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濤等
1642~1651年,英國議會派與保皇派之間發生了一系列武裝沖突及政治斗爭,最終議會派贏得了勝利,在身穿紅色制服的新模范軍基礎之上逐步發展起來的英國陸軍由此開始走上歷史舞臺。這一內戰期向,雙方軍隊帕日常飲食怎祥?戰俘及編外人員的飲食又是怎祥?本文為莪們揭示——
17世紀初期的歐洲大陸并不寧靜,“三十年戰爭”(反對歐洲歷史上統治領域最廣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歐洲列強與哈布斯堡王朝為了爭奪歐洲霸權,從1618年開始爆發沖突,直至1648年才宣告結束)打得難解難分,各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戰略戰術以及部隊編制在漫長的戰爭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查理一世比他的父親更為驕橫跋扈,以他為代表的封建勢力與議會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由此引發了英國內戰
雖然在當時依舊有不少士兵是緊握著手中的長矛奔赴戰場,但是火藥已經成為戰場上真正的主宰。步兵擁有的火器數量不斷增加,體積和質量大大減小,操作更為方便的火繩槍讓冷兵器黯然失色。盡管不需要明火,使用也更加安全的燧發槍已經問世,然而歐洲大陸的君主們依舊鐘情于發火率更高,當然相對來說也比較廉價的火繩槍。曾經笨拙不堪的炮兵也有了較大的進步,經過持續不斷的改進,炮兵裝備的滑膛炮身管質量比過去有所減輕,炮架變得更為輕巧靈活,機動性更好,發射速度也更快。
戰爭的客觀需要和武器裝備的技術進步推動了歐洲各國陸軍的發展,而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不列顛群島則是另外一幅光景。作為一個遠離內陸紛爭的海上強國,英國本土已經有100多年沒有見識過什么像樣的沖突了。從16世紀到17世紀初期,英國與西班牙之間的爭霸戰爭雖然曠日持久,但是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海洋展開的,船堅炮利、戰術水平遙遙領先于歐洲其他國家的英國皇家海軍是當之無愧的主角。與風光無限的皇家海軍相比,英國人在陸地上的表現算不上出類拔萃。曾經的戰爭讓統治著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元氣大傷,財政上捉襟見肘的王室對于繼續發展壯大皇家海軍的實力都有點兒漫不經心了,至于陸軍就更受到了冷落——既然有英吉利海峽這條寬闊的護城河作為屏障,歐洲大陸的烽火絕無蔓延過來的可能,況且還有英勇無畏的皇家海軍,他們不會讓敵人有任何可乘之機。
英國內戰時期的火繩槍手
有寬闊的海峽和一流的海軍,王室基本上可以高枕無憂。如果陸地上確有必要的話,通常是對付倒霉的愛爾蘭人和桀驁不馴的蘇格蘭人,王室就臨時招募一些歐洲的雇傭兵作為骨干力量,再配合本地拉出來的一幫拿著武器的農夫,再花錢雇幾個富有經驗的歐洲軍官負責指揮,這種七拼八湊的臨時陸軍完全可以應付一下英國本土發生的低烈度沖突。臨時拼湊起來的雇傭軍在沖突結束之后就可以拍拍屁股拿錢走人了,包括英國在內的許多歐洲國家過去都習慣采取這種非常節約的開支方式來維持必要的武裝。花大價錢養著一支常備軍僅僅是吃飯穿衣天天就是一筆巨大的開銷,國王陛下的錢袋子可招架不住。遠遠地躲在陰暗處隔岸觀火,然后再從中挑撥離間才是英國人一直以來自認為最為明智的選擇。
彼時,陷入戰爭威脅的歐洲各國已經在迫在眉睫的壓力之下投入更多的資源整軍備戰,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積極改善陸軍的裝備和編制體制,組建更為適應戰爭需求的近代化軍隊。而自認為可以高枕無憂的英國人對于陸軍的建設還是處于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狀態。
