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楊倩
摘 要:通過對傳統節日春節的感受以及對參與者的訪談,探討傳統節日功能的改變與延續,并對現代傳統節日的具體現狀分析來探尋節日功能的未來走向。春節作為我國眾多節日中最重要的節日,除了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含義,同樣也是我國文化中的特定符號,以符號互動理論為基礎,結合田野調查,分析春節這一節日的功能變化,從而認為傳統節日的功能在現代已經有了很多的改變,但這些改變都使得傳統節日在未來能夠好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春節 節日 功能 傳承
一、傳統春節的功能
1、節日的功能
節日的出現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傳統時期,人們以農耕為主,對此節日大多與農耕有很大的關聯,但是隨著節日的不斷發展,節日已經不僅僅是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附屬品,同時還具有深層次的功能,一般而言節日的功能可以分為文化認同功能和人文娛樂功能。
(1)文化認同功能
文化認同功能,是人們通過節日,來對自身文化的一種認同,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節日,同樣,不同的民族也有自己不同的節日,參與節日的人一定是有著相同的特征,才能共同參與到這個節日,而這些人通過節日來加強彼此的聯系。
節日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首先節日可以教化和維護社會。節日的功能中有一個最顯著的功能就是教化功能,人們通過節日中的禁忌來告誡后代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通過節日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同樣當這種教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時候,節日也有了維護社會的功能,在面對社會中各種出現的問題,節日用著自己的方式來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發展,例如,人們可以通過節日中的各種活動來宣泄自己的情感,從而不會因為情感的爆發而造成一些對社會有害的事情。其次節日還是對文化的傳承起著一定的作用,一個節日絕非一蹴而就,故而節日的持續經歷了時間的沖刷,一個節日能夠傳承至今,其必然是將其最重要的部分一直保存了下來,所以我們通過節日也能去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最后節日也是對民族意識的傳承與發展,鐘敬文先生說:民間節日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我們歷代祖先在長期社會活動過程中,適應生活、生產及各種需要和欲求而創造出來并傳承下來的。它憑藉著現實的各種條件,發揮著眾人的智慧、能力和想象,為人們的生存安寧、健康等要求服務。由于隨著人們能力、智力等的發達和經歷時間的長久,這種傳統文化越來越顯得豐富多姿。
(2)人文娛樂功能
同樣節日還有一種功能就是人文娛樂功能,這個和節日的儀式息息相關,人們通過節日中的儀式活動來進行娛樂項目,例如,人們會在過節的時候,一家人坐在一起進行打牌、打麻將等娛樂活動,通過娛樂活動也可以加強人們之間的關系。在古時候,人們會在不同的節日中有不同的娛樂活動,例如許多少數民族都有的“三月三”,不同的民族在這一天就會有不同的娛樂活動,例如壯族人在這一天少男少女們會去山坡上唱山歌,傳遞彼此的感情;侗族會在這一天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瑤族的婦女們會在這一天上山采摘野菜做出多種顏色的糯米飯;而在土家族,“三月三”也稱作“情人節”,這一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們會聚集在一起唱山歌來尋求心愛之人。
由此可以看出節日的人文娛樂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們通過娛樂來宣泄感情,不同的娛樂活動表達了人們對與感情的不同需要,所以娛樂活動的功能也是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娛樂活動,也為傳統節日相關的習俗提供了重要的幫助,例如古代,人們會在清明吟詩作對,就會流傳很多的詩歌,此外,像前面提到的對山歌,通過對山歌的搜集和分析,也能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歷史和發展,有助于對文化的傳承和學習,故而,人文娛樂功能對傳統節日也有著及其重要的影響。
2、春節的節日功能
作為我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的節日功能也包括上文所述的兩大類。具體言之,在文化認同方面,春節被認為是中國人最為古老的節日,過春節的人自然形成了認同感,另外春節一般是以家為單位進行的節日,作為同家族的人才會在這個時間段聚集在一起,享受節日的氛圍,這也表明了春節的認同功能;在娛樂方面,春節期間人們會有不同的節日習俗,例如貼春聯,準備年夜飯,說吉祥話,發紅包等等,這些習俗也附帶著相關的娛樂活動,這些娛樂活動讓忙碌一年的人們放下了往日的辛苦,與家人坐在一起,享受閑暇時光,另外,近幾年來,春晚的出現也為春節的娛樂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徑,春晚實在大年三十晚上的八點開始,這個時候,有的家庭已經結束了年夜飯,有的還是剛剛開始,人們坐在一起,享受美食觀看節目,并且互相討論,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僅讓人們放松,享受了娛樂,同時還有效地聯絡了人們之間的情感。
總而言之,人們在春節這樣一個極具意義的傳統節日里,不僅僅是享受節日所帶來的氛圍,同時節日還能夠維系人們的日常生活,可見節日的延續并不完全依賴于外界因素,更多的還是其功能性使得節日能夠在時間的長河中流傳下去。但是隨著科技及信息的不斷發展,傳統節日的功能也在發生改變,這些改變對于傳統節日而言到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對此本文將通過訪談以及實地調研的方式來進行解答。
二、現代春節的功能流失與延續
1、現代人的春節
縱觀當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雖然國家有規定傳統節日的休息,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過節日都僅僅表現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就結束了。甚至在有的大城市,過節反而被更多的人當做是進行購物或者約會的一種方式,許多人對傳統節日的認知越來越少,大多均表現在傳統節日的食品上,人們已經遺忘了節日最初出現的原因,對此人們并不懂這些節日到底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情感,和其背后深層的含義。雖然春節一直以來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而現在,這樣的春節也面臨著與信息和科技化接軌的現象,而這種現象的出現似乎讓春節失去了最初的模樣。
