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 210037)
國家住建部從2015至2018年分三批共公布了全國58個“城市雙修”試點城市。當前“城市雙修”實踐普遍集中在綠地系統規劃、生態地區、老舊街區、以及城市邊緣地帶,對具有復雜豎向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缺乏理論與實踐案例。理論方面,國內學者對于山地型城市公園進行的部分研究。尚珊(2009)主要從從山地造景和人行為方式來進行山地景觀研究。祝遵凌(2015)以八種木本植物分布區預測及適生性分析對山地公園植物特色營造進行研究,為山地公園建設提供參考。熊瑤等(2017)通過對南京星甸的研究舉證,探討了基于存量環境更新的設計策略與方法,著力解決山水意向、生態環境改善等問題。本文通過對蟠龍山進行設計實踐和研究,以“城市雙修”理論為指導,探索山地城市公園的一般策略。
“城市雙修”是作為新方法新理念,是指“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在生態修復方面,既對場地涉及的植被群落、破損山體、污染水體、工業廢棄地、河流曲率等進行生態環境的修復,是對整個生態網絡進行的修復;在城市修補方面,不僅是對景觀形象的修復,是“面、線、點、面”城市功能的修補,例如:解決基礎設施欠賬;提高道路系統通達性;增加公共功能空間;提高老舊小區安全性;加強對歷史文脈的保護等。
綜上所述,“城市雙修”可以理解為是在國家層面對城市景觀設計全方位、多層次的要求,是增量設計向存量設計的巨大轉變。設計工作者在進行設計創作時應該以“生態先行,功能為輔”的策略,提高我國環境治理的整體水平。
(1)完善城市山水格局
運用突破紅線的思維方式對場地格局和城市山水格局進行分析研究,確定山脈的朝向、山脊、山谷的高程走勢。由于生態修復是一個宏觀到微觀的過程,地形的規律性制約著我們進行土方平衡。在進行地形的高程分析之后得出結論,科學性的指導山脈、水脈形態的走向。
(2)修復綠地調節功能
構建綠地系統,優化綠地比例。“因地制宜”提出符合場地需求的綠地風貌和植被環境。在設計中引入符合自然的手法,如自然明溝排水和地形設計。通過場地的塑造減少雨水沖刷對綠地的干擾。通過融合周邊綠地形成綠鏈,使其形成“綠地——綠鏈——綠網”動態循環系統,恢復自身的動態調節功能,使其能克服外界的壓力。
(3)修復利用棕色土方
設計的前期,通過對場地土方的安全評估,進行修復。通常場地的“棕地”修復,常見的方法大致有三種:1.通過結構進行土方隔離;2.通過生物和形態手段土方的修復;3.通過搬運進行土方的回填。由于場地的特殊性對土方的處理程度也不同。隔離和回填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污染源,這三種方式,生態修復的策略更能符合“城市雙修”理念的需要。
(1)改善城市公共服務質量
改善城市公共服務質量要以堅持“以人為中心”設計為指導。在場地踏查過程中要對當地實地研究,通過采取民意來進行服務方式的制定;通過功能設計布局將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進行更新提升,完善公園文化服務、教育、體育等公共服務以及污水處理、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等。
(2)發掘城市文化
歷史文化是場所之魂;生態文化是場地之基;城市公園作為外來游客的“客廳”和主人“屋宇”。城市文化的提取一是要挖掘當地名人、藝術、宗教、習俗、建筑、文化思潮為場地注入活力,形成富有當地特色和時代要求的新亮點;二是加強對歷史建筑的保護,進行風貌的統一,形成主題性基調。
(3)完善城市功能體系
城市修補的策略是要用系統的思維方式來進行景觀規劃設計,城市功能的布局要在城市格局中進行,用突破紅線的思維方式將場地與城市功能相匹配形成功能體系。在具體的功能布局中,不同功能區之間要有統一的識別性。如,在進行場地形式相關設計中要注重品牌意識,建筑色彩、照明系統、標識系統要進行統一設計,形成整體空間形態的特色。
(1)項目概況
新城中央公園位于江陰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創新大道西側、石山路東側、龍泉路北側,占地69.3公頃。北臨近長江、東至香山、南抵定山、西邊臨近市中心,四周以住宅為主;蟠龍山是該公園主景,山呈斷裂的“龍”形,形成獨特的景觀風貌;場地周邊配套設施較齊全,公共交通便利,可達性強;自然條件良好,山體植被豐富,水網密布;雨熱同期,豐水期為5—9月;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0攝氏度。
(2)上位規劃
