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玲 邵奇 胡鉑
摘 要:作為陶瓷藝術的圣地,景德鎮既在陶瓷藝術和文化領域中獨領風騷,也因此而影響著國內外陶瓷藝術發展風向,同時亦逐步形成了形制各異的陶瓷藝術教育模式。因主客觀因素形成的差異化藝術教育決定了景德鎮陶瓷藝術出現了顯著的時代特征,佐證了教育對藝術發展的重要影響。因此以教育助推陶瓷藝術的時代化發展至關重要。新時代的景德鎮陶瓷藝術教育需要既植根基礎,又放眼世界,走一條多元發展的優化創新之路。
關鍵詞:景德鎮 陶瓷藝術 教育模式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3(c)-0181-02
1 景德鎮陶瓷藝術教育模式發展概略
1.1 師徒傳承制
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陶瓷藝術教育模式當屬師徒傳承制,這其中又分為有血緣關系的師徒傳承與沒有血緣關系的師徒傳承,前者是指陶瓷手工業者家族內部的代際傳承,即直系親屬之間如父母與子女的師徒傳承關系。后者則是手工業者吸收無親緣關系的徒弟傳授陶瓷技藝。
形成這種教育模式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封建社會中的陶瓷制造均以手工作坊形式存在。早期基本是家族式甚至家庭式手工制造,出于生活所需,同時也是封建統治階段對手工業者提出了“不貳事,不移官”的強制要求,也就是一代人從事陶瓷制造,其后代無論主觀意愿如何,也必須從事同樣的手工勞動。于是景德鎮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家族式手工作坊,自然也就出現了父輩教育子輩式的陶瓷制造與藝術教育模式。
景德鎮陶瓷產業發展以一定程度后,由于市場對產品需求數量的劇增,需要有更大規模的手工工場才能支撐日益龐大的訂單,此時的家族式師徒傳承開始出現人員短缺的矛盾。于是,異姓人之間的師徒傳承開始出現。師傅教育徒弟陶瓷手工技藝,徒弟出師后既可以成為工場的手工匠人,也可另起爐灶自行創業發展。
1.2 院校教育制
以院校方式出現的陶瓷藝術教育的萌芽出現在新舊社會政治制度激烈交鋒的年代,在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即將滅亡時,景德鎮開始誕生學校式教育的雛形。但傳統師徒傳承制教育因其對陶瓷產業巨大的促進作用而始終存在,且與院校教育制并行了相當長時間。甚至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期里,為了更好地延續景德鎮陶瓷產業與藝術教育在代際間的傳承,并引領和輔助現代化陶瓷生產與藝術教育形成更加精益和完善的規格模式,景德鎮眾多陶瓷生產單位與教育機構不約而同地采取了引進民間巧匠共同參與產業發展和藝術教育的形式。
改革開放以來,景德鎮陶瓷藝術教育更加側重院校教育制,無論專業設置亦或教育教育格局都在快速朝著規模化、系統化、科學化、現代化方向推進。既有培養技能型實用人才的陶瓷職業教育,也有本科、碩士、博士的陶瓷藝術專業高等教育。
2 景德鎮陶瓷藝術教育模式對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影響
2.1 師徒傳承制的影響
師徒傳承制在景德鎮上千年陶瓷藝術教育傳承中具有不可磨滅的重要影響。這種側重于培養實用型手工勞動者的教育形式具有低門檻、見效快、直接實現代際間傳承的良好作用,非常有利于延續和保持傳統藝術風格與內容不散失、不遺落。尤其是非血緣關系的師徒間傳承更助推了景德鎮陶瓷藝術工作者在數量上的快速增長,不僅促使景德鎮陶瓷在類型、形制、色彩諸多環節都呈現出繁花似錦的盛況,也幫助景德鎮陶瓷藝術發展與人才培養產生了規模化效應。
不過,由于受到封建社會限制底層人民群眾接受教育的影響,傳統的師徒傳承制在漫長的封建時代難以實現陶瓷藝術教育的體系化。尤其是隨著崗位細分在工場式生產中達到頂峰,不同陶瓷制造環節間壁壘分明,缺乏溝通交流,這就使得陶瓷藝術教育無法形成整體化、全局化意識和能力。同時由于存在比較激烈的競爭,出于保護個人利益的目的,一些老匠人難以實現傾囊相授,這也容易造成景德鎮陶瓷藝術出現缺失與斷代的問題。
2.2 院校教育制的影響
院校式教育的不斷完善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師徒傳承制對陶瓷藝術的不利影響。首先是陶瓷藝術得以實現更加全面和完備的傳承,進入院校接受教育的學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從最基礎的泥坯制作到最終陶瓷成品出爐的全套工藝流程。這種整體教育形式才能更好地避免陶瓷藝術落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零碎化、分散化的陷阱,讓學生有條件形成更加宏觀的概念與意識,之后才能走向個性化的創新發展。
正是由于院校教育制的系統化與科學化,景德鎮現代陶瓷才得以出現更加藝術化發展的傾向。比如接受陶瓷藝術高等教育的學生中不斷涌現大師級人物與各類尖端人才,而這些人才的作品則以其不拘一格、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受到包括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等專業機構的青睞而紛紛收藏、展示。比如周國楨教授的作品《靜觀》、施于人教授的作品《多子多福》等就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也開創了故宮收藏在世藝術家作品的先河。由于院校教育培養出了更加符合現代藝術需求的創新藝術人才,近年來景德鎮現代陶瓷藝術品作為國禮贈送國際友人、為重大國際會議或比賽設計制作紀念瓷、為標志性建筑設計符號化作品等屢見不鮮,比如《歲歲和合》作為國禮瓷贈送希臘總統、世博會紀念瓷、奧運會紀念瓷等的設計制作、首都機場大型壁畫《森林之歌》等不勝枚舉。