不過,英國人的太平日子很快也就到頭了,一場影響深遠,同時也孕育了英國近代化陸軍雛形的內戰即將來臨。
1642年8月22日,斯圖亞特王朝的第二位國王查理一世召開誓師大會,宣布要派兵武力征討那些控制議會的“叛亂分子”,英國內戰彼此爆發了。
不過,召開誓師大會的地方并不在首都倫敦,早在1642年1月,查理一世就被“議會的暴民們”從都城給趕了出去。滿懷怨恨的查理一世以這種極失體面的方式來到了北方的諾丁漢郡,在這里開始招兵買馬,打算積聚力量一舉蕩平議會勢力。圍繞在查理一世周圍的是保守的舊貴族和天主教徒,他們往往頭戴假發,腰懸佩劍,穿著打扮傳統而又古板,被當時的人們稱為保王黨或“騎士黨”。還有那些與國王關系密切的大商人和企業家,他們是保王黨的武裝得以組建和正常運轉的真正力量源泉。
經過一番七拼八湊,保王黨軍隊一共擁有3萬多人,然而真正能拉上戰場的只有1.2萬多人。
而國王陛下的對手是那些依靠工商業和海外貿易發展起來的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他們掌握著議會,背后還有大量的城市中下層民眾和自耕農,他們與王室之間積怨已久,從斯圖亞特王朝的第一位國王詹姆士一世執掌大權的那一刻開始,雙方的矛盾就逐漸升級。財政上捉襟見肘的王室打算開源節流,一方面意圖緩和與西班牙的緊張關系,另一方面緊緊地抓牢錢袋子,壟斷海內外的貿易權。這嚴重阻礙了以議會派為代表的新興勢力向海外擴張利益,必然會激起他們的強烈不滿。1625年繼承王位的查理一世比他的父親更加專橫跋扈,為了強化王室的專制統治,查理一世粗暴地解散議會,造成了英國歷史上從1628年到1640年長達12年的“無議會時期”。到了1640年春天,被蘇格蘭起義搞得焦頭爛額的查理一世在萬般無奈之下才重新召開議會。王室為了籌措軍費,打算廣開稅源,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們看來,這無異于從他們的口袋里剝奪最后一個先令(英國的舊輔幣單位,1英磅=20先令,1先令=1 2便士。1971年英國貨幣改革時被廢除)。雙方之間的矛盾勢如水火。在1642年1月倫敦市民武裝驅逐查理一世之后,內戰已經徐徐拉開了序幕。議會率先開始著手組建自己的武裝,1642年7月,議會已經擁有2萬名步兵和4千名騎兵,由埃塞克斯伯爵負責指揮。
保王黨軍和議會軍雙方的總兵力加起來約6萬人,考慮到當時英國的總人口也只有540多萬,這樣的動員規模已經相當令人驚嘆。無論是保王黨軍還是議會軍都存在著兵員素質低劣,軍紀渙散的嚴重缺陷,在當時的人們眼里,這都是一群上不得臺面的烏合之眾,他們都是些貧民、流氓、罪犯、盜匪之流。除了事先許諾的薪水,也只有足夠的口糧和朗姆酒才能讓這些缺乏紀律約束的家伙保持一定的忠誠度。一頓熱騰騰的飯菜對于提振土氣具有極大的意義,對于氣候潮濕陰冷的英國來說尤其如此,而占據了政治經濟中心倫敦的議會軍在軍需后勤方面顯然比保王黨軍更具優勢。人口稠密,經濟富庶的東南地區基本上被議會所掌握,原有的行政管理體系大體上也能正常運轉,戰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資金動員起來也比較快捷方便;王室曾經倚重的海軍倒向議會,重要的港口碼頭也被議會的勢力控制,大大降低了王室從海外得到援助的機會。
