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人稱“萬世之師”的孔子,是以讀書人的形象彪炳千秋的。可真實的孔子,無論從身形、力氣、武功,還是將兵殺伐都可以用“勇武矯健”來形容。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春秋時期,魯國的度量衡單位與周朝一致,一尺為19.9厘米,“長九尺有六寸”即身高約為1.91米,屬于“鶴立雞群”的大個子,如此威猛的身形與文弱絲毫不搭邊。
正所謂“身大力不虧”。1.91米的大高個兒,力氣自然也是出眾的。《呂氏春秋》記載:“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意思是孔子的力氣可以舉起城門。春秋時期的城門都是實木打造的,重量肯定不會輕于大鼎,而目前出土的分量最重的西周淳化大鼎也不過452斤。由此可見,孔子的力氣比之力能扛鼎的項羽,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單憑身高和力氣言勇,未免有些靠先天優勢的嫌疑。孔子不屑于此,他努力學習當時最流行的“六藝”,即“禮、樂、書、數、御、射”。其中的“禮、樂、書、數”是指禮儀、音樂、書寫和計算,這些對于飽學之士的孔子而言自然不在話下,而“御、射”指的是駕車和射箭,屬于武學范疇。據《禮記·射義》記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意思是孔子在老家曲阜表演射箭,圍觀的群眾像是筑起了一堵密不透風的墻,并因此留下了“觀者如堵”的成語。由此可見,孔子的射術極具觀賞性。
至于駕車,對于孔子來說更是小菜一碟,他曾經對弟子說:“我何執?執御乎?執射乎?我執御矣!”意思是我會干什么呢?我只會駕車而已。謙辭背后擺明了駕車才是他的強項。而據《論語·微子》記載,孔子六十三歲的時候,為向門徒演示駕車技術,依然可以驅車狂飆,其功力老而彌堅。
孔子不僅有匹夫之勇,還有深謀遠慮的大將風范。公元前500年,孔子出任魯國大司寇,在陪同魯定公出席齊魯兩國“夾谷會盟”前,他根據齊強魯弱的局勢,決定向大司徒季桓子借兵五百以策萬全。可是季桓子卻故意刁難,提出要與孔子比試射箭,贏了他才肯借兵。孔子欣然應戰,以高超的射術贏了季桓子。
在會盟的過程中,齊國的態度更是印證了孔子的深謀遠慮。為了顯示力量,威懾魯國,齊景公的智囊黎彌認為孔子不過是“知禮而無勇”之輩,遂在會盟時以娛為名,令兵士持械假扮樂工,企圖劫持魯定公。危急時刻,孔子毫無懼色,仗劍直言,喝止了鼓噪,并令手下斬殺了后續鬧事的人,其威猛悍勇讓齊人心生畏懼,收斂了囂張氣焰。最終,魯國不僅順利簽訂了盟約,還收回了鄆地、汶陽和龜陰土田等被齊國侵占的土地,取得了重大的外交勝利。
公元前498年,季桓子的家臣公山不狃謀反,魯國舉全國之力予以剿滅,導致國都曲阜兵力空虛,公山不狃趁機率兵來犯。在城里內奸的策應下,公山不狃攻入城中,向魯定公所在的高臺射箭,局勢萬分危急。關鍵時刻,孔子挺身而出,他先是掩護魯定公撤退到安全的地方,繼而率眾進行反擊,表現出了指揮若定的大將風范,最終將公山不狃打敗。
文至極致的孔子令世人敬仰,其勇武與彪悍更是不容小覷。盡管他的一生未能盡顯文功武治,但這個書生一點兒也不文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