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舒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全區各族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調查數據顯示,內蒙古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近年來有擴大趨勢。本文通過對比內蒙古與全國的收入結構特點,找出內蒙古居民收入增長進程中的短板和不足,進而為制定民生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內蒙古 城鄉居民收入 差距分析
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內蒙古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奮斗目標,這一目標能否實現,成為各級黨委政府普遍關心的問題。現將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變化情況與全國平均水平進行對比分析,以找出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特點和差距產生的原因,為制定民生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一、內蒙古居民收入與全國水平的差距現狀
(一)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017年,內蒙古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670元,同比增長8.2%,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絕對額低于全國水平726元,增速低于全國0.1個百分點。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584元,同比增長8.4%,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絕對額低于全國水平848元,增速低于全國0.2個百分點。
(二)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的差距不斷擴大
2013-2017年,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均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城鎮居民收入方面,2013年內蒙古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63元,到2017年這一差距擴大至726元。相對差距上,2013年內蒙古城鎮居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之間的收入比為1:1.018,2017年這一差距擴大至1:1.020。五年來,內蒙古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速為8.2%,同期全國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速為8.3%,低于全國年均增速0.1個百分點。
農村牧區居民收入方面,2013年內蒙古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45元,到2017年,這一差距擴大至848元。相對差距上,2013年內蒙古農牧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之間的收入差距比為1:1.050,2017年這一差距擴大至1:1.067。近5年來,內蒙古農牧民收入年均增速為8.8%,同期全國農牧民收入年均增速為9.2%,低于全國年均增速0.4個百分點。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低于全國平均增速,造成了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三)全體居民收入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數據顯示,2017年內蒙古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212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38元。全體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內蒙古城鎮化率較高,城鎮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高于全國近5個百分點。因此,與全國相比,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對全體居民人均收入的拉動作用更大。
二、內蒙古居民收入與全國差距擴大的原因
(一)第三產業發展落后于全國
近年來, 在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宏觀經濟環境下,內蒙古宏觀經濟保持了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但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仍與全國平均水平存在差距。2017年,內蒙古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收窄至4.0%,低于全國同期水平2.9個百分點。從產業結構上看,內蒙古多年來的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造成了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落后,2017年,內蒙古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國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就業能力較強,對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長帶動效果較好,因此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相比發達省份,內蒙古勞動力就業水平整體偏低、人力成本在收入分配中不占優勢等問題不利于城鄉居民收入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
(二)三項收入存在差距,城鎮居民財產凈收入偏低
從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構成上看,除了經營凈收入外,其余三項收入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工資性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分別低于全國494元和735元,而人均財產凈收入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783元,比重低于全國4.8個百分點,是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如表1所示)。
內蒙古城鎮居民財產凈收入比重小,對可支配收入的貢獻較小,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大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內蒙古城鎮居民財富積累的速度與經濟發展速度不匹配,制約了財產凈收入的增長;二是內蒙古金融環境較發達省份仍有差距,居民投資理財觀念相對落后,理財知識技能缺乏;三是近年來股票、有價證券等價格波動較大,房地產市場去庫存壓力仍然較大,財產凈收入增長不穩定。此外,內蒙古社會保障水平無論是從社保覆蓋面還是發放標準上都與全國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造成轉移凈收入低于全國水平;不同行業間、不同地區間的工資性收入差距有擴大趨勢,不利于收入穩定增長。
