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俊
現代化果園必須遵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主要體現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制化等方面,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和生態安全的果品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1 蘋果產業發展趨勢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產業的發展,蘋果產業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趨勢。
1.1 由“省錢”向“省力”轉變
過去栽培蘋果,主要是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是整個家庭的支柱產業,孩子上學、家里蓋房以及孩子結婚都要靠它,那時候家里沒有充足的錢投資果園,果園管理以省錢為出發點,自己累點沒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將果園作為事業而不是謀生手段時,管理果園的出發點就發生了變化,關注的不再是省錢,而是如何省力,特別是對規?;芾淼墓麍@,更是如此。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農村勞動力短缺和勞動成本的升高,這也要求我們在果園管理當中,將更多的機械取代人工,最大限度地實現省力化。過去是靠力氣掙錢,現在是靠科技和資金掙錢。
1.2 由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經營轉變
正如前面所述,蘋果生產正在經歷由分散經營向規?;洜I轉變。隨著人口的老齡化,一些人放棄了果業生產,有能力的人接手并整合了放棄的果園;而新建園的果農,許多都向著規?;较虬l展(圖1)。土地逐步向種植能手集中,新的家庭農場誕生。這一過程雖然來得比較緩慢,卻是產業發展的大趨勢。
1.3 由注重地上管理向注重地下管理轉變
這是果業管理技術的革新和成熟的表現。在傳統果園管理當中,往往注重樹上管理,這與對果樹的認識有關,剛開始接觸果樹,最先看到的是果實,關心果實的大小、顏色、好壞,這是一種功利性的初級認識;繼而關注枝條,關注枝條的多少、枝條的空間分布及樹形;后來,認識到葉片非常重要,葉片的好壞、大小、薄厚及落葉早晚等等深刻影響著果樹的生長和果實的產量和品質。隨著認識的進一步加深,注意到根系才是果樹的根本。根者,根本也;梢者,末梢也。傳統文化對這一點早就有深刻的理解,而許多果農在實際生產當中往往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由于多年來人們對根系的忽視,果園管理由注重地上管理向注重地下管理轉變就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
2 現代化蘋果園管理新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般認為,現代果園管理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2.1 利用矮化砧木
選用合適的砧穗組合,從根本上減少整形修剪和調勢促花的用工。換句話說就是在不同的區域及肥水條件下,通過選用不同的矮化砧木和配套品種,在無需人為過多調控的情況下,即可實現樹勢中庸和自然成花的目的。大家知道,富士蘋果往往營養生長比較強,比較難以成花,在傳統管理當中,需要修剪、拉枝、刻芽、環割等等,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是在做促進成花的工作。在現代果園管理當中,利用矮化砧木,就相當于給果樹安裝了一個調節閥門,調控果樹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使二者達到平衡穩定、和諧統一,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勞動力。矮砧果樹光合效率高,光合產物分配合理;樹體矮小、早果,便于集約化經營;技術簡化,節省管理費用,能夠提高蘋果生產總體水平,是目前世界蘋果發展的趨勢。美國、法國、意大利等蘋果栽培比較先進的國家絕大部分都采用矮化砧木。
