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芮
政策紅利接踵而至,下一步,商業銀行如何把握機遇,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呢?
“大銀行不服務小微企業就沒有未來”。某銀行行長在6月2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了這么一句話,獲得李克強總理的高度贊許。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進一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措施。
6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7月5日起,定向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資金共約7000億元,用于相關銀行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項目,開拓小微企業市場,發放小微企業貸款,進一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6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貨幣政策、監管考核、內部管理、財稅激勵、優化環境等方面提出23條短期精準發力、長期標本兼治的具體措施,督促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這可謂是央行在這個夏日為商業銀行服務小微企業下了兩場酣暢淋漓的“解暑之雨”。
近年來,商業銀行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成效顯著,碩果累累,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一個較難突破的瓶頸。這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企業自身層面,小微企業缺乏合格的抵押擔保,經營管理的制度欠缺規范,風險抵御能力較弱。二是外部環境方面,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還處于構建過程中,為小微企業提供的融資渠道有限;銀行業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資金的成本較高,再加上為應對監管對資產質量和資本金的考核,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提供信貸資金的內在積極性較低。
為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2016年,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將普惠金融提升到我國國家戰略層面,明確了普惠金融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積極推進普惠金融服務機構、產品創新、基礎設施、法律法規和教育宣傳等方面的工作。
2017年5月,原中國銀監會發布《關于印發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實施方案的通知》,推動大中型銀行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和可得性,有效支持實體經濟。從組織架構上引導商業銀行提升服務小微企業的專業性。隨后,大型商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陸續掛牌成立,并在董事會或高級管理層設立了專門的委員會,推進全行小微金融業務的政策制定、產品研發、風險管理、考核指標等工作,并為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設置了專人專崗。
商業銀行是為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的“正規軍”,也是“主力軍”。2018年一季度,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1.76萬億元,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23.97萬億元,占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比重為75.5%。可以說,商業銀行在服務小微企業,發展普惠金融的過程中為金融機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其中,大型商業銀行受到國家相關政策引導的作用更為明顯,2018年一季度發放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7.46萬億元,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小微企業貸款的占比中達31.1%。
政策紅利接踵而至,下一步,商業銀行如何把握機遇,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呢?
首先,優化小微信貸流程。當前,我國部分商業銀行已經通過成立事業部或獨立部門的形式,對小微企業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借鑒“淡馬錫模式”,打造信貸工廠,使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從產品設計、貸款申請、貸款審批到發放貸款、風險控制、貸后管理等環節實現標準化、批量化的操作。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我國商業銀行目前推進的信貸工廠模式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客戶覆蓋面有限;信貸產品單一;審批權限流程復雜;貸后管理效果欠佳等。從富國銀行的經驗上看,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工廠體系可以改善的方面包括:運用數據驅動型的目標市場營銷,用信用記分卡對申請人進行風險評估,吸引低風險的小微企業客戶;改變傳統的擔保模式,綜合小微企業及企業主的信息進行考察,提供有條件的信用貸款,提高服務小微企業的效率。
其次,提高風險控制水平。對于商業銀行來講,風險控制是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關鍵。隨著數字普惠金融時代的到來,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的風險控制短板有望得到彌補。具體而言,從監管層面,可以建立健全小微企業的征信系統和征信報告共享平臺,為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小微企業的貸款審批提供重要依據,避免由于信息采集面有限、覆蓋人群有限、數據孤島等因素,導致數據失真、審核效率低下、信息欺詐等問題的產生;從銀行層面,可以運用數字化的新技術手段,建立多維度的信用分析和評估模型,整合來自多渠道的數據,利用大數據挖掘分析技術,篩選出還款意愿和能力較高的小微企業客戶,將可能產生不良貸款或發生騙貸行為的客群排除在外,降低商業銀行的融資成本和信用風險。
最后,完善考核評價機制。防風險、去杠桿、嚴監管是貫穿我國2018年金融工作的主題。6月24日央行發布的定向降準措施,以及25日五部門聯合印發的《意見》,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了資金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銀行在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資本壓力。但同時,央行也嚴格要求了定向降準的資金運用方向,金融機構使用降準資金支持“債轉股”和小微企業融資的情況將納入人民銀行宏觀審慎評估,防止用于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資金“脫實向虛”。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可以建立專門的統計核算機制,明確小微企業業務部門(或事業部)與其他部門或分支機構的成本分攤和收益分享,確定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反映小微企業業務部門(或事業部)的真實經營狀況;完善專門針對小微企業業務的風險管理和資源配置機制,將資源配置與小微企業業務發展狀況相匹配,引導商業銀行各級機構提升服務小微企業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