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侖
曾經有科學家預測了1000年后人類的外貌:長到夸張的四肢,短小的腸道和更小的大腦,紅紅的皮膚和幾乎沒有毛發的外表,看起來像個怪物。
這樣預測是有原因的。比如,更短的腸道可以減少脂肪和糖分的吸收,從而避免肥胖。
從南方古猿走出干旱的大草原以來,人類的“技能包”就在不斷地變化。信息爆炸的數字時代,改變的過程也進入了提速時代。這不,又一項技能開始被“嫌棄”:讀指針時鐘。由于學生們抱怨看不懂指針時鐘,考試時“壓力山大”,英國一教師協會決定,用更直觀的數字時鐘取代傳統的指針時鐘。
英國學校和學院領導協會副秘書長特羅貝說:“學生需要在考試中盡可能放松,如果他們無法準確讀出時間,就會增加他們的壓力。”“當代人讀懂傳統鐘面的能力不如以前的人了。他們習慣了用手機和電腦看時間,他們看的幾乎所有東西都是數字化的,時間也基本都是數字時間。所以,年輕人只需要隨時隨地進行數字化處理就行了。”
看起來荒腔走板的決定自然引起了大家的爭論。一些人認為,連指針時鐘都看不懂的學生,只能是英國教育界的悲哀;另一些人則認為,數字時鐘的確方便、直觀、省時,這個決定無可厚非。
兩種觀點都不無道理。以教育學的角度來看,作為學習能力的體現,識別指針時鐘并不算多么困難的技能。但是,如果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丟掉一些“技能包”,實在是太平常不過了。
社會發展早已改變了自然選擇的因素。舉例來說,有研究發現,受益于醫學尤其是生殖醫學的進步,女性骨盆的寬度正向更美觀而不是更有利于自然分娩的方向發展;數據存儲、圖像存儲技術的突飛猛進,正在悄然改變人類的記憶功能。
如果把丟掉“技能包”算退化,那么現代人類可“退化”得太厲害了。大部分人丟掉了狩獵、跟蹤定位、尋找水源等能力,少數人才擁有馴馬、手工縫紉甚至寫一手好字的能力。
由此看來,識別指針時鐘只是被人類丟掉的眾多“技能包”中的一個,且還不是最夸張的——前些時候,英國劍橋大學還考慮在考試中用平板電腦徹底取代文字作答。由于常年不寫字,有些學生的筆跡已經潦草到無法辨認的地步。
這種變化不應該被認為是退化,更應該被描述為演化。在演化的過程中,人類的原始生存能力不斷減弱,因為人類不再需要為生存而戰斗,生存所需的資源已經唾手可得。人類轉而去競爭其他更具吸引力的稀缺資源:豐富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
所以,科技的進步必然導致人類在眾多的“技能包”中進行選擇。科技也不是讓人遺忘生存本領的原因,喪失了競爭、安逸而毫無危機感的生活才是。
對于教育來說,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而受教育的人顯然要生活在其所在時代的社會。因此,只要競爭機制依然運作良好,人們大可不必為這些丟掉的“技能包”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