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要全面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數學教育,就必須以數學活動為抓手,挖掘蘊藏在數學之中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實現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和諧,從而使數學學習更富有情趣和意義。因此,研究和開發與學生數學學習相適應的數學文化成了課程資源校本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筆者所在學校一直在探索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在引導教師吃透課程標準、深挖課程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師的師資水平,進行了校本化實踐,數學組從校本研修角度將數學文化活動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中,提出構建校園數學文化的一些構想,讓數學文化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在課程實施的層面上對數學文化的校本化建設研究進行一些實踐與思索,以增加數學教育的文化內涵,提升數學教育的價值,無疑也是必要的。那么,如何構建校本化的數學文化體系呢?
首先加強數學學科建設,構建數學課堂文化。數學文化的積淀,主要的陣地是在數學課堂。這就要求數學學習的內容在范圍、題材和呈現方式上更多反映現實,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以及數學的現實和歷史,構建充滿文化氣息的數學課堂。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涵蓋概念定義、法則規定、思想方法及情感價值觀等方面,怎樣從這些看似靜態的數學知識背后挖掘出“活力十足”的數學文化教育價值,就需要找準切入口,使其直抵數學文化內核呢筆者認為,教師要通過對數學課程內容進行統整,精心選擇和組織“結構化”知識,強化數學的文化意蘊。實踐證明,這樣做有助于學生理解種種學科知識所擁有的關聯性,也有助于學生把書本知識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體現文化的情境性,實現文化的創造性,數學課也就走向了文化意味的境界。
其次舉辦數學特色活動,滲透數學文化內涵。學校定期舉行數學文化節、舉辦數學成果展示,以加強學生間、師生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語言來表達。同時舉辦豐富多彩的數學閱讀趣味比賽、趣味競賽、研究探索活動,這些活動都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閱讀能力、計算能力、分析能力、探索能力、寫作能力。學校每年定期舉行“數學文化周”和“數學文化節”等活動,通過數學故事會、數學文化知識搶答賽、數學小巧手制作比賽、數學手抄報比賽等活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
最后開發數學文化資源,助力數學文化生長。要針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著眼于有利于實現小學數學課程目標的各種軟性文化資源的開發。即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學校教育和數學課堂教學為平臺, 因地制宜地利用現有的顯性資源,開發隱性的數學文化資源,形成具有學科特色的數學文化資源。筆者認為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編排的特點,采用靈活的方式,從多個角度、多種途徑開拓結構性學習資源,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具有趣味性、現實性、挑戰性、探索性、人文性的豐富素材,賦予數學學習材料以生命的活力,引領學生自主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使數學學習活動具有生命的價值。由于受到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許多數學史、思想方法、生活中數學的美、數學的信息化資源開發等在課堂上無法與學生共享,此時,就可通過校本實踐,開發系列數學文化資源:(1)數學童話集:把學生容易錯的數學知識點、數學的核心知識點等內容編成學生喜歡閱讀的童話故事,讓學生在讀童話過程中感悟、理解、掌握相關數學知識;(2)數學故事集:通過數學家成長的經典故事,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通過數學與生活的對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識,及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數學日記集:通過指導學生撰寫數學日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4)數學史:收集介紹一些數學史知識,如中外名題、數學名詞、數學典故、數學歷史事件等;(5)數學趣味閱讀材料集:主要收集一些數學相聲、數學笑話、數學魔術、數學游戲等內容。(6)數學思維拓展訓練集:主要收集一些能啟迪學生智慧,訓練學生思維的數學問題。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