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工學院223001)
玩具是孩子開發智力、認知自我、認識世界、體驗人際關系、協調身體機能的重要工具,是教育和培育孩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兒童玩具是否符合其生理、心理發展需要,已成為社會、家庭密切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西方發達國家涉獵兒童玩具設計領域較早,相關理論研究較為完善,實踐經驗也較為豐富。理論研究方面,較有代表性的是由美國凱瑟琳·費希爾編著的《兒童產品設計攻略》一書,費希爾以五種炙手可熱的玩具設計品牌為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基于兒童興趣和成長需要的兒童玩具設計理念,尤其是其中的“永恒性”設計原則可以說是兒童玩具設計的法寶。實踐層面,美泰、孩之寶、樂高等國際著名玩具品牌的成功案例表明,國外兒童玩具大多以強大的品牌效應為支撐,以兒童興趣和成長需求為導向,突破傳統桎梏,面向市場主體,致力于研究玩具的創新開發模式,形成了較大的產業規模和較長的產業鏈。
國內兒童玩具設計,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方面與國外都有一定的差距。從文獻檢索的情況看,針對兒童玩具設計的相關理論研究較為瑣碎,研究內容主要是從玩具的發展演變、設計流程、造型創意等方面展開,從學前心理學角度著手研究的非常有限。雖然也有少部分學者從認知、教育或情感需求等單個方面探索兒童玩具設計,但也僅停留在兒童心理發展的某個層面上,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實踐方面,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我國就已成為了世界最大的玩具生產國和出口國,但卻不是玩具設計大國。市面上呈現的玩具有的在題材選取、功能造型、色彩設計等方面不符合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需要;有的在年齡界定上跨度過大,缺乏市場細分;大部分玩具商都在為跨國公司代工生產,缺乏自主品牌。
學前教育非常重視幼兒的娛樂活動,尤其是音樂、美術和游戲活動。這些活動既能鍛煉幼兒多通道感官的綜合作用,又能帶給幼兒強烈的情感體驗。同時,這些活動又是生動的認知過程,是幼兒人際交往、共同活動的平臺,有利于發展幼兒的規則意識和互助行為。
音樂是一種人類的普遍特質,人類可以借助音樂交流思想和情感,也可以借助音樂促進其他方面的發展。從音樂感知能力的發展看,3、4歲的兒童已經可以較好地感知韻律輪廓;4、5歲的兒童可以較準確地辨別音高的音域,能根據節奏打拍子;5、6歲兒童的調性感會慢慢增強,可以辨別簡單音樂間的異同。從音樂表現能力的發展看,3、4歲的兒童能創作內容清晰和完善的“輪廓歌”;4、5歲的兒童能較完整地唱出一首歌的歌詞,唱錯字、發錯音的現象大為減少;5、6歲的兒童能唱一些歌詞較長、較復雜的歌曲,發音、吐字、音準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從動作與音樂協調能力的發展看,3-6歲的兒童開始喜歡坐下來認真地聽音樂,能跟著音樂有意識地做出各種動作,還能跟著音樂的節奏踩出正確的步伐。從音樂欣賞能力的發展看,3、4歲的兒童雖然還不能較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的不同性質,但卻能根據音樂作品中的速度變化做出相應的動作;4、5歲的兒童能基本理解樂曲想要表達的情緒情感,并產生一定的想象和聯想;5、6歲的兒童能細致辨認音樂作品中的速度、力度及音區的變化,能理解音樂作品中表達的思想內容,能明確表示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音樂作品。
兒童美術活動包括繪畫、手工、造型等方面,其中兒童繪畫是最有代表性的活動。幼兒在繪畫的世界中,是自由的、極富創造性的,他們能夠通過繪畫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從繪畫能力的發展看,3-6歲是兒童繪畫的定型期,也是兒童處于幼兒園階段學習繪畫的關鍵時期。隨著兒童認知能力與手指精細動作的不斷發展,他們漸漸能夠將頭腦中想畫的事物用圖畫的形式表達出來;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畫出來的圖畫越來越像他們想畫的事物,已能具備事物的特有形態,因而被稱之為定型期。定型后期的兒童不僅能將事物的結構表現得更加合理,還能通過增加更多的細節來表現物體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圖1、圖2,分別是3歲兒童和6歲兒童的繪畫作品,從圖中我們不難看出,3歲孩子的精細動作、手的控制能力還不夠,作品中的線條還不太流暢,內容也不夠豐富,細節考慮得亦不太周全;但這些在6歲兒童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與提高。從美術欣賞能力的發展看,3-6歲處于直接感知美術形象期階段。這一時期的兒童開始能夠理解圖片、圖畫、陶藝作品等是真實世界的體現。他們能把圖畫看成是事物的照片,更注重畫里畫了什么,而不考慮繪畫的藝術形式和技法,喜歡的物體和顏色是兒童評判作品好壞的標準。

圖1 全家游(3歲兒童的作品)

