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民法總則的頒布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起草的民法典繼承編(草案)征求意見稿正在征求意見中,繼承法中的繼承人范圍和順位問題成了學者和實務專家討論的熱點話題。
代位繼承引發贍養糾紛
74歲的張老太的老伴是鄉中心校的一名退休老師,兩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當地有名的土地承包大戶,靠種地錢沒少賺。二兒子開車搞運輸,也是數一數二的富裕戶。雖然張老太沒有工作,可老伴每月有四五千元的退休金,日子過得很是舒心。大兒子家的大孫子大學畢業在鄉里當上了中學老師,二兒子家的二孫子則考上了公務員在市里一行政單位上班。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冬日大雪天,張老太的二兒子夜間行車,車翻進了路邊深溝不幸喪生。老伴得知消息后急火攻心,突發心臟病,很快也去世了。在辦完喪事后,張老太顧及二孫子、二兒媳婦“孤兒寡母”利益受到損害,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在張老太老伴所在學校領導的見證下,對老張頭的40多萬元存款等遺產進行了處理。老二先于張老太的老伴死亡,老二的兒子張老太的二孫子代替他爸繼承了他爸應繼承的那份遺產。沒想到這個“代位繼承”,事后竟引發了一場要求其代位人“代位贍養”的風波。
張老太自老伴去世后,也被各種慢性病纏上了,連續住院,天天吃藥,積蓄很快花光。無奈她提出讓大兒子每月拿些贍養費。可大兒媳婦認為二孫子既然繼承了他爺爺的財產,就應代位代替他爸履行對他奶奶張老太的贍養義務。張老太對大兒媳婦的意見并不認同,可怕事情鬧得沸沸揚揚,讓老大一家在村中沒有面子。
一次,駐鄉法庭的法官來張老太所在村子辦案,張老太悄悄地把他們叫到了屋里,談了這件事,想問問法律上怎么說的。聽了張老太的陳述,法官告訴她,代位繼承和贍養不是一碼事,按法律的規定,張老太的二孫子有權代位張老太的二兒子應繼承的張老太老伴的遺產,但并不一定要代位履行他死去的父親對張老太的贍養義務。并且,從實際出發,大兒子有能力履行對張老太的贍養義務,也沒有必要牽扯剛參加工作的二孫子。于是法官把張老太的大兒子、大兒媳婦叫來,向他們宣講了繼承法、婚姻法的有關部分。依法明理后,張老太的大兒媳婦、大兒子主動表示今后張老太的吃穿、醫療等他們全包。二人一再表示,自己有贍養母親的能力,在這個問題上把經濟能力薄弱的侄子拉進來是錯的,希望老二一家諒解。就這樣,一場因代位繼承引發的隔代贍養的糾紛,在庭前化解了。
代位繼承是和本位繼承相對應的一種繼承制度,是法定繼承的一種特殊情況。它是指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時,由被繼承人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替先死亡的長輩直系血親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一項法定繼承制度。這在《繼承法》第十一條中有明確的規定:“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者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代位繼承必須履行贍養義務”,這在法律上沒有規定。
代位繼承與轉繼承有區別
韋女士的女兒曉燕幾年前不幸去世,不久前,韋女士的女婿把女兒曉燕名下的一套房產出售。韋女士認為:房子是女兒的遺產,她也有權繼承三分之一。女婿和外孫女小靜如果住著就算了,如果出售,我就要分遺產了。但女婿不答應。于是韋女士起訴到法院,要求分割女兒的遺產。
女婿在法庭上辯稱,房款已經用于女兒上學了,同時這位女婿還提出,他老丈人是1988年去世的,而曉燕后于父親死亡,按道理,曉燕也應該有權繼承她父親的遺產,他們的女兒小靜有代位繼承的權利。這個可以和丈母娘主張繼承的遺產數額合并相抵。
法院經審理認為,曉燕的直系血親有母親和女兒小靜。母親對女兒的遺產享有法定繼承權,其應分得的份額為三分之一,因此,韋女士的訴訟請求應該得到支持。而女婿關于曉燕對她父親的遺產享有繼承權的主張屬另一法律關系,可另行主張。最后法院判決女婿給付丈母娘應分得的遺產。
這個案件涉及到“轉繼承”和“代位繼承”的區別。轉繼承是指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沒有表示放棄,卻在遺產分割前死亡的,其繼承遺產的權利轉移給他的合法繼承人。
舉例來說,父親去世,沒有遺囑留下,母親與已婚的兒子參與財產分配,但是財產分割前,兒子意外身亡,此時,假如父母名下有一套房,這套房子的分配比例是什么樣的呢?現在只是對父親占有1/2的房產份額進行分割,母親、兒子各自分得1/4,而兒子去世,兒媳轉繼承,兒子應得的份額又變成兒子的遺產,由其母親與兒媳共同繼承。因此兒媳繼承的份額是1/4的一半1/8。
另外一個是代位繼承的例子,這邊要指出一點,代位繼承只能發生與被繼承人有直系血親或擬制血親的子女范圍內,假如上面的例子中兒子兒媳育有一個孩子,兒子先于其父親死亡。孫子代父親繼承的財產份額是1/4,母親繼承3/4,兒媳就沒有了。
依據我國現行繼承法規定,法定繼承人共包含兩個順位:第一順序繼承人為被繼承人的父母、配偶、子女;第二順序繼承人為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與人們普遍的認知不同,按照我國現行法,孫輩并非直接法定繼承人,因此長期以來,很多專家呼吁繼承范圍不應只考慮夫妻關系、血緣關系和撫養關系,還應該考慮到被繼承人的意愿以及公序良俗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