不過,內戰爆發初期,保王黨的軍隊相對來說更加訓練有素,負責指揮的魯珀特親王在“三十年戰爭”中經受過鍛煉,具有一定的作戰經驗,也確實在最初的幾次戰役中取得了一些勝利。然而保王黨軍戰術上的勝利始終無法撼動議會軍在人力、資金和工商業等方面具有的壓倒性優勢,而這些正是左右英國內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議會軍擁有的這些優勢逐漸在戰爭中發揮出來,尤其是1645年1月議會通過了《新模范軍法案》之后,新模范軍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的主導下組建,武器裝備和軍需后勤條件得以改善提高,最終贏得了內戰的勝利。
議會軍和保王黨軍在1642年10月埃吉山之戰中首次交鋒
17世紀中期,大多數英國普通民眾的日子還算說得過去,牛肉當然人見人愛,只不過價廉物美的腌鱈魚和臭奶酪才是窮苦人家的傳統佳肴,一旦肉類價格高漲的時候,連羊頭和豬蹄也能成為難得的美味佳肴。對于紳士和貴族這些體面人來說,食品價格方面的風吹草動和他們顯然沒有太大的關系,而一般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準則與每年的農作物收成息息相關,那些平日里就過得緊緊巴巴的窮人沒理由不關心地里的收成。糧食歉收首先就意味著小麥的價格將會有劇烈的波動,隨之而來的就是面包、奶酪、啤酒和牛肉這4種維持生活必不可少的商品價格開始讓人望而卻步,肉類甚至會從窮人的餐桌上完全消失,情況不算太糟的話還能有點兒豌豆和其他豆類來彌補一下餐桌上失去肉類的遺憾。當肉類成為奢侈品的時候,鄉村里的居民顯然更好過一些,雖然狩獵在森林里游蕩的鹿和野豬是王室的特權,但是鄉民們還是有機會偷偷摸摸地從田野里捕獵兔子和鳥類來打打牙祭,而居住城市里的貧民就沒有這個有利條件了。
幾個世紀以前的英國,飲食習慣與現代略有不同,當時的英國人早餐一般是非常清淡的大麥,通常安排在早上6點;下午1點的正餐比較豐盛,現在的人們習慣稱之為午餐;晚上7點的晚餐也比現代要簡單。根據英國內戰時期的訓練要求,除了星期天不需要工作和訓練,士兵們每天都要在早上6點集合,然后到野外去進行各種訓練。因此軍隊起床吃早餐的時間比民間要早一些。
按照官方的口糧標準,內戰時期議會軍每個普通士兵——從鼓手、下士直到軍士,每天能領到的主食包括2磅(0.91kg)面包、1磅(0.45kg)肉或奶酪,還有1瓶葡萄酒或者是2小杯啤酒作為飲料。不過這么理想情況很少發生,根據士兵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得到的口糧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會有所差別,某些時候甚至還可能有斷糧的風險。保王黨軍的口糧標準與議會軍基本相同,實際供應中出現的問題雙方也相差無幾。
1642年10月,保王黨軍和議會軍在埃吉山之戰首次交鋒。當時參戰的士兵們背包里除了收納一些個人物品和備用的衣服之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用來儲存自己每天必不可少的口糧。駐扎在固定的營地自然有地方安排吃喝,士兵們用不著依靠背包里的口糧過活,一些通過劫掠或者是花錢弄到的“奢侈品”就可以藏在背包里。當然,這些士兵們眼中的值錢貨往往也和吃喝有關,通常是些價格比較昂貴的香料和調味品,例如胡椒、豆蔻、肉桂、生姜、杏仁、糖、鹽等等。
當士兵們不得不離開營房踏上行軍之路的時候,背包里一般會攜帶3天的口糧。為了減輕行軍路上的負擔,這些口糧的分量比營地里的口糧要少了許多,還要盡量避免腐爛變質的風險,口感自然也無從談起。
軍隊在“武裝游行”的路上物資給養有相當大的程度要靠就近籌措,士兵們在軍官的帶領下可以光明正大地直接向附近的居民“征用”糧秣物資,一有機會就溜出去私下“覓食”的情況也很常見,這也是那個時代歐洲各國軍隊里的傳統習慣。
(待續)
編輯/魏開功
【下期預告】
本文下篇將接著介紹戰爭雙方在不同外部環境下口糧數量的不同配給,以及戰俘與編外人員的飲食情況。敬請關注。
新模范軍火繩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