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永全,1951年生于北京;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當過兵、做過公務員;1995至2012年任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現任中國國家畫院院委、藝術委員會委員、書法篆刻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
自幼喜書畫,書法始臨歷代名家帖碑,善行草,好榜書及對聯,喜于右任先生風格風。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專業學術性展覽,部分作品被政府重要場所征用,多幅作品作為禮品由國家文化部贈送國際友人,部分作品被國內專業機構及藏家收藏,著有《中國書法的傳承與發展》《關于書法的用筆》《關于書法的結構》。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藝術。歷經幾千年滄桑總以不同的風貌反映出時代的精神,表現出永葆青春的強大生命力。今天,老年人學書法愛書法,不是要培養出多少書法家,而是通過書法滋養老年人的身心,這是我們推動老年書畫發展的最主要目的。
一般在談到書法的時候,我關注的不僅僅是表面的形式感,更注重書法的文化和精神。 漢字起源于物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象形會意形聲而成字,日月山水,花鳥魚蟲,莫不如此。漢字發展的獨特路徑,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特征,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的面貌。比如“醉”字,造字本義是“飲酒過度,神志不清”。其中左邊的“酉”字,最初代表一個酒瓶子,右邊的“卒”字表示飲酒失控,字形像一個搖頭晃腦、神志不清的人。而“醒”字也遵循了這樣的造字規律,表達了飲酒者從沉睡迷糊到神志清明的狀態。明白了這層意思,書寫者在習字的時候就不會把“酉”與“卒”這兩部分離得太遠,或者寫得過于隨意。
書法家歐陽中石說過,我們學習書法講究八個字“來有所出,去見其才”,所以老年人研習書法也要講究傳承,就是“來有所出”。書法創作要“筆筆有來歷,字字有出處”,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體現出個人的情趣特點,體現出很好的文化修養與造詣。
研習書法也為修身,古人把書法當成修身養心的重要方法。書寫,是漢字的藝術實踐過程,是人的審美意識對象化到漢字之中,使漢字結構不斷完善的過程。書法集中體現了漢字的結構美學與書寫規律:橫平豎直、點畫呼應、上下包容、左右禮讓,以形成中正平和之體,就像人要端莊、樹要挺拔一樣。在書寫時,點畫之間、起承轉合、輕重疾緩、濃淡干濕、潤枯肥瘦,都有講究,都是修身養氣、體悟大道的過程。習練書法也能調節人的心情,凈化人的心靈,培養愉快的情緒和豁達的胸懷。習書時思想集中、雜念摒除,意守丹田,運氣于指、腕、臂、腰,以調節全身之力于筆端,筋骨舒展、氣血暢通,身體也得到鍛煉。
老年人研習書法要有求真務實之心,把名利徹底撇開,不追求成名成家,也不追求稀有的名硯珍墨和奢華的書齋雅室。老年人學習書法往大處說,是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往小處講,是為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尋覓心靈寧靜的港灣。
書法,好像就是寫字,但絕不僅僅是寫字。楊雄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書法是心跡,也是時代精神氣象的載體。如果說書法是漢字的舞姿,那么,這舞姿搖曳的是書者的心性,也是時代的精神氣象。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老齡工作,支持發展發展老齡事業。老年書畫愛好者也應該手執一支筆,揮灑翰墨情,能夠以一顆求真務實之心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打造更加精彩的書法園地。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