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霜
對皇帝的稱呼不是小事,既不能直呼其名,又要威風便捷地被提及,這在古代士大夫那里,一直是件頭疼的事。于是,廟號、謚號、年號、尊號被發明出來,用于稱呼皇帝。簡而言之,廟號是用來方便把自己放進太廟供后代奉祀的,死了才有。電視劇《走向共和》里,慈禧太后垂死而不瞑目,張之洞上前說了一下光緒的廟號,慈禧就放心地去了。謚號是皇帝死后,臣子對其一生功業的評價;年號則是用來紀年的。
“祖、宗”之爭
古人說,天子七廟。就是說一個王朝里面,如果每個皇帝死后都建廟的話,隨著王朝的持續,會越來越多。《禮記》就做了一個規定,除太祖廟外,要依次毀去較早祖先單獨修建的廟,把他們的靈位遷到太廟里面,使宗廟總數保持一個恒定數字。有一些功勞格外出眾的君主,就會上廟號以示尊崇,永遠立廟祭祀而不毀去,所謂“百世不祧之廟”。
關于古代皇帝的廟號,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打江山是祖,坐江山是宗,祖的地位遠遠高于宗。太祖作為是宗廟中的始祖,主要授予開基肇業的皇帝,如劉邦、趙匡胤、朱元璋的廟號全部都是太祖。
什么?大家掛在嘴邊的不是漢高祖劉邦嗎?不妨翻翻《史記》,里面還原過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謚號的過程——“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顯然,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謚號才是高皇帝,但司馬遷就是任性地要叫漢高祖,后世也就叫習慣了。
這里面也有不按規矩出牌的朝代,如隋、唐開國皇帝楊堅和李淵的廟號都是高祖。其實,自南北朝開始,人們就喜歡管開國皇帝稱高祖,劉裕、石勒、蕭衍、陳霸先這一干人的廟號都是高祖。這種混亂的局面,正好說明了當時高祖和太祖是等價的,不過從遼宋開始,王朝建立者全部為太祖,再無“高祖”了。
理論上說,第二代皇帝的廟號應該是太宗。如漢唐宋明清五個王朝的第二代領導人劉恒、李世民、趙炅、朱棣、皇太極,無一不被尊為太宗。
康熙皇帝是清入關后的第二個皇帝,因為第一帝順治已經稱為“世祖”,那么康熙帝的廟號應該稱“宗”,是在雍正帝的堅持下,依舊被定為“祖”,并且是“圣祖”,也是空前絕后了。要知道,之前唐、宋分別上圣祖廟號的都是李耳(老子)、趙玄朗(財神)這些大仙。
謚號是怎么被玩壞的
廟號制度從商朝開始,皇家非常謹慎,拿兩漢來說,整個二十余帝,有廟號者不過七人。但沒有廟號,也得稱呼上一代皇帝啊!有人說了,只要是皇帝,就一定有謚號,用謚號是一個非常簡單方便的辦法。
到唐朝的李治、李隆基時期,又出問題了。武后給李治和自己改了個新稱呼——“天皇”“天后”。但李淵、李世民怎么辦?只能跟著改謚號了,李治就把李淵的“大武”改成“神堯”,把李世民的“文”改成“文武圣”。
武則天稱帝后更是創造了一個新體例:尊號。意思是活著就可以上美稱了。李隆基特別喜歡這種尊號,到天寶十二年時,他已經是“開元天地大寶圣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了。沒辦法,他又順便改了幾個祖宗的謚號,李淵改為“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改成了“文武大圣大孝皇帝”。
自此以后,皇帝謚號全部變成了這種裹腳布,越來越長。到清朝,皇帝謚號已經擴充為二十多個字,如康熙帝的謚號就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誰記得住?就算是照著讀,也難保不會出錯。
“子議父,臣議君”
廟號與謚號一樣,都是“子議父,臣議君”。秦始皇認為,下議上是為不敬,所以秦朝不搞這一套,而是用數字的形式一代代傳下去,這也是西方通用的方式。
到了漢朝,秦朝那一套被廢除了,西漢王朝除了太祖劉邦,太宗劉恒、世