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羨林 李 豪

“同學們看我的手,把濾紙輕輕貼在漏斗壁上,這就是一貼、二低、三靠,注意,不要把濾紙弄破……”
7月6日,五師八十六團第二中學化學實驗里,化學教師朱鳳正在教同學們做去除溶液中雜質的試驗,45分鐘的課,沒有一個學生的目光離開過朱鳳。
“我非常喜歡上朱老師的課,朱老師講課總跟生活有實際聯系,能讓我通俗易懂地了解化學知識……”九年級二班學生潘永奇說。
走進八十六團第二中學,不管在實驗室、還是校園里,總能看到朱鳳與孩子們一起分享化學課的樂趣。
八十六團二中,地處蒙古廟片區(原八十五團片區),辦學條件比較艱苦。在這里就學的孩子大都是偏遠農業連隊的職工子女和周邊鄉鎮的農民工子女,家庭條件普遍較差,積極、樂觀學習的熱情相對不高,中途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連語文數學英語這些主課教師都感到力不從心,想要把化學教好就更非一件容易的事。
化學是一項研究物質組成與變化的基礎學科,怎樣讓孩子們愛上化學課,迅速消化新知識,朱鳳總能打破現有的教室藩籬,把課堂教學的過程轉變為心理體驗和分散式合作的學習過程,她將生活中的情景和外部的有趣世界帶入課堂,讓學生加入到分散合作的學習環境中來。
從手把手教給孩子們做過濾實驗,講到家庭凈水機的原理。從各種化學元素和金屬的現實應用,講到國家的礦產儲量,以及與國民經濟的關系等,朱鳳總能給孩子們講得有聲有色。在講到化學元素組合H20(水)時,朱鳳特意給大家講了塔里木墾區的開發建設,兵團戰士引水灌溉、改造自然、營造綠洲的艱辛歷程,還特意找來有關資料給每個孩子復印了一份,教育孩子們要倍加珍惜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愛護自己的家園。
“因為有興趣才會更好地學習,在化學課上,朱鳳老師不會放過每一次試驗,除了課本上的實驗,還經常會安排一些課外的、有趣的、安全的、學生們能做的實驗。”二中副校長李衛玲說。
朱鳳覺得,要讓孩子在充滿溫暖和愛心的環境里學習和成長。班里的不少學生都是附近農牧職工家的孩子,有貧困生,也有的出自單親家庭。九年級回族學生馬文福,由于六歲時就失去了爸爸,隨后媽媽也離開了他。之后他就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特殊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自卑的性格。朱鳳了解情況后,在課堂上把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回答,課后經常給他輔導功課,激發他的進取心。給他購買一些學習用品及課外書籍,到宿舍去看望他,通過心貼心地交流,使他安心學習,朱鳳的每一次關懷舉動都讓馬文福的眼里酸酸的,心里暖暖的。
一分努力一分收獲。如今馬文福變得更加喜歡與同學交流,學習成績也由下游轉向中游。
在八十六團二中從教化學12年,朱鳳所帶班的化學中考成績一直位居五師初三化學前三名。12年中,朱鳳不止一次放棄過到大城市工作的機會,而她最終選擇了留在團場,并持之以恒地教好化學這門課。
“她對學校的感情不知道多深,對孩子們不知道有多上心,家里的事情多是我操心,她總是更多地想著她的學生,想著備課……”朱鳳的丈夫張偉明告訴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