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摘 要:如果說精準扶貧是一項任務艱巨、情況復雜、內涵豐富的系統工程,那么異地扶貧搬遷就全面地體現了這一特點。隨著一大批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和高寒山區的貧困農戶脫離了原有的生活區域,開始進入全新的地方勞作和生活,極大地改變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格局,也給精準扶貧提出了新的挑戰。異地扶貧搬遷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如果說農民新住房選址、修建,水、電、路設施等工作屬于“硬件”范疇,那么新遷之地文化氛圍培育、市場經濟意識樹立、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等工作則屬于“軟件”范疇。要使異地扶貧搬遷取得實質性效果,不僅應重視“硬件”建設,也必須加強“軟件”建設工作。
關鍵詞:扶貧搬遷 “軟件”建設 工作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3(c)-0231-02
要使異地扶貧搬遷取得良好的效果,讓新遷居貧困農戶在新地方“留得下、可持續、能發展”,在搞好農民新住房選址、修建,水、電、路設施等“硬件”建設的基礎上,還必須注重對新遷之地的文化氛圍培育、市場經濟意識培育、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等方面“軟件”建設,不斷豐富異地扶貧搬遷的內涵,增強新遷貧困人群的綜合發展能力。
相比“硬件”建設而言,“軟件”建設所包含的內容更加復雜艱巨?!败浖苯ㄔO跟不上、搞不好,不僅會影響異地扶貧搬遷的實際效果,更可能影響整個精準扶貧的進程。重視異地扶貧搬遷中的“軟件”建設,是確保此項工作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關鍵。
綜合各地異地扶貧搬遷的實際情況,“軟件”建設大體應該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如下所述。
1 營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使“生地”變成“熟地”
異地搬遷,意味著千千萬萬的貧困農戶要離開世代生活勞作的環境,遷入新的環境。對于貧困農戶來說,由于對新遷之地的自然、社會、文化等環境條件缺乏全面的了解,不少農戶在這里感到無所事從,致使新遷之地成為所謂的“生地”。要讓廣大貧困農戶在新遷居能夠“留得下”,首先必須通過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改善新遷之地的生產生活條件,營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氛圍,幫助這些農戶逐步熟悉了解新遷之地的經濟社會條件,盡快適應新的環境,使“生地”變成“熟地”。
一是制定科學的生產生活指引方案,幫助貧困農戶全面了解新遷之地的外部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是詳細介紹新遷之地的宜工、宜農、宜商的條件,使貧困農戶真正認識到政府推動移民搬遷的目的不僅只是解決其生存問題,更主要的是要幫助大家解決發展問題,增強廣大貧困農戶對扶貧搬遷工作的信心,增強對新遷之地的認識和了解。
二是開展好“結對子”幫扶活動,鼓勵新遷之地周圍或附近的原住農戶主動與新遷入農戶加強生產文化交流,增強新遷入農戶的歸屬感。有目的性組織開展村對村、戶接戶的村民交流活動,通過當地農戶的言傳身教,帶動新遷農戶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幫助新遷農戶盡快融入當地環境。
三是抓好移民搬遷后的銜接工作,使新遷入農戶盡快進入新的生產生活狀態。在扶貧搬遷工作完成后,根據當地宜工、宜農、宜商的發展條件,由政府部門和科技部門出面,搞好統籌協調,組織、引導新遷入農戶利用當地的發展條件及時開展生產活動,通過農戶增收增強大家對新遷之地的感情。
2 抓好觀念更新,推動貧困農戶從“脫貧”向“致富”轉變