圖2 長頸鹿(6歲兒童的作品)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幼兒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幼兒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幼兒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研究證明,游戲能幫助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建立一個平臺,促使幼兒在語言的使用、記憶、自我控制和與他人合作等諸多方面來更進一步延伸拓展相應的能力。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延展。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兒童在幼兒園的建構區,認真、仔細地用積木搭建一座城堡;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兒童在幼兒園的娃娃家,扮演著醫生,帶著聽診器給“病人”看病;等等。圖3便是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們,在積木建構區搭積木;圖4是孩子們正在進行著角色游戲——專家門診,在這個游戲中,孩子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扮演醫生的,有扮演病人的。游戲中,有歡笑的嘈雜,也有思索的寧靜;有伙伴之間的交流,也有對物的探索。游戲活動是促進幼兒生長發育和進行培養教育的最好手段。

圖3 積木建構

圖4 角色游戲:專家門診
當今的社會注重和諧,注重以人為本。反映在設計領域,就是要做到人——產品——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在歐美國家,生態環保設計已成為主流趨勢。玩具行業在制定相關環保標準時,也主要參照歐美主要國家的規定。因此,幼兒玩具設計也應遵循這一準則。我國的玩具要想走出國門,進入歐美,就必須做到生態環保。21世紀是綠色、環保時代,幼兒玩具產品開發設計也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體現生態性理念,在材料選用方面,要盡可能多地采用可以再回收、再利用、易降解的新型環保材質。我國民間兒童玩具在材料和工藝上最顯著的特點便是取材的天然與手工制作,與今天設計界所倡導的 “環保設計”理念不謀而合,同時也可以促進兒童的動手能力,達到益智的目的。設計師應結合時代特征,加強民間兒童玩具的再設計,不斷推陳出新、豐富種類,彰顯傳統玩具新的活力與生機。
情感聯想就是消費者基于對生活、事物等的記憶、經驗而產生的與產品相關的聯想,是消費者對產品造型“情感性”認知的結果。對于幼兒玩具來說,其視覺化的符號,包含玩具的形態、材質、色彩等,總能激起幼兒某種積極或者消極的聯想,積極的聯想會增加幼兒對玩具的理解、喜好的程度,而消極的聯想則會讓幼兒對玩具產生厭惡的情緒。這種情感性的認知,一般是非功利性的,與幼兒的個性、感性、家庭背景、朋輩群體等有很大的關系。幼兒玩具的情感聯想設計,就是要給幼兒提供足夠的想象力發展空間。它要求設計師能為幼兒想象力的開發提供更科學性、更合理的玩具設計。玩具設計者可以根據幼兒常見的事物,進行情感聯想設計。
玩具的互動體驗設計是指在玩具設計時融入人際互動的理念,增加玩具互動的強度,使幼兒在互動中感受樂趣、增長知識。這也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必然要求。玩玩具是幼兒的一種獨特的學習途徑和方式,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發展自我的載體,玩玩具的過程就是他們學習的過程。衡量一個孩子智力發展的標準,不僅是看他語言、邏輯思維的能力,而且還要看他的空間感知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等。而幼兒只有在游戲中,在玩玩具中,才能促進這些能力的發展。而如今,絕大多數玩具只一味追求兒童的智力開發,并沒有系統地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行為特征進行科學地設計,對兒童學習能力、社會性發展等考慮較少。所以,在設計幼兒玩具時,增加玩具的互動性就顯得尤為必要。互動玩具不僅可以引導家長、伙伴加入到游戲中來,增強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還可以讓幼兒體驗到互動中的協商、合作、交換等的基本要求,感知到自身的價值和重要性。
滿足特殊需要的設計策略主要包括特定的心理、生理需求。為特殊幼兒提供適合他們的特殊玩具,這個創意的提出源于美國,美國早在2006年就出現了專門為特殊兒童做玩具設計的公司、機構。2008年英國也開始銷售特殊玩具,目的是防止或減少有先天身體障礙的孩子玩普通玩具時,因自身的身體缺陷而產生自卑、苦惱、甚至自閉的心理。如圖5所示,這款娃娃從遠處看和普通的玩具娃娃沒多大差別,但是定睛一看,就會發現它與眾不同,這是一款專門針對智障幼童設計的玩偶。而圖6則是一款專門為腿腳不靈便的幼童設計的拐杖娃娃。此外,英國市場上還有佩戴助聽器的玩偶、坐輪椅的玩偶、佩戴盲人眼鏡的玩偶等,這些玩偶都是因“殘”出發,特意為特殊幼兒設計制作的。它們不僅可以增添特殊兒童的生活樂趣,而且可以開發他們的智力,讓他們在壓力較小的環境中娛樂和學習,更重要的是給他們帶來了生命的希望。目前我國殘障幼兒的數量已不容忽視,而對于特殊玩具的研究和實踐卻相當有限,設計創作出他們需要的玩具迫在眉睫。

圖5 智障娃娃

圖6 拐杖娃娃
玩具是幼兒娛樂活動的主要載體,是孩子認識世界及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工具。優秀的幼兒玩具設計必須建立在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之上。積極對當代兒童玩具的現狀進行反思,加強對娛樂活動中的幼兒心理發展及玩具設計的研究,對推動幼兒玩具的創新設計和持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