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從小就聽母親和大姨給她講當年在革命老區搞宣傳的故事,對文藝宣傳工作在革命戰爭中的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當年,在學校的她也是文藝愛好者,曾在五四青年節時登臺朗誦。畢業后,從事財務管理工作整天與數字打交道,她依然熱愛著文學,閑暇時喜歡讀一段朱自清、林徽因的作品,還曾多次參與集團公司組織的演講比賽。
“報社曾到我們單位組織過讀者活動,當時我就加入了北廣讀者俱樂部。后來聽說報社要開辦朗誦班,成立北廣朗誦團,我第一時間報了名。雖然退休了,但人不能閑下來,要將工作時無暇顧及的業余愛好找回來,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第一節課,老師就教我們如何運氣,如何科學的用嗓,而且特別強調氣息在朗誦中的重要作用。”回憶起自己上的第一節朗誦課,李惠依然歷歷在目。在老師的指導下,她每天認真練習,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感覺到了她在聲音上的變化與進步。“每次下課,母親都會追著問我,今天學什么了,你來教教我。后來母親也用我教她的方法練習,現在朗誦起古詩來效果也不錯呢。”李惠頗有些自豪地說。
對于朗誦,李惠有著自己的理解:“朗誦與閱讀不同,閱讀是眼睛看心里想。而朗誦是要用聲音體現文字中的美感,這就要求對作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朗誦的氣息聲音有很好的把控。”第一期朗誦班結業后,報社為學員組織了一場匯報演出,李惠選擇朗誦散文《荷塘月色》。她天天在家練習,“父母就做我的第一聽眾。他們不但聽還幫我提意見,指出這里讀的不好,那里應該加重語氣。”參加這次演出之前,李惠的父親住進了重癥監護室,她一直猶豫要不要放棄演出,留在醫院陪伴父親。但母親鼓勵和寬慰她:“你已經練習了這么久,一定要參加。你父親這邊有醫生呢,你放心。”站在舞臺上的李惠面帶微笑、情緒飽滿,但沒人知道她心里一直在惦記醫院里的父親。之后不久李惠的聲音還出現在了北京電臺《誦讀小站》欄目中,在父親的彌留之際,她告訴父親這個消息:“我相信,他很欣慰,他也會以我為自豪的。
現在每次朗誦團有演出,李惠就會喊上自己的朋友,讓他們也到現場來聽一聽看一看,她說:“我希望讓朋友們到現場看看,見證北廣朗誦團的風采,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