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琳
旅行,映射著我們的內心——在目的地的選擇中,在旅途即興的停留中,在旅行記憶的存取中,會發現自己是不是一個真正有興趣愛好的人、一個執著的人。
今年春節期間,我和子女們到貴州旅游,最讓我難忘的是到黔南平塘縣天文小鎮,參觀國家九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的、口徑500米的球面射電天文望遠鏡。
這座俗稱天眼的射電望遠鏡,是由中國科學院和貴州省政府利用貴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的獨特地形條件,歷經6年時間,共同建設的高靈敏度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它與世界上最大的德國100米口徑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與被評為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國300米口徑望遠鏡相比,其綜合性能也提高了約10倍。作為世界最大的單口徑望遠鏡,也是全球看得最遠的望遠鏡,有能力把觀測延伸到宇宙邊緣,將在未來二三十年間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它開展從宇宙起源到星際物質結構的探索,對弱脈沖星及其他暗弱射電源和地外生命的搜索等,實現科學和技術的重大實破,將發揮重大作用。
大山中的科普小鎮
大年初三一早,我們開車來到位于崇山峻嶺之中的天文小鎮平塘縣。在這約三平方公里的地方,建有迎賓廣場、游客服務中心、射電天文體驗館、深空立體動感球幕飛行影院、星辰天緣大酒店、天眼迎賓館、停車樓、天文時空塔等建筑,一旁還建有一片漂亮的二三層的別墅式住宅區。
走近天文小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近百米、銀白色雄渾壯觀的天文時空塔,在藍天白云下,異常耀眼 。據說登上85米的觀光臺,小鎮的無限風光一覽無余。
我們首先來到游客服務中心。在這間高大敞亮的大廳里,一邊的售票處前,排滿了密密麻麻等待購票的人群,一邊是售賣紀念品的柜臺。而正面是一大排自助電子儲物柜。進入景區前,手機、數碼相機等一切電子產品,都嚴格禁止帶入。
購票后我們來到飛行環幕影院。這里有最先進的投影設備、3D特效高新技術和特殊的動感座椅,系上安全帶可隨影片上下升降,左右搖擺,前傾后仰,猶如乘坐飛船進行太空之旅。影院每天輪流放映3部影片。我們入場時,正趕上播放第一部影片,我們坐在座椅上,一忽兒飛向太空,在宇宙間邀游:一忽兒又從天而降,從空中鳥瞰身下那口天眼大鍋,欣賞它的雄偉壯觀。那種驚險、刺激,是用語言無法表達的。
參觀天文體驗館,讓我們大開眼界。天文體驗館是介紹中國天眼,普及天文學常識的自然科學展館,設置有序廳、射電體驗廳、天文科普廳、兒童天文園、互動體驗區等,它們共同為游客生動演繹“宇宙、生命和人”的永恒話題。通過文字介紹,聲、光等特技配合,將視覺、聽覺和觸覺融為一體,生動形象的講解天文學知識。在聆聽天賴之音區,我們拿起耳機,聆聽宇宙傳來的聲音。在黑洞區,孩子們爭相穿越黑洞,感受“吞噬”的力量。在太陽家族模型展區,我們形象地了解各個行星的位置和體積的大小。總之,在這里,無論是成年人和孩子,都可以增長知識,拓寬視野。
無限風光在險峰
天文小鎮之旅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登上789級的觀景臺,參觀中國天眼。我們走出天文體驗館,經過安檢,乘坐園區的游覽車,途經崎嶇漫長的山路,來到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的大窩凼天眼景區。這里是貴州天坑群中的一處洼地,四面環山,面積不大。天眼之所以選在這里修建,一是地貌最接近天眼所需地型,工程開挖量最小;二是這里的喀斯特地質可以保證雨水向地下滲透,不會淤積和腐蝕設備;三是這里方園5公里沒有一處村鎮,可保持天眼需要的一塊靜土。
在北京,我曾從網上查明,登天眼觀景臺需爬789級臺階,下山還需走765個臺階。因此一路上我心中始終存在一個問號:我能爬上爬下1500個臺階嗎?開始還企盼也許修有扶梯,以便照顧老弱病殘。但到客服中心一問,回答說為了保持景區靜默,不能修電梯。又問有無滑桿,回答也是無。為此,我心中已做好半途而廢的思想準備。
但觀看天眼的沖動鼓舞著我,加上孩子們的攙扶,83歲的我終于勝利登頂。站在海拔千余米的觀景臺上,30個標準足球場大的天眼大鍋就在腳下。這里四面群山環抱,6座白色的三角綱架,支撐起在陽光下閃著銀光的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看到這一宏偉壯觀的天之眼,攀登的艱辛勞累都煙消云散,一種愉悅的心情油然而生。我為我們國家有這樣的大國重器,感到驕傲、自豪,對為建設這座天眼的科學家南仁東和參與工程建設的人員,深深敬佩!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天眼”的運行工作,避免了周邊信號干擾到設備的正常運行。“天眼”五公里核心區內所有公眾移動通信基站會永久關停,甚至包括手機、相機、電腦和車鑰匙等電子設備都被禁止帶入景區周邊,必須寄存在指定地點。這也就意味著“天眼”方圓五公里范圍內將成為永久的“靜默區”。從北京出發前我從網上得知這一規定,特意找出多年不用的老相機,并買了兩個膠卷,準備在觀賞天眼時拍照,但安檢時因相機使用兩節5號電池,也被拒之門外。只好連同手機等禁帶物品一同存入儲物柜。
也正是這次難得的機會讓不少我們得以靜下心來,或席地而坐,與人促膝長談,或仰望星空,獨自冥思遐想。“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行”,在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和信息的轟炸后,我們似乎通過“天眼”穿越了時空,感悟到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這則千古名句,也給了自己與心靈獨處的時間。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