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
創立4年的百度外賣以8億美元的價格被餓了么收購,成為餓了么的全資子公司
如果有中國版的Product Graveyard,或許一塊屬于“百度外賣”的logo會悄然立起。10月15日,百度外賣宣布正式更名為“餓了么星選”,App變更為新標識,小紅餐叉的設計雖然被保留,但作為背景的百度“U”已被替換為象征“星選”的白色五角星。
隨著品牌名一起消失于歷史長河的,還有百度曾經不惜豪擲數百億進軍O2O領域的戰略野心。
2014年曾被稱作百度的移動轉型元年,那年號稱坐擁“14個億級流量App流量矩陣”的百度高調宣布要從“連接人與信息”向“連接人與服務”轉型。自2014年初前后斥資2.7億美元全資控股糯米網后,5月20日,百度外賣正式上線。在O2O賽道上摩拳擦掌許久的百度宣布殺入外賣戰場,由時任百度全國渠道總監的鞏振兵牽頭,成立了創新業務發展部(百度外賣前身),并從百度鳳巢、百度糯米團隊中抽調了部分人手,擴充外賣團隊。
彼時,這條代表著增量市場、高頻交易等耀眼標簽的風口賽道早已摩肩接踵。根據餓了么創始人在2014年底完成3.5億美金E輪融資后的說法,上線于2008年的餓了么,平臺交易總訂單量已達到1.1億,日訂單峰值200萬單。而根據美團的數據,2014年12月,上線一年的美團外賣日均訂單數也達到150萬。
那時,作為“后來者”,百度沒有自陷于美團和餓了么在校園市場的廝殺,而是另辟蹊徑瞄準白領市場,并組建了一支專門的配送團隊“百度騎士”,以提升配送體驗。同時,在補貼上,百度也毫不手軟,2015年6月,李彥宏對外宣稱賬上有500億,要砸200億到O2O。同年7月,百度在Q2財報分析師會上宣布將對百度外賣項目進行獨立發展和開放融資。
根據2015年末網傳的一份疑似百度外賣融資計劃書,百度對外賣業務確實寄予厚望,“百度外賣的定位不僅僅是外賣,而是‘中國最大的同城物流平臺”,但這份看似宏大的藍圖背后卻隱藏著內憂外患。一方面在內部,并非所有人都認同這種差異化策略,一些人認為差異化意味著“繳械投降”;另一方面,百度沒能談攏與美團的業務合并,最終美團在老股東阿里和老對手背后的騰訊間,意外選擇了后者。
2015年10月,美團網和“騰訊系”的大眾點評合并,接著又引入騰訊領投33億美元融資。這一站隊很快帶來了行業的巨變,為了不在接下來的三強爭霸中落入被動局面,餓了么在2016年4月宣布完成由阿里巴巴領投的12.5億美元融資,站隊阿里。百度被逼到角落。
就在美團、餓了么融資數額不斷刷新的2016年,百度外賣卻開始遭遇滑鐵盧,先是被傳融資受挫,市場份額下降,接著又出現了頻繁裁員、高管離職等消息。據《財經》報道,2016年中旬,百度元老任旭陽回歸后勸說李彥宏放棄O2O戰略,百度開始全面向AI轉型。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百度外賣便開始積極尋找買家,但對24億美元估值的堅持則讓這筆買賣一直拖到了2017年8月。最終,創立4年的百度外賣以8億美元的價格被餓了么收購,成為餓了么的全資子公司。據《財經》報道,8億美元中的3億為百度打包的流量入口資源,包括手機百度、百度糯米、百度地圖,年限5年;百度搜索,年限2年。
據餓了么的宣傳稿,百度外賣更名后會與“餓了么”形成高低搭配,進一步增強了在外賣市場的競爭能力。百度外賣的歷史落幕,但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新的二元對立狀態還在持續,勝王敗寇的故事從未停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