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宏
“老爸,我問你一個問題,你肯定答不上來。”女兒清嗓正音,煞有介事地說,“請聽題,請問水果為什么要餐前吃?”
我脫口而出:“有利于消化啊!”
轉念一想,也不盡然,有些水果還不能空腹吃呢,比如菠蘿、山楂、橘子和柿子等。那女兒為什么說得那么肯定,水果要餐前吃呢?真是個無厘頭的問題。
女兒拋出“水果問題”前后的那段時間,迷上了下五子棋,每天都要找我下。這是一款再簡單不過的棋類游戲,不論縱橫還是斜杠,只要五子連成線就算贏。
二十幾年前,我和同事都住在單身教工公寓,閑來無事,幾個單身漢擺好棋盤,便開始下五子棋。那時我便知,只要對方三子連成線,不去攔截,就必輸無疑。換句話說,若要贏棋,連成五子是目的,湊成三子是手段。必殺技是連成雙三,對方攔截哪個都不好使;絕殺技是三四連,看到這樣的連線,對手滿心惶恐,只有舉手投降的份。
女兒還小,沒玩過什么棋,第一次玩五子棋,玩著玩著,竟為之著迷。這得益于我的主動避讓,甚至指點她怎么布局連線,尤其是那一招制敵的三三式、三四式。
小孩子贏得起,輸不起,若是滿盤皆輸,就離掀翻棋盤不遠了,那就不好玩了,無趣得很。女兒更小的時候,輸了還會哭鼻子,以示抗議,甚至罵罵咧咧,以泄怨憤。好在這些年的挫折教育初顯成效,五子棋一敗再敗,女兒也不氣餒,更沒有以哭示威,反而有點兒越挫越勇、屢敗屢戰的意思。
畢竟不在一個檔次,女兒的認知水平、邏輯推理能力都有待提高,所以,輸也正常。女兒在輸贏面前的態度,讓我十分滿意。
人生在世有輸有贏,輸贏不定,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只要努力過,奮斗過,結局并不是那么重要,享受過程的美,才是緊要之事。
短短數周,女兒棋藝大增,我已不是她的對手,一次玩五盤,她贏三四局已是家常便飯,甚至,五比零的大比分戰況,也比比皆是。壓根不是承讓,女兒落子,虎虎生威,其勢之猛,其力之大,著實讓人吃不消,不由地讓我驚嘆,她怎么一下子就這么厲害了呢?
我細細思量,問題出現在剪刀石頭布上面。一直以來,下五子棋女兒執白我執黑,以剪刀石頭布定誰先行。我永遠的剪刀,女兒不變的石頭,結果是她先出子,每局的贏者,下一盤自然先行。
發現這一秘密后,我變換手指,出布,搶占先機。果然,我率先五子成線,贏了!搶先一步,勝人一籌。原來,棋逢對手,棋藝退居其次,贏輸的關鍵,成了先后的較量。
心理學有個奇妙的現象——先入為主,學術上,將之歸結為“首因效應”。說白了,就是“第一印象”很重要。
為人處世,莫不是搶先一步,順勢而為。在機遇面前,搶先一步,步步為贏;在交際領域,先入為主,盤踞人心;在斗爭方面,先發制人,一招斃命……
有一次,女兒又一個五比零完勝我。她得意地笑了,帶著勝利者的傲驕,對我說:“老爸,你現在知道為什么水果要餐前吃了嗎?”
我說:“不知道啊!”
女兒說:“餐后想吃,就沒有水果了啊,因為,早被別人吃進肚子里啦。”
沒毛病,好像是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