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旺
捷克首都布拉格不愧是“文藝之都”。走上當地地標查理大橋,拉提琴的、畫人像的、打手碟的,你會發現每一位表演者都是那么用心和投入,再配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能成為電腦桌面的周邊美景,頓時覺得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沒那么讓人煩心了。當然,布拉格能讓人記住的肯定不止這些。比如,木偶劇就頗具特色,觀眾在現場欣賞的不僅是一段經典故事橋段,更是一部華美壯麗的歌劇表演。如果有機會,一定要來看,你絕不會后悔。
誤闖國字號木偶劇院
漫步在布拉格老城不算平坦又充滿歷史穿越感的石子路上,幾乎沒多遠就能找到一家售賣提線木偶的商店,足見當地人對木偶和木偶劇的喜愛。據說,當年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德語是官方語言。捷克人擔心本民族語言因此消失,于是在民間偷偷用捷克語表演木偶劇,并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成為遍布城鄉各地的娛樂活動。
在布拉格老城就有一家“國字號”木偶劇院——國家木偶劇院,它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富麗堂皇。劇院門臉與普通商鋪并無太大區別,稍不留神就會錯過,里面的座位目測不到200個,古香古色的裝修感覺有些像國內上世紀90年代老式電影院的風格。雖然來這里觀劇有些誤打誤撞,但“來都來了”,我決定好好體驗一番。
落座后環顧周圍,上座率大概有五成左右,多半亞洲面孔,說明游客居多。燈光熄滅后,首個人物登場一剎那,頗具喜感,觀眾席笑聲一片,第一個登場的居然是“莫扎特”!當天看的是根據莫扎特經典歌劇《唐·璜》改編的木偶劇,他是在每幕轉換時起到銜接作用的音樂指揮家。在他夸張可愛的指揮下,音樂響起,故事也正式展開。
原汁原味,演意大利歌劇
主人公唐·璜是中世紀西班牙的一個專愛尋花問柳且膽大妄為的人。他幾乎見一個撩一個,甚至不惜殺死追逐對象的父親。但他最終犯了眾怒,被追逐對象父親化成的巨型石人拉下了地獄。
在觀劇時,很好奇木偶唐·璜的大胡子長臉長相如何能吸引眾多女性。劇中人物的服裝非常華麗,均按照歌劇《唐·璜》首演時歐洲18世紀的風格設計。而且整部劇與歌劇《唐·璜》完美契合,背景音樂、意大利語原聲對白都是出自歌劇本身,讓人感嘆小小的木偶仿佛也能擁有如此高亢渾厚的音色。而整個木偶劇的表演也同歌劇情節一起跌宕起伏。這一切能讓木偶與歌劇配合得如此同步。
國家木偶劇院的保留劇目除了《唐·璜》,還有《魔笛》,同樣是根據莫扎特經典歌劇改編,全劇55分鐘。據稱,當年兩部原版歌劇在布拉格上演時,都得到了比在其他地方更高的評價,最后歡迎。《唐·璜》的首演地更是選在布拉格,而非“音樂之都”維也納。談到莫扎特這位偉大的作曲家,捷克人民喜歡引用他的一句話:“我的布拉格了解我!”而莫扎特之所以很喜歡布拉格,可能部分原因在于布拉格人表現得比其他人(如維也納人)更懂得欣賞他的作品。如今,莫扎特雖然早已離我們遠去,但能以木偶的形象在布拉格的劇場頻頻登臺,想必這一城一人之間的感情就好似美酒的香味,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是愈加醇厚。
滿場飛奔,演員多是老人
演出中可以直接看到木偶表演者的精彩技藝,他們時而一人分管兩只木偶,時而一只木偶要多人協作,戴著套袖的手臂忙左忙右,甚至要滿場飛奔,而全劇兩個小時下來幾無失誤。更有意思的是,最后拉唐·璜下地獄的巨型石人是由真人扮演,登場亮相時頗為震撼,感覺要連觀眾席一起吞沒了,可謂真正做到了“人偶合一”。全身心投入地觀劇,難免感覺時間過去得太快。而觀眾內心的激動短時間內顯然難以平復,只能報以熱烈的掌聲,向走上前臺謝幕的表演者致以敬意。不過,當這些幕后英雄紛紛登場時,你會發現其中很多人已滿頭白發,欽佩之情不由增加幾分,同時也在想,是不是木偶劇在捷克也面臨后繼乏人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