貧困地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幫助廣大貧困群眾更新觀念最為重要。異地扶貧搬遷對于貧困群眾來說,就是一次從生產生活環境到思想觀念轉變的過程。要使異地扶貧搬遷的廣大貧困農戶在新遷之地“可持久”,幫助他們加強對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掌握,使廣大貧困群眾逐步認識、適應農村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樹立全新的市場經濟觀念,推動廣大貧困群眾的思想認識從被助“脫貧”向主動“致富”的轉變,是確保異地扶貧搬遷取得最終成效的有效途徑。
第一,加強對異地扶貧搬遷貧困農戶的市場意識啟蒙工作。主要是通過科技部門對口宣講、農村能人示范帶動、社會各界對口幫扶等方式,幫助來到新遷之地廣大貧困農戶逐步樹立農村市場經濟觀念,提升整個異地扶貧搬遷貧困人群的發展意識。
第二,搞好遷居之地的市場培育工作。一方面,通過“科學規劃、精心培育、逐步發展、有效引導”的原則,逐步在遷入之地發展農村小集市等交換市場,讓宜居之地逐步發展成宜商之地;另一方面,鼓勵附近村落的農戶主動深入異地扶貧搬遷之地,與新遷入貧困農戶開展商品交流、信息溝通等活動,促進異地搬遷之地市場化發展。
第三,多渠道解決異地扶貧搬遷農戶的增收問題。在原住地,有條件的,由政府出面,通過土地流轉、龍頭企業承包等方式,幫助搬遷農戶完善原有耕地、山林、果園的使用途徑,確保搬遷貧困農戶取得穩定的收益;在新遷之地,有組織地開展好搬遷貧困農戶的對外勞務輸出,發展鄉村旅游,當地企業集中招工等,幫助異地扶貧搬遷貧困農戶擴展就業門路,增加農戶收入。
3 加強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幫助廣大貧困農戶實現從“農人”向“能人”的轉變
異地扶貧搬遷貧困農戶,普遍缺乏農業實用技術。要使異地扶貧搬遷的貧困農戶在新遷入之地實現“能發展”的目標,關鍵在于加強對這些農戶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不斷增強其生產技能,幫助他們逐步成為具有一技之長的農村“能人”。
一是科學制定實用技術培訓規劃。結合異地扶貧搬遷規劃的完善,配套制定針對異地扶貧搬遷農戶的實用技術培訓方案,根據“立足需要、自愿參加、分類指導、突出實效”的原則,分期分批對異地扶貧搬遷貧困農戶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
二是設立實用技術專項資金。各級財政在安排異地扶貧資金的時候,應將實用技術培訓列入預算,根據異地扶貧搬遷的進度配套下達,保證實用技術工作能及時有效地開展。
三是建立異地搬遷貧困農戶的實用技術培訓機制。應以縣為單位,建立針對異地扶貧搬遷農戶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機制,構建政府牽頭、農技部門負責、其他部門配合的工作體系,完善各項實用技術培訓措施,確保實用技術培訓工作落到實處。
四是發揮農村能人的示范效應。要從異地扶貧搬遷農戶中重點培養在農村市場經濟發展中展現才能的人才,發揮他們示范帶動作用,影響其他貧困農戶積極投身于扶貧開發,推動整個異地扶貧搬遷貧困群體依靠政府的支持、社會的幫助以及自身努力盡早邁入小康目標。
4 結語
如果說精準扶貧是一項任務艱巨、情況復雜、內涵豐富的系統工程,那么異地扶貧搬遷就全面地體現了這一特點。相比“硬件”建設而言,“軟件”建設所包含的內容更加復雜艱巨。“軟件”建設跟不上、搞不好,不僅會影響異地扶貧搬遷的實際效果,更可能影響整個精準扶貧的進程。需要從營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使“生地”變成“熟地”,抓好觀念更新,推動貧困農戶從“脫貧”向“致富”轉變,以及加強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幫助廣大貧困農戶實現從“農人”向“能人”等幾個方面的轉變,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阮康樂.異地扶貧搬遷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認識[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10):57-58.
[2] 楊甫旺.異地扶貧搬遷與文化適應——以云南省永仁縣異地扶貧搬遷移民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8(6):77-78.
[3] 賈璟琪,丁雪瑞,李富忠.對山西省興縣精準扶貧中異地搬遷的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1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