世界各國對蘋果矮化砧木的選育工作都非常重視,選育出了許多優秀的品種,如英國的M、MM系、波蘭的P系、德國的J和P系、加拿大的O系、蘇聯的B系和美國的CG系、日本的JM系等。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富士/CG.007(自根砧)組合,帶分枝大苗建園,第二年單株結果達到85個,折合畝產3 000千克。
我國矮化砧木研究的成果比較少,主要有山西果樹所選育的SH系,青島農大選育的青砧1號、青砧2號,吉林果樹所培育的GM-256等。由于蘋果的生長結果習性同時受品種和砧木的影響,不同的品種嫁接不同的砧木,就形成了一種砧穗組合,這種組合是否合適,還要看是否適應當地的氣候、土壤和肥水條件。這是一個長期試驗、實踐的過程。在這一方面,國內研究的還不是很深入,在這里只將一些表現較好的富士蘋果的砧穗組合給大家做一介紹。禮泉短富/M26/新疆野蘋果組合,在陜西的乾縣、禮泉、銅川、鳳翔以及甘肅的莊浪等地均有成功范例,其中銅川的李位占果園、乾縣的趙上利果園、鳳翔的曹儒果園,畝產連年均在5 000千克以上,畝均收入都在30 000元以上。這一組合在上述區域表現優異,容易成花,管理方便,一般情況下,一年生枝條拉枝到水平以下緩放,就可成花。天紅2號(短枝富士)/SH38/山東榮成八棱海棠組合:該組合在山東榮成,半成品苗建園,株行距1米×3米,3年生蘋果樹平均株產16.8千克,畝產量達到3 746千克,果面著鮮紅色面積達到了100%(圖2)。2001富士/ M9-T337(自根砧)組合:該組合在山東青島2011年5月16日定植,2012年畝產約有800千克,樹高達到2.5米以上。河北矮砧果園昌紅/SH系/八楞海棠組合,表現也不錯。
2.2 采用寬行距窄株距的“墻”式結構
這種結構方便機械化和“流水線”式管理。擁有寬闊的行間、各種現代化的管理機械穿行其中,果樹一棵緊挨一棵,這是新一代果園的一個顯著特征,有些人認為這種管理更類似于工廠的流水線,還有些人喜歡把這種模式叫“結果墻”。這種栽培模式不再像傳統果園那樣“你擠我、我擠你”的紛亂繁雜,更好地實現了果樹、人、土壤、機械、草的和諧共處。一排一排的,管理起來也很方便,類似于工廠里的流水線作業,而無需像傳統果園管理那樣圍著果樹轉圈、爬到樹下、鉆入樹里、上到樹頂。傳統的稀植果園最大的問題在于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進行果樹骨架的培養,而且果樹骨架培養的修剪措施有一定的技術含量,許多初次接觸果樹的果農短時間內難以掌握,前一年修剪上的錯誤往往會影響下一年的管理,這種影響甚至持續多年。對于稀植果園,一般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培養樹體骨架,占領空間,然后才能培養結果枝組和結果枝,經過這樣的過程,一般到7~8年才能見效益,在這漫長的時間里,許多果農投資難以為繼,一些果農又會發展果園間作,果園的間作又會影響果樹的生長。由于投資、投工不到位,果樹管理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現代化果園建園技術要求采用密植的辦法。這種寬行密植栽培模式(圖3),果樹株間很窄,果樹樹冠很小,沒有永久性主枝,成形非常快,主干上分生的枝條達到一定長度后就立即拉枝控長,促使快速成花結果,一般3年就可基本占領有效空間,樹形結構初步形成,開始部分掛果。關于株行距,我們一般這樣認為,樹冠半徑應當和人的手臂長度相當或者短于人的手臂長度,這樣就能保證人站在果樹跟前,伸手就能夠著果樹中干,管理果樹的時候,借助行走機械站在行間就能完成一面或雙側的果樹管理,人不必鉆入果樹內部進行操作。鑒于這個考慮,一般株距應當在0.8~1.5米之間。考慮機械作業時行間應當在3.3~4.5米之間。另外,據美國康奈爾大學園藝學院最新研究,蘋果樹每畝栽植200株左右,能快速提高前期產量,投入產出比是最好的。同時,若條件適宜,還可以在樹盤以外的果樹行間實行生草制,以此來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和肥力,實現果園可持續生產。
