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韓瑋
中原農業一直是中國農業的縮影。近年來,中原地區在農作物產量提高的同時,資源利用率低、土壤和生態質量下降等問題也不斷加劇,提升農業發展效率、提高農民科學種植水平,實現農業綠色發展,迫在眉睫。
近日,三寧金鈦能取代進口第四季千縣大行動鶴壁站暨豫北主糧科學種植技術交流會在河南省鶴壁市召開。河南省是我國糧食作物主產區,此次活動走進河南鶴壁浚縣鉅橋鎮,開展種植技術交流的同時,還在田間實地觀摩測產,見證三寧金鈦能在大田作物上的效果。
據鶴壁市浚縣農業局農技推廣站站長耿利斌介紹,鶴壁是中原地區糧食生產核心區域,正著重建設42個小麥、39個玉米萬畝高產示范園,全力打造糧食生產功能區。

“羊馬年好收田,就怕雞猴餓狗年。”在鶴壁市浚縣鉅橋鎮劉寨村三金鈦能硝基肥玉米高產示范田觀摩會現場,王學洲這樣告訴記者。這位曾被原農業部授予的全國首批種糧大戶,科技示范戶帶頭人的種植高手在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種植方面有著豐富經驗。據介紹,今年河南地區由于凍害、干熱風及赤霉病的影響,小麥減產嚴重,玉米產量也因高溫影響授粉而大幅降低,真切地印證了“餓狗年”的說法。“幸好有三寧金鈦能!”王學洲在三寧金鈦能硝基肥玉米高產示范田觀摩會上對在場的農戶們這樣介紹道。他從去年開始使用三寧金鈦能,在今年受災嚴重,普通農戶每畝只產800多斤的情況下,他的小麥田產量達到了1050斤/畝,這次來到他的玉米田測產,他心里有數。“糧食產量主要取決于這三個因素:種子、化肥、科學管理。”王學洲說,“今年玉米種子沒變,管理技術沒變,就是肥料換成了金鈦能,看了它在小麥上的表現,我很有信心。”
在測產現場,當地農業局專家領導現場隨機連續取20株玉米穗進行產量測定,稱重結果為4.634公斤,通過換算得出了今年王學洲的玉米產量為1724斤/畝,相比他去年1800斤/畝的產量,并沒有減產,而相較之下,其他農戶家都減產了200斤以上。
三寧金鈦能究竟是如何做到災年不減產的呢?三寧農化服務中心主任趙洪濤揭曉了答案。金鈦能經過市場的長期考驗,主要有四點特色:一是采用最新土壤技術,添加多功能生物助劑;二是采用自產優質原料,添加鋅、硼、鐵多種微量元素;三是控制養分釋放,肥效期長,保證后期營養供給;四是抗逆性好,增加作物抗旱、抗高溫、抗倒伏、抗病等各種抗逆性能。金鈦能用于作物生長各時期,相當于植物體內的營養轉化劑,植物代謝作用的激發劑、植物細胞分裂促進劑、植物調節劑,所以,在同類產品中,能夠表現出更出色的成績。
鶴壁市農業局高級農藝師李清源還為現場農戶帶來了玉米和小麥高產的技術要點。他說:一是播種時期與種肥間距,小麥收獲后,應抓緊進行玉米種肥同播,時間越早越好,一般應于6月10日前完成,將種、肥間距調節到水平距離8-10cm,上下距離5cm;二是合理密植不深播,播種深度一寸半最好,出苗率高,苗壯,超過2寸,一定是弱苗;三是選用三寧金鈦能;四是防治好苗期病蟲害;五是適時化控降株高,現在推行的玉米種肥同播技術,能夠及早補充養分,對促進玉米形成壯苗大有好處,但會造成莖稈過高,穗位太高,節間長,重心高,易倒伏,這可以通過化控,噴灑抗倒劑來解決。
小麥方面,李清源建議農戶關注八大技術措施:深耕細耙,切莫旋耕;選用良種,不可單一;防好病蟲,種子處理;莫貪便宜,選用好肥;播期適宜,不可過早;播量合理,切忌過密;深度適宜,切忌過深;造好底墑,忌蒙頭水。
作為中國化肥行業十強企業,湖北三寧化工自2016年起,堅定地扛起了取代進口肥的大旗,以三寧金鈦能系列肥料為依托,發起了全國萬畝三寧金鈦能硝基肥對比進口示范田及取代進口第一、二、三季活動,收到各地政府、農業部門和廣大農戶的積極響應。兩年來,活動深入到全國700余個縣市,共收到報名1萬余人次,成功建立示范田2萬余畝,通過實地對比示范,國產金鈦能肥料完全可以替代進口,三寧已經成為民族高端肥料的代表品牌。取代進口的核心目的是推動農業節本增效。此次三寧金鈦能取代進口走進大田作物,就是要讓優質的肥料在為經濟作物帶去福音的同時,也為大田作物產區提質增效,全面踐行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助力中原糧食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