實際,把培訓知識與學科資源整合運用,取得持久的效果。
(三)建立基于網絡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平臺
網絡學習平臺是教師自主學習的有效環境系統,也是實現區域教育資源共享的服務平臺。其基本功能包括學習信息發布、在線課程瀏覽、學習討論、本地資源庫等。處于不同網絡節點的學校教師可以自主學習,共享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在線教學資源,也可通過平臺提供的協作學習工具進行學術交流、課題開發、優質資源分享。區域內各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不平衡客觀存在,通過網絡資源庫的開發和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矛盾,教育主管部門應采取一些激勵措施,鼓勵優秀教育資源和教育產品的開發并存儲在網絡資源庫中以實現共享。如優質課件素材、微單元的教育產品、素質課程等,使教育信息化落后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的教師也能根據需要學習和利用網絡資源,提高教育技術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通過實際調研,發現中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有效策略不論是對高校的教師教育還是中學教師培訓都具有指導意義,本次調查的陜南地區中學在西部地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此次的研究結論如果在實踐中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和采納,將會為我國西部地區的教師教育改革、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以及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方面提供借鑒和參考,促進基礎教育改革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張一春.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構建[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13.
[2]戴曉娥.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體系及課程構建的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0):85-87.
[3]張杰.職前教師專業能力培養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1(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