3 大苗建園技術
大苗建園是指利用在苗圃地連續培育2~4年,并按一定樹形要求進行定干、整形的苗木進行建園(圖4)。
栽植大苗有以下幾個優點:縮短幼樹期,早結果,早豐產,早獲益;可依苗木大、中、小分類栽植,提高果園整齊度;可經濟利用土地,集中育大苗可以利用少量土地培育出大批優良大苗,把部分整形任務交給苗圃,在培育大苗的同時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完成新建果園的各項準備工作,如挖栽植穴、改良土壤等,并可在園地套種適宜作物,增加收入。
3.1 培育大苗的方法
3.1.1 苗圃地選擇 培育大苗的苗圃最宜選用砂壤土。也可以在已建園的幼樹行間進行培育,或在建園時,把栽植在3~5行上的苗木集中栽植在1行上,幼樹生長2~4年后再移植。
3.1.2 株行距確定 育大苗最適株行距為1米×1米或大行2米、小行1米,株距1米。
3.1.3 大苗管理 苗圃地及時中耕除草、施肥、澆水。在育大苗期間要進行定干、培育出主枝和所需樹形。定干高度一般為1米左右。定干后對中干進行刻芽定向培養主枝,自定干剪口下第一芽向下每隔3個芽刻1個芽,直至距地面60厘米處。第二年春,按紡錘形樹體要求對新發枝條進行極重短截,多余的可疏除,繼續剪中干,一般按當年枝干長度的80%剪留。同時要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防止苗木遭受病蟲危害。
3.2 苗木標準
地徑3厘米左右,樹高200厘米以上,有5條以上30厘米長的健壯分枝,短枝15個以上。苗木有0.5厘米以上主根3~5條且須根發達。
3.3 大苗定植技術
蘋果大苗分枝多,水分散失多,如果栽植不當,就會降低成活率,甚至導致建園失敗。提高大苗成活率最好是就地育苗,就地栽植。應掌握好以下四個方面。
3.3.1 栽植坑標準 以深1.0米,0.8米見方為宜。而且挖好后隨即回填,先把表土、磷肥與基肥混均后填入坑底,每株施農家肥30~50千克,磷肥1千克,上部覆蓋心土至離地面50厘米。然后澆水沉實土壤。
3.3.2 春季栽植時間不宜過早 一般4月上旬進行定植,如果栽植過早,樹液尚未開始流動,容易失水風干。
3.3.3 帶土球移植 起苗前苗圃地灌水,起苗時根系帶直徑50厘米的土球,并用草繩綁捆?;蜿幪炻愀徒浦?。定植時,把苗木放入穴內(可以帶草繩栽植),扶直苗身,填土至根頸,及時澆足定根水。千萬不可栽植過深。每行可多栽3~5株,以備補苗。
3.3.4 栽后覆膜 矮化密植園沿著株間通行修成寬1米的中部略低兩邊略高的壟溝,然后樹下覆蓋地膜。
3.3.5 病蟲害防治 苗木成活后,樹上及時噴藥防治金龜子、蚜蟲等食葉害蟲,以及葉部病害,以提高苗木成活率。
4 水肥一體化技術
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水肥一體化是借助壓力灌溉系統,將可溶性固體肥料或液體肥料配制而成的肥液與灌溉水一起,均勻、準確地輸送到作物根部土壤。采用水肥一體化灌溉施肥技術,可按照作物生長需求,進行全生育期需求設計,把水分和養分定量、定時,按比例直接提供給作物。壓力灌溉有噴灌和微灌等形式,目前常用形式是微灌與施肥的結合,且以微灌、微噴與施肥的結合居多。微灌施肥系統由水源、首部樞紐、輸配水管道、灌水器四部分組成。水源有河流、水庫、機井、池塘等;首部樞紐包括電機、水泵、過濾器、施肥器、控制和測量設備、保護裝置;輸配水管道包括主、干、支、毛管道及管道控制閥門;灌水器包括滴頭或噴頭、滴灌帶。
4.1 適宜范圍
該項技術適宜于有井、水庫、蓄水池等固定水源,且水質好、符合微灌要求,并已建設或有條件建設微灌設施的區域推廣應用。主要適用于設施農業、果園和棉田等經濟作物。
4.2 技術要點
4.2.1 微灌施肥系統的選擇 根據水源、地形、種植面積、作物種類,選擇不同的微灌施肥系統。果園一般選擇微噴施肥系統,施肥裝置一般選擇注肥泵,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選擇自動灌溉施肥系統。