根據相關規劃解讀,江陰以濱江花園城市為戰略目標,打造“江、山、水、綠、城”的城景新格局。新城中央公園位于該戰略規劃“集聚城市景觀帶”的重要地塊,江陰新城中央公園將形成生態、體驗、人文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滿足市民對自然、對記憶重現的需求。
(3)場地總結
根據對場地亟待解決的問題做出以下結論:
生態環境方面:1.場地豎向復雜,以山體為主景,四周為起伏山地的地形提高了場地對設計的難度;2.山脈斷裂,蟠龍山被工業開發切割成南北兩塊(如圖一);3.水系不通,場地密布的水塘與城市水系不連通;4.斷崖裸露,山體界面亟待修復;5.工業污染,工業生產在場地內形成大量煤渣山和污染水體;6.植被群落單一,生物多樣性缺失。

圖一 新城中央公園場地現狀
城市功能方面:1.公共服務設施缺乏;2.空間過于開闊,視廊不清;3.交通可達性差;4.工業廠房建筑散亂;5.缺乏與周邊公園聯系
方案以“現”為主題,通過重新梳理山脈、水脈、文脈、地緣,以自然生境修復和城市功能修補并舉,提出“三環五區十八景”的四維立體構架,以多元活動為點、以綠色廊道、自行車道、車行道為線、以生態修復為面、以時間為體,形成可參與景觀、生態景觀、文化景觀為一體的城市公園(如圖二)。

圖二 新城中央公園平面圖
(1)梳理山水
蟠龍山、長江、香山、鳳凰山、紅光河、場地地形共同構成了江陰高新區的的山、水、路、園景觀生態格局。總結如下:1.根據鳳凰山的朝向以及對當地居民的調查研究,確定“龍”的朝向;2.根據豎向高差確定匯水面,開挖蟠龍湖、將坑塘水面同進行串聯形成水網系統;3.梳理蟠龍山形態,尋找山體修復干擾最小的山形連接策略。
(2)修復生境
通過邊坡修復技術、穩定性防護技術、客土改良技術、種植技術,使得蟠龍山景觀保持一定的綠量,形成森林幽閉空間。修復蟠龍山生態,恢復蟠龍山原有的植被群落,適當增加植物種類,將蟠龍山植物生態恢復到受干擾前的自然風貌。形成“百頃暨陽蟠龍舞,千畝山林野云鶴”的景觀風貌。
根據對場地進行豎向分析,確定場地地形高程最大值和最小值。蟠龍山東側高程3.8為場地最低點,有水塘聚集,通過開挖蟠龍湖形成公園的核心景觀區;北部最低高程為4.8有山澗下落,形成蟠龍澗景觀;通過將受工業開發割裂的建筑移除,串聯山溪、河流,水環境修復區以西南側的污染河流為開端,利用地形將紅光河引入,形成蟠龍湖景觀水域,再通過水生植物進行凈化達到水質要求。
(3)連通脈絡
連接山脈,蟠龍山北段和南段進行覆土連接,架設廊道,打造連續的慢行綠道系統、山林步道系統,穿行于“花間”、“山林”、“湖光”,塑造蟠龍山健身聚集地;連通水脈,連通山崖下的水潭、水洼形成動態連續的水系。梳理文脈,通過梳理江陰歷史,將民俗、蟠龍山文化、美食、詩詞橫向串聯形成文化特色。
(4)功能生長
江陰新城中央公園的建成將帶動周邊商業、文化、藝術、體育的發展。有利于重振場地經濟活力,創造就業機會,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
場地分為五個功能區:生態景觀區、文化展示區、科技商業區、休閑游樂區、山林景觀區。充分考慮了活動人群和場地功能,將小孩、青年、中年人、老人進行需求模型分析,規劃以兒童活動場、極限運動場、慢行綠道、立體商業街區、綜合文化廣場、養生休閑廣場、文化場館等。建立起地下商業、地下停車場、地上休閑聚集地、地上生態綠地、蟠龍山生態林區、空中連廊系統四維立體生態公園。
(5)構筑系統
中央公園的修建就是在構筑宏觀城市空間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形成對城市的“舒筋活絡”。
在規劃層面,規劃初期就以85%的綠化覆蓋率為目標進行綠地系統規劃,形成合理的綠色體系,以實現綠地生態、休閑等功能。
在設計層面,公園在借鑒新加坡、香港案例,第一、空中連廊系統的建立,將蟠龍山南北山區、河流、割裂的綠地、遠觀的湖泊進行串聯,打造空中連廊系統。第二、建立環蟠龍山生態系統,微生物、浮游生物、森林系統、浮水、挺水植物、水生動植物等系統協同生長,使其具有自我更新凈化的功能。第三、建立雨洪管理系統,形成場地的自我消化。
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是治理城市病的新方法新理念,能夠在一定程度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景觀規劃設計中,要堅持學習和實踐“城市雙修”理念,形成一系列城市精品。不但要遵循生態先行、功能、歷史、設計為輔的原則,還要進行設計思維方式的轉變。流于圖面形式的平面構成已無法滿足未來山地設計需求,景觀規劃設計應關注豎向,突破紅線的思維方式,強調感知的重要性,通過行走來感受自然,才能設計出因地制宜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