3 改革教育模式助推景德鎮陶瓷藝術發展的策略
3.1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理論聯系實踐教育
在景德鎮陶瓷藝術隨著時代進步而大放異彩的同時,也需要冷靜地看到當前依然存在于藝術發展和教育模式方面的美中不足,比如院校教育中理論有余而實踐的情況。一些陶瓷院校側重于藝術概念、設計思想等的教育,雖然確也足夠現代新穎,卻少了讓學生新手觸摸和實際操作的環節。特別是部分教師自身就缺少在企業實踐操作的經驗,雖然能夠照本宣科甚至侃侃而談,但總有紙上談兵之嫌。在這種氛圍中教育出來的學生與企業現實崗位要求之間自然存在難以銜接的缺口,也就更加無法滿足企業將設計理念落實到量化生產的要求了。
現代陶瓷藝術教育最核心的目標在于培養出擅動口又能動手的實用型人才,因此未來需要進一步采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以強化理論聯系實踐教育。院校可以嘗試適度調整教學安排、增加學生實踐操作的比重。比如將理論學習壓縮到一到兩個學期,其余時間則讓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實現“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的實踐教育。更為理想一些的模式則是在實訓基地中同時對學生與教師進行實戰化培育,接受來自企業的工程師或技術的輔導與教學。尤其需要打造一支“雙師”型師資隊伍,使院校自上而下形成鼓勵實踐、崇尚實踐的良好氛圍。
3.2 擴大交流互動提升教育的藝術性和創造性
藝術創作是人類思想靈感爆發的結果之一,因此在人群中的交流互動更有可能激發出創意思維。擴大交流互動提升教育的藝術性和創造性是陶瓷這種手造工藝必不可少的環節與模式。當越來越多國外學生或陶瓷藝術愛好者紛至沓來的時候,景德鎮也不應當固步自封、安于現狀,而是應當更加積極主動地走出去看世界。
尤其是當“一帶一路”成為未來中國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時,政府間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景德鎮大可利用這樣的機會和條件順勢而為。比如從組織大規模學術交流團赴韓擴展到前往日本、德國、土耳其甚至非洲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并且將陶藝展覽的合作對象范圍從發達國家延伸到發展中國家等。如果條件具備,還應考慮形成定期化的展覽或活動,比如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形式在包括聯合國在內的世界各個國家與地區形成巡回模式,以此促成更多學生與教師外出溝通與交流。
3.3 利用技術的先進性促進教育的前瞻性
信息時代背景下,技術正在成為助推藝術向更加創新方向發展的利器。比如計算機建模技術已經全面應用在包括建筑設計、環境規劃等眾多領域。藝術設計和創新大可勇敢嘗鮮,在院校教育中引入網絡與計算機設計等教育形式。甚至可以考慮使用諸如3D打印、模擬現實或增強現實(VR、AR)技術。這類技術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規避實物操作耗時費力的問題,又能極大地節省珍稀自然資源,屬于既有很高可行性又非常環保的現代藝術教育策略。
4 結語
景德鎮陶瓷藝術教育與陶瓷藝術之間的關系其實恰如雞與蛋的遠古命題,幾乎無法找尋相對確切的主導源頭。尤其是漫長的封建歷史時期,師徒傳承制的藝術教育傳統其實讓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和其教育行為之間存在彼此影響、互有牽制的關系。且由于這樣一種非體系化的教育模式流行于家族與師徒的小群體范圍內,故這一教育機制其實造成了陶瓷藝術教育的碎片化、分散化,與現代化的藝術教育體系間存在很大的差距。嚴格意義上的陶瓷藝術教育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逐步成型,這也給景德鎮的陶瓷藝術發展創造了極速發展的條件。正因如此,改革開放以來的陶瓷藝術在景德鎮展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繁榮狀態,不僅強力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也使國內陶瓷藝術日益與國外同等間加強了交流互動,使新時代的景德鎮陶瓷藝術開始引領世界潮流。未來的景德鎮陶瓷藝術要實現進一步拓展,需要教育持續優化創新。除了兼顧實用與藝術的雙重實踐外,還應不斷加大對外溝通和交流,以互動促發展。而眾多前沿技術的融合也有助于景德鎮陶瓷藝術在教育輔助下保持創新和創造活力,進而使這一古老悠久的國粹藝術始終卓而不群、獨樹一幟。
參考文獻
[1] 王飚.論“五色觀”及其在現代陶瓷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2016(5):16-17.
[2] 廖娟.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陶瓷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品牌,2016(6):126.
[3] 孫文濤,李若輝.從茶具材質發展談陶瓷藝術產品設計專業的材料教學[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6(9):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