4.2.2 制定微灌施肥方案 (1)微灌制度的確定。根據種植作物的需水量和作物生育期的降水量確定灌水定額。露地微灌施肥的灌溉定額應比大水漫灌減少50%,保護地滴灌施肥的灌水定額應比大棚畦灌減少30%~40%。灌溉定額確定后,依據作物的需水規律、降水情況及土壤墑情確定灌水時期、次數和每次的灌水量。(2)施肥制度的確定。微灌施肥技術和傳統施肥技術存在顯著的差別。合理的微灌施肥制度,應首先根據種植樹種的需肥規律、地塊的肥力水平及目標產量確定總施肥量、氮磷鉀比例及底肥、追肥的比例。做底肥的肥料在整地前施入,追肥則按照不同品種生長期的需肥特性,確定其次數和數量。實施微灌施肥技術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40%~50%,故微灌施肥的用肥量為常規施肥的50%~60%。(3)肥料的選擇。微灌施肥系統施用底肥與傳統施肥相同,可包括多種有機肥和多種化肥。但微灌追肥的肥料品種必須是可溶性肥料。符合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尿素、硫酸銨、硫酸鉀、硝酸鈣、磷酸二氫鉀等肥料,純度較高,雜質較少,溶于水后不會產生沉淀,均可用作追肥。補充磷素一般采用磷酸二氫鉀等可溶性肥料作追肥。追肥補充微量元素肥料,一般不能與磷素追肥同時使用,以免形成不溶性磷酸鹽沉淀,堵塞滴頭或噴頭。
4.3 配套技術
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要配套應用優良品種、嚴格病蟲害防治和高效果園管理技術,還可采用地膜覆蓋技術,采用膜下滴灌等形式,充分發揮節水節肥優勢,達到提高果樹產量、改善品質、增加效益的目的。
4.4 實施效果
4.4.1 節水 水肥一體化技術可減少水分的下滲和蒸發,提高水分利用率。在露天條件下,微灌施肥與大水漫灌相比,節水率達50%左右。保護地栽培條件下,滴灌施肥與畦灌相比,每畝大棚一季節水80~120立方米,節水率為30%~40%。
4.4.2 節肥 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了平衡施肥和集中施肥,減少了肥料揮發和流失,以及養分過剩造成的損失,具有操作簡便、供肥及時、作物易于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等優點。在作物產量相近或相同的情況下,水肥一體化技術與傳統技術施肥相比節省化肥40%~50%。
4.4.3 改善微生態環境 保護地栽培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一是明顯降低了棚內空氣濕度。滴灌施肥與常規畦灌施肥相比,空氣濕度可降低8.5~15個百分點。二是保持棚內溫度。滴灌施肥比常規畦灌施肥減少了通風降濕而降低棚內溫度的次數,棚內溫度一般高2~4 ℃,有利于作物生長。三是增強微生物活性。滴灌施肥與常規畦灌施肥技術相比地溫可提高2.7 ℃,有利于增強土壤微生物活性,促進作物對養分的吸收。四是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質。滴灌施肥克服了因灌溉造成的土壤板結,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五是減少土壤養分淋失,減少地下水的污染。
4.4.4 減輕病蟲害發生 在保護地條件下,空氣濕度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作物病害的發生,減少了農藥的投入和防治病害的勞力投入,微灌施肥每畝農藥用量減少15%~30%,節省勞力15~20個。
4.4.5 增加產量,改善品質 水肥一體化技術可促進作物產量提高和產品質量改善,果園一般增產15%~24%,設施栽培的作物增產17%~28%。
5 提高經濟效益
水肥一體化技術經濟效益包括增產、改善品質獲得效益和節省投入的效益。果園一般畝節省投入300~400元,增產增收300~600元;設施栽培一般畝節省投入計400~700元,其中,節省水電費85~130元,節省肥料費用130~250元,節省農藥費用80~100元,節省用工費用150~200元,增產增收1 000~2 400元。
現代化果園栽培管理,是一項綜合的配套系統,除了上述幾項以外,還涉及果園生草配套技術、機械化彌霧噴藥技術、機械化省力高效修剪技術、綜合防鳥防雹防災技術、機械采收技術、采后處理技術、冷鏈運輸以及網絡營銷等等。
(作者聯系電話:131318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