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學順
皮脂腺囊腫俗稱“粉瘤”,多發(fā)生在頭部、軀干或生殖器的皮膚或皮下組織內,有時出現(xiàn)在肛周。主要由于皮脂腺排泄管受到阻塞,皮脂腺囊狀上皮被逐漸增多的內容物膨脹而形成潴留性囊腫,多為灰塵堵塞或細菌感染所致。其特點是發(fā)病緩慢,多為良性,囊內有白色豆腐渣樣分泌物。一般皮脂腺囊腫高于皮膚表面,腫物呈球形,單發(fā)或多發(fā),中等硬度,有彈性,與皮膚有粘連不易推動,表面光滑,無波動感,其中心部位可能為淺藍色,有時在皮膚表面有開口,通過病理檢查才能做出診斷。患者平時無自覺癥狀,如果繼發(fā)感染可有紅、腫、熱、痛等炎性表現(xiàn)。肛周皮脂腺囊腫需與肛門直腸周圍膿腫進行鑒別,前者表淺,與肛門多不相通,病變侵犯皮膚及皮膚下層;后者與肛門相通,且常侵犯脂肪組織與肌肉組織。兩者也可通過超聲、MRI進行鑒別。
為預防皮脂腺囊腫發(fā)生,應注意以下方面:①保持肛周皮膚清潔,每天和便后都要清洗,這樣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②肛周瘙癢時,不能任意抓撓,以免引起皮膚感染,破壞皮脂腺開口,導致皮脂腺分泌物排出受阻,促使皮脂腺囊腫形成。
皮脂腺囊腫一經(jīng)確診,需手術連囊腫一起切除,如果有感染可先控制感染后再行手術。
脂肪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多發(fā)生于皮下,好發(fā)于肩、背、臀部及大腿內側,肛周發(fā)病也常見。位于皮下組織內的脂肪瘤大小不一,大多呈扁圓形或分葉,分界清楚,如果邊界不清要提防惡性脂肪瘤的可能。腫瘤質軟有彈性,有的可有假性波動感,不與表皮粘連,皮膚表面完全正常,基部較廣泛。檢查時以手緊壓脂肪瘤基部,可見分葉形態(tài)。肛周脂肪瘤與肛周膿腫的最大區(qū)別是腫物高凸,沒有壓痛,皮色正常,可以有小范圍活動,當然,超聲或MRI檢查更具有說服力。

過度飲酒,經(jīng)常過多進食肥肉、動物內臟、無鱗魚或蛋黃等肥膩之品,可導致新生脂肪組織過多,使體內過多的脂肪細胞異聚、變硬或工作壓力過大,心情煩躁,可造成正常的脂肪組織和淤血交織在一起,時間長了可形成結締組織包裹脂肪細胞,形成脂肪瘤。
手術是脂肪瘤唯一的根治方法。在此需要說明的是,脂肪瘤術后必須做病理檢查,以排除惡性腫瘤。
肛門直腸瘺簡稱肛瘺,是肛門周圍膿腫破潰或切開排膿后,膿腔逐漸縮小形成的瘺道。
肛瘺的病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肛周膿腫。肛周膿腫既是肛腸常見病之一,又是肛瘺最主要的病因。糞便滯留在肛隱窩感染形成肛腺炎,若未能及時治療,感染擴散,侵犯周圍組織,形成肛周膿腫,膿腫向皮膚或黏膜侵犯、破潰或切開排膿后,隨膿液流出膿腔逐漸萎縮,膿腔壁結締組織增生,形成或直或彎的管道,就是肛瘺。
肛瘺的第二個病因是直腸肛門損傷,當肛管直腸因肛裂、外傷、會陰部手術導致局部皮膚黏膜破損時,細菌侵入傷口局部反復感染可以形成皮下肛瘺。
其他如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克羅恩病、直腸癌等,都有可能破壞局部皮膚、黏膜,形成肛瘺。
1.流膿。患者會發(fā)現(xiàn)自己肛門周圍經(jīng)常有膿液流出來,這有可能是肛瘺引起的。肛瘺患者由于局部感染化膿以及炎癥的刺激,常會有淡黃色或白色黏稠有臭味的膿液。一般來說,新形成的肛瘺或炎癥急性發(fā)作期,膿液較多,臭味較重,顏色黃而且黏稠;隨著瘺道周圍組織激化和膿液的排出,膿液會逐漸減少,時有時無,變成稀薄的白色膿液;如果膿液突然增多,有可能是有新的膿腔和瘺管形成。
2.硬結。由于炎癥刺激,局部纖維組織增生,肛瘺患者多數(shù)可在肛門周圍摸到條索狀硬結,如果炎癥急性發(fā)作時肛瘺外口封閉,還可能摸到較大的腫塊。
3.疼痛。肛瘺相當于肛周膿腫的慢性期,但與肛周膿腫不同的是,肛瘺一般平時感覺不到疼痛,只有在引流不通暢膿液積存在管腔內時才會出現(xiàn)局部腫脹、疼痛。
4.瘙癢。因肛門內分泌物增多或肛門周圍膿液的刺激,常導致肛門周圍瘙癢或肛周濕疹。
對于肛瘺,目前藥物保守治療是無法根治的,手術方可徹底治愈。據(jù)統(tǒng)計顯示,由于局部長期刺激,肛瘺長期姑息不予治療有癌變的風險,所以,預防是很重要的。
預防肛瘺應該做到:①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不要久蹲廁所(每次大便時間最好是3分鐘,最多不超過5分鐘),養(yǎng)成良好的大便習慣;保持局部清潔。②如有肛周膿腫、肛裂等,應及時就醫(yī)。③定期體檢,預防并及早治療可能引起肛瘺的原發(f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