(三)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偏低,過度依賴農牧業經營
從農牧民可支配收入構成上看,內蒙古農牧民人均工資性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849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低于全國19.8個百分點,這是造成我區農牧民人均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如表2所示)。
對比全國數據可以看出,農牧民經營凈收入是我區農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全國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占比已經超過經營凈收入,成為主要收入來源,這說明內蒙古農牧民可支配收入來源過度依賴于農牧業生產經營。近年來,內蒙古主要農牧業產品價格波動較大,對農牧民收入增長構成較大不利影響,而農牧民工資性收入缺乏有力的彌補和支撐,這是造成內蒙古農牧民收入增長速度低于全國平均增速的主要原因,也是收入差距逐漸拉大的主要原因。
內蒙古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偏低的原因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不足。農牧民收入的提高不能僅依靠第一產業,農村勞動力應向二三產業轉移,增加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是提高農牧民收入的根本途徑。目前,內蒙古非公有制經濟比重較低,而非公經濟恰恰是吸納農民工就業的主要領域。內蒙古地區非公經濟發展不足,服務業、民營企業及小微企業缺乏活力,影響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也影響到農牧民工資性收入水平的提高。
(四)歷史原因導致與全國差距縮小的難度加大
從歷史數據上看,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的基數較低,與全國平均水平有較大的差距,多年來始終處于追趕階段,即使在增速上與全國平均增速一致,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絕對額差距還是會被拉大。要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內蒙古居民收入的增速就必須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以2015-2016年城鎮居民收入為例,2015年,內蒙古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01元,2016年,內蒙古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與全國持平,均增長7.8%,但絕對差距擴大為641元。按此測算內蒙古增速至少高于全國增速0.1個百分點以上,才能保證城鎮居民收入差距不會被再次拉大。如果在“十三五”末實現差距縮小的目標,則需要每年都保持高于全國0.5個百分點以上的增速,才能實現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可見實現目標任務較為艱巨。
三、對策建議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如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體現民生政策效果、改革成果的重要任務。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城鄉居民收入增長。
(一)補足缺失動力,提高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
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增減取決于居民的財富基礎。隨著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財富基礎已經具備,但是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仍然占比較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金融業、房地產業的發展與發達地區存在差距。增加內蒙古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并促進財產性收入的平等分配,建議采取兩方面措施。首先,建立完善和規范的金融發展體制和金融創新規劃,提高居民的投資積極性,減少部分金融產品的準入限制和增加金融產品的多樣性,構建種類多樣的金融體系。其次,建議打通空置商品房轉換為廉租房的渠道,消化空置樓盤,確保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土地投入產出率,促進居民房屋租金收入增加。
(二)提升發展動力,促進農牧民本地轉移就業
促進農牧民轉移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是確保農牧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關鍵。首先,要立足區內,努力拓展農牧民就業渠道。建議凡在內蒙古地區的建設項目、服務項目和工業企業,都應盡可能創造條件吸納當地農牧民工。對于吸納就業的企業應給予一定政策傾斜。其次,要加強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信息平臺建設,全區所有公共職業介紹機構要向農牧民開放,免費為農牧民提供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等就業服務。第三,要簡化農牧民進城務工、跨地區就業的手續。對涉及農牧民工進城就業時兌現務工工資、改善勞動條件、提供社會保障等環節提供政策支持,幫助農牧民解除后顧之憂,提高收入水平。
根據目前情況看,2017年內蒙古農牧區穩定轉移6個月以上的農牧民工人數為250.3萬人,收入水平為3603元/月。按照全年就業時長為6個月計算,年務工收入為21618元,遠高于當前全區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此收入水平計算,轉移6個月以上的農牧民人數每增加1個百分點,在工資水平完全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拉動農牧民工資性收入約0.8個百分點,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約0.2個百分點。
(三)優化平衡動力,構建良好的轉移支付體系
城鄉收入差距、高低收入階層差距的調節都需要依靠政府的轉移支付體系,因此轉移凈收入在收入增長中起到了平衡、穩定的作用。首先,城鎮居民方面,要構建良好的轉移支付體系,在降低社保費率、提高保障水平、確保城鄉居民享受公平的教育和醫療機會等方面,自治區及各盟市應該進行規范合理的制度設計,并且確保執行過程不走樣,保證二次分配向城鄉居民傾斜,提高城鄉居民轉移凈收入水平。其次,在農牧民方面,要完善農牧業補貼方式,保障農牧民轉移凈收入增長。內蒙古對農牧民的各項惠農惠牧補貼力度已經在全國省市中位列第一,進一步增加補貼投入將給地方財政帶來巨大壓力。因此,一是建議優化補貼發放流程,確保將各級政府發放的各項農牧業補貼真正落實到農牧區常住人口上。二是建議將新增補貼從普惠制改為重點扶植,對部分新增補貼形式主要采用激勵機制。三是發動社會幫扶力量,充分利用目前區內大型企業、各地慈善機構、民間愛心團體等社會力量,通過產業扶持、技術指導等多種形式,幫助農牧民增強造血功能。
參考文獻:
[1]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 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計劃規劃綱要[EB/OL] .
http://www.nmgfgw.gov.cn/xxgk/ztzl/zxzt/sswgh/sswghjd/201603/t20160310_115188.html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內蒙古調查總隊)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