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璧如 圖|來自本刊圖片庫
時光流轉(zhuǎn),四季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循環(huán),轉(zhuǎn)眼秋聲漸去,又來到了冬的季節(jié)。11月7日為立冬,立,建始也,表示冬天自此開始。在宋代詩人仇遠的詩中,立冬為“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冬季由立冬正式拉開了序幕。及至11月22日迎來節(jié)氣小雪,北方的雪也許已經(jīng)開始如鵝毛飛絮般紛揚而落,而地處南方的珠海雖然尚未迎來凜冽寒冬,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氣溫漸降,人們不僅身上的御寒衣物逐漸增多,飲食也漸漸進入冬季需要滋補與暖胃的階段。
秋齋雨成滯,山藥寒始華。秋冬之際,正是適合吃山藥的時節(jié)。
山藥有薯蕷、土薯、山薯蕷、懷山藥、淮山、白山藥等別稱,多在冬季采挖。山藥的性味甘、平、無毒,歸脾、肺、腎經(jīng),《本草綱目》記載山藥能“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癱涎、潤毛皮”。人們自古食用山藥,唐代詩人杜甫曾有詩云“充腸多薯蕷”,南宋詩人陸游也曾寫道“秋夜?jié)u長饑作祟,一杯山藥進瓊糜。”瓊糜意為玉屑,傳說食之可以延年,除卻表現(xiàn)陸游清貧樂道之外,也可側(cè)面看出其對山藥的喜愛。
山藥能夠藥食兩用,它不僅肉質(zhì)細嫩、稍帶粘性、甜綿可口,常作為菜肴出現(xiàn)在人們餐桌上,而且由于山藥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營養(yǎng)素、黏液質(zhì)等物質(zhì),針對脾虛腹瀉、肺虛咳嗽、糖尿病消渴、消化不良的慢性腸炎等有一定治療效果,可謂一舉兩得。
在珠海人的飲食習慣中,“湯”占據(jù)重要一席,在逐漸寒涼的天氣中更是如此。倘若迎來一個閑暇周末,以山藥為食材是煲湯的絕佳選擇之一。提前幾個小時將山藥與其他食材放進瓦鍋里,煮開后小火慢燉,等時鐘不急不慢地抵達飯點,再揭蓋舀湯,慢慢飲下,一口熱湯入胃,讓人渾身暖融融的。山藥湯有補中益氣等食療功效,在家常煲湯菜譜中,山藥煲雞湯、山藥煲排骨湯等都比較常見,有時再加上黨參、蓮子、薏米等一同煲煮,滋養(yǎng)功能更為突出。再簡單一些,甚至不用放入肉類慢燉,只需要在山藥之外備好紅棗、干龍眼與蓮子,將其泡軟煮軟后再加入冰糖調(diào)味,也能制成一碗甘甜美味的藥膳紅棗山藥湯。
除了煲湯之外,山藥還可以做清炒小菜、入粥甚至制作甜品。與家人一起享受晚餐的話,山藥炒木耳、山藥炒西芹都是健康綠色的家常菜肴。其中,桂花山藥是粵菜系中一道看似簡單但甘甜美味的菜肴。這道菜以鮮桂花,雞皮糙山藥為主要材料,桂花花期正值仲秋,暖胃散寒的桂花加上補脾養(yǎng)胃的山藥,讓它具有健脾固腎、補肺化痰的功效。待菜肴上桌,被切成長條或者圓柱狀的的雪白山藥整整齊齊地疊在盤中,上面澆淋著調(diào)拌好的鮮桂花汁,還未食用便已清香撲鼻;夾一塊山藥入口,山藥外焦里嫩,既爽且脆,加上桂花的芬芳繚繞在口齒之間,久久不散,令人回味無窮。