本文的實地調研主要以家鄉為例,筆者家鄉位于湖北省潛江附近的石油單位,這個地方存在的時間并不長,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才確立,目前在這里生活的一般是三代人。據第一代人的回憶,他們都是從祖國各地而來的人們,在春節的時候由于當時回家的交通工具并不方便,所以在過年的時候就會留在這里,對此那個時候人們過年的時候常常會進行鄰里之間的串門,春節并不絕對以一個家庭為單位。而第二代人小的時候也是這樣,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春節開始從原先的鄰里串門變得更加注重家庭。而作為第三代人,他們是經歷信息迅速變化的一代,對此他們感受到的春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訪談中,筆者了解到,第三代人小的時候,春節是非常熱鬧的,在臨近春節的時候,長輩們就會放下手中的工作,聚在一起,準備過年的各種貨物,大部分都是以食物為主。在大年三十這一天,從早開始鞭炮聲就不會斷,每一家在吃年夜飯之前都要放鞭炮,同時吃年夜飯也有很多的講究,年夜飯的菜肴的數量,吃飯的時間都必須以雙數為主,這主要是表現了人們對吉祥的祈求,吃完年夜飯之后,家人們就會相聚在一起,人們會談論在過去的一年中都經歷了怎樣的事情,同時還會對未來一年進行展望和期待。等到春晚開始的時候,家人們就會聚集在一起,觀看春節晚會,一直等到十二點來臨,一般在十二點前后也就到了放炮的高峰期,大多數都會在十二點剛過的時候進行放炮,這主要表明了人們希望在新的一年開始時就掃除過去的不好,新的一年以一個美好的開頭展開。到了大年初一,一大早家人們就會聚集在一起包餃子,不論家里人喜不喜歡吃餃子,這一天一定要吃餃子,而且家里若是有比較小的孩子,老人往往會在餃子里放一個硬幣,來為小孩子祈福。大年初一這一天,對于沒能團聚在一起的家人要互相打電話互說新年好,同時還會給朋友進行拜年,而串門則是從大年初二開始。同時在大年初二,當地的工會還會組織一些表演,例如踩高蹺,舞龍,舞獅子等等,這些表演者會沿著主干道進行表演,大人們會帶著小孩去觀賞。春節的氛圍會一直持續到元宵節,在元宵節的時候節日的氛圍會達到最高,從元宵節下午開始,交通主干道的一段就會封路,工會會對其進行布置,放上各種花燈,到了晚上這條路上便成為了一片燈海,同時在晚上八時左右,還會有煙花表演,大概持續四十分鐘左右。直到元宵節的落幕,春節才正式結束。
然而到了現在,筆者感受到的春節與其描述的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一些相關的節日表演已經取消了,同時隨著禁炮的出現,放炮的人家已經越來越少了。同時由于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了外出工作,這也使得許多家庭在年夜飯的時候會出現家人缺席的現象。而且,隨著電子產品的介入,人們也不再是以過去互相聊天的方式來聯絡感情,而更多的則是依靠電子產品,孩子們打游戲,大人們了微信,即使一家人坐在一起,卻也少了一些關聯。可見,過去的喧囂在當下已經不再繁榮,人們也常常感慨,年已經沒有了年味,春節也不再是記憶中的那個。
2、現代春節功能的變化
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的春節的功能已經發生了變化。通過對功能的比較可以發現,這種變化較為顯著的表現在娛樂功能上,首先傳統的一些娛樂活動在當下已經消失,這一現象的出現與當地的發展以及外界因素有很大的關聯。其次,隨著科技對人們生活的侵入,人們更愿意依靠科技來聯絡彼此之間的感情,看似物理距離已經消失卻也拉大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的距離。這種功能的改變,不僅僅與外界環境有很大的關聯,同時與節日本身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但是節日功能的改變并未表現出負面因素,反而正是因為這些改變也能夠看出傳統節日是如何與現代融合,并且在當下出現新的功能。正如上文所述,傳統的娛樂活動的消失減少了節日的娛樂功能,但是同樣新的娛樂活動也在興起,雖然現在無法對這些新的娛樂活動的出現給予絕對的認同或否定,但是這些新的活動依然能夠幫助人們放松心情,讓人們在節日中感受到與往常生活的不同之處。除此之外,春節在文化認同功能上則是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即便人們常常說感覺春節已經少了許多味道,但是人們還是會在春節期間準備相關的食品,按照過去的傳統來進行,這也表明了傳統文化一直被人們鐫刻在血液里,而這種印記并不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消散,反而會更加深刻。
三、結論
在結構功能主義中,社會被視為一個大系統,其又可以被分為不同的子系統,不同的系統就有著不同功能,正是因為這些功能,才能夠更好地維持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本文從節日的功能入手,通過對春節的感觸以及與訪談等方式,探討傳統節日功能的變化,雖然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傳統節日的功能受到了不同因素的影響,甚至是發生了改變,但是這些改變也表明了傳統與現代的接軌,也許這些改變在現在仍存在許多的問題,但仍能看到傳統節日頑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王鳳美.傳統節日的當代適應性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2] 王愛玲.從春節看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現代特征[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5):52-53.
[3] 景俊美.中國傳統節日在當代的精神價值[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
[4] 顧宗俠.論傳統節日的民族認同功能[D].遼寧大學,2012.
[5] 張文諾.論春節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及其發展態勢[D].蘭州大學,2006.
[6] 廖冬梅.節日的教育功能探析[D].西南大學,2006.
[7] 李峰,節日的功能及其社會學隱喻[J],河南社會科學,2008,16(4):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