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 200000)
《末代皇帝》是一部耐人尋味的電影佳作,娓娓道來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無奈與坎坷的一生。作曲家們運用中西方音樂的魅力共同鑄就了電影音樂的絢麗,讓《末代皇帝》的配樂成為無數人心目中不可超越的經典之作。
由于三位音樂家的國籍、經歷、學術造詣都不盡相同,故他們呈現給我們的音樂都具備非常鮮明的個性,故筆者將從他們各自創作的作品對《末代皇帝》的配樂進行分析。
戴維·伯恩與電影中的莊士敦先生一樣是來自英國,他們對于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滿懷好奇,故其配樂中總有一絲神秘的色彩。戴維·伯恩的配樂更多的是從歷史旁觀者的角度來刻畫,音樂情緒較較為積極,整部電影中較為歡快的音樂幾乎都出自于他的筆下。
電影中戴維·伯恩創作的音樂共有五首:《Main Title Theme》、《Wind, Rain And Water》、《Picking A Bride》、《Bed》、《Paper Emperor》。主要采用的西方元素是電子音樂,其次在配器上主要采用西洋樂器。其中國元素體現在運用五聲調式,其所有的旋律的主題均以 “宮、商、角、徵、羽”五音寫就,《Paper Emperor》還是根據中國的民歌旋律改編而成。戴維在創作上也結合了一些中國傳統樂器例如笛子,也穿插使用了一些傳統的彈撥樂器。
戴維的配樂中最出眾的特點是使用了打擊樂,《Main Title Theme》以中國鼓的鼓點拉開序幕,全曲貫穿馬林巴的固定音型演奏,其他樂曲還涉及三角鐵、鋼片琴等打擊樂器。打擊樂音色清脆,時值短促,營造了較為活潑、明朗的氣氛,而這些音樂片段也恰好出現在溥儀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Main Title Theme》出現在幼年溥儀與父母久別重逢的時刻,《Wind, Rain And Water》前半段出現在溥儀與婉容的新婚之夜,后半段是在溥儀在與戲子們玩耍之時,《Picking A Bride》是溥儀選妃的配樂,《Bed》是皇上與兩個嬪妃在床上嬉戲的配樂。
戴維的配樂中最為經典的主題樂句如下圖示:

主題旋律有沒節奏舒緩,用小提琴主奏,猶如清朝末期紫禁城的形象,雍容華貴,還帶著些許慵懶。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其開始與結尾小節出現的上三度與下三度滑音的主題動機,廣泛應用于其他四首樂曲之中,成為除打擊樂之外的另一戴維標志。
坂本龍一是一位日本的作曲家,也是為電影創作了最多配樂的一位。日本與溥儀有非常深厚的淵源,在他被趕出故宮后,是日本人建議他去天津生活,也是他們扶植溥儀成為滿洲國的皇帝。此外,坂本龍一也參演了電影,出演了一位日本軍官甘糟先生,可能由于這種身臨其境的體會,讓他對這段歷史有了深刻的感觸,故他的配樂中除了悲傷之外還帶有強烈的惋惜之情。
坂本龍一創作的音樂一共有九首,與戴維的音樂正好相反,他的音樂都出現在溥儀人生中不幸與分別的時刻。影片開頭處的《Open the door》,正好是小溥儀離開母親,被送入宮中的背景音樂,是他所有身不由己的開始。《First coronation》新皇登基,管弦樂隊部分的沉重的旋律,預示著溥儀充滿無奈的一生。《where is ama》出現在溥儀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女人阿嬤和婉容離去之時,用小提琴奏出凄美的主題旋律。《The Baby (Was Born Dead)》在婉容的孩子一出生就被日本人用藥物注射致死之時,樂曲中大提琴低沉的聲音將音樂帶向陰郁,鋼琴的和弦也以暗淡為主。《Rain (I Want A Divorce)》是文繡出走時的背景音樂,文繡在喊出“I Want A Divorce”后,樂曲以弦樂隊齊奏進行,猶如文繡內心爆發的情感,不斷地遞進,而快速重復的音符猶如文繡離開時的腳步。
坂本龍一的音樂是最扣人心弦的,主要得益于他選用了二胡與小提琴兩種樂器,二者都是極易表達情感的拉弦樂器,運用中西方弦樂的交融,撐起樂曲中最重要的情感線,牽引著每一位觀眾的心。坂本龍一配樂的數量雖然很多,但其最重要的主題旋律是以下兩個: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第一主題總體趨勢為下降音程,但是每一個樂思中有著些許的上揚,宛如少年時期的溥儀,生活總是被他人左右,萬般無奈,但在無奈之中還保留著些許的期待,以及自己的奮斗與追求。而第二主題已經將悲情完全深入骨髓,宛如成年后的溥儀,在萬般受挫之后,只剩下心灰意冷,顧影自憐。
蘇聰的配樂僅為一首,但《Lunch》卻是整個電影配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他是唯一一位中國作曲家,對末代皇帝的這一段歷史有著最深的感慨與體會,故其配樂中,凄涼與傷感的情緒是最為濃重的。
蘇聰使用的樂器主要是蕭和琵琶,奠定了全曲古樸典雅的氛圍。蕭與琵琶本就是善于表現悲情的樂器,全曲以簫聲開始,以簫聲結束,蕭在其字意中就有冷清、無生氣的意思,加以藝術化發展后更凸顯其悲情色彩,樂曲中間貫穿琵琶奏出的主要旋律節、奏綿長,琵琶多以輪指填充其空隙,似述無盡的無奈之意。《Lunch》全曲共有4分57秒,而在電影中僅出現了一分半左右的時間,用以作為皇上與莊士敦共進午餐時嘗膳官為皇上試菜和二人交談的背景音樂。
蘇聰的配樂中同樣具有西方元素,首先其配樂具有多條旋律線,運用復調的手法寫作,似乎是在暗指宮中的繁文縟節,復雜的用膳流程。在曲調上,采用了西方現代派作曲家重用的無調性音階,多以變化音和半音的進行渲染緊張的氣氛,為之后皇上與莊士敦討論大學生因反對國會人頭落地的事件做鋪墊。
《Lunch》這段音樂雖然出現的次數很少,呈現的時間也不長,但因其精致的中國風味與豐富的內容,使整個電影的配樂更加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