冬風漸起,雖然在南方還遠未到割面似刀的程度,但人們已經(jīng)需要在飲食上尋找騰騰的熱氣來驅(qū)散寒冷。火鍋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美食,歷史悠久,一般是指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以水或湯燒開來涮煮食物的烹調(diào)方式。全國各地都有關于火鍋的吃法,川蜀之地以火鍋聞名不必多說,北方也有冬季涮羊肉滋補的習慣,而南粵大地上,“打邊爐”則是廣東人冬日煮食的不二選擇。
“打邊爐”這個詞是一聲帶著鄉(xiāng)音的暗號,讓人聽即心生親切,好像眼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熱氣騰騰的小鍋。“打”字在粵語中指稱的動作范圍極廣,在這里可作“涮”的意思。人守在爐邊,將食物邊涮邊吃,所以叫打邊爐。清代《廣東通志》上說:“冬至圍爐而吃曰打邊爐”,實際上“打邊爐”為“打甂爐”的誤寫,“甂”與“邊”同音,它指的是一種闊口而扁矮的陶器,與爐同為廚具。如今隨著社會文明進步,當年燒木炭、用瓦罉、站著夾菜之類的飲食特點已經(jīng)悄然改變,但是人們依然喜歡在寒冷冬日中與親人或三五好友繞桌而坐,桌子中央置放一口裝著湯底的鍋,旁邊則是一疊一疊即將放入湯中的食材,已經(jīng)煮開的清湯發(fā)出細細碎碎的“咕嚕”聲,氤氳的霧氣在空中蒸騰,烘出了溫暖而團圓的氣氛。
珠海臨海,海鮮美食琳瑯滿目,倘若人們決定好好吃上一頓,海鮮自然不可缺席。在珠海人的打邊爐餐桌上,這些食材是老熟人了:生魚片、鯪魚球、魷魚片、生蝦片、生蠔……簡單煮熟的海鮮保留了食材本身的原汁原味,清湯中也溶入獨特的鮮味。除此之外,對珠海人而言,打邊爐食材中還有一樣絕佳的選擇——相鄰中山市的名特水產(chǎn)品脆肉鯇。脆肉鯇肉質(zhì)結(jié)實、清爽、脆口,帶有韌性,它的外形酷似草魚,但生物性與草魚有異,口感與眾不同,以前還發(fā)生過長沙消費者發(fā)現(xiàn)其久煮不爛,以為買到有質(zhì)量問題的“假草魚”的烏龍事件。脆肉鯇不僅口感獨到,而且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和鈣,雪白的魚肉與鍋內(nèi)沸騰的細碎白沫一同輕輕滾動,等魚肉熟了再撈上來,沾一點醬料放入口中,與眾不同的魚肉滋味被味蕾全盤吸收,這種新鮮獨特感令人只想迫不及待地再夾一片仔細品嘗。

除了海鮮之外,牛肉也是人們打邊爐時摯愛的食材。潮汕牛肉火鍋聞名遐邇,珠海市內(nèi)就開設了不少以牛肉火鍋為主題的飲食餐廳。潮汕牛肉丸主要分為牛肉丸和牛筋丸,其中牛肉丸選用純鮮肉打制,肉質(zhì)細嫩,口感松脆;而牛筋丸則是在牛肉里加入嫩嫩的牛筋,使肉丸的味道更香,彈性更強,口感爽脆,且丸中帶湯,口嚼美汁四濺。而1996年周星馳的《食神》讓“撒尿牛肉丸”名聲大噪,這一類牛肉丸的內(nèi)部餡料經(jīng)過冰凍,煮好之后將會呈現(xiàn)湯狀,咬太大力就會噴出湯汁。人們在牛肉丸制作上還多有創(chuàng)新與探索,呈現(xiàn)出了許多原料不同、口感各異的成品,可見廣東人對牛肉丸的鐘情。在肉丸之外,牛肉與火鍋還有更花樣繁多的組合:嫩肉、吊龍、肥牛、匙仁、匙柄、雪花、胸口朥、牛肚、百葉……這些稱呼五花八門的牛肉取自牛不同部位,在精挑細選后切成薄薄一片均勻鋪在碟中,顏色鮮艷,匯聚成一場關于牛肉的味蕾盛宴,讓人望之即食欲大增。涮牛肉要注意時間不宜過長,具體所需時間根據(jù)不同肉質(zhì)而略有區(qū)別,等肉眼可見地看到紅肉泛出灰白色澤時,便可從熱湯中撈起,著自己調(diào)配的醬料,在冬日中享受著一口溫熱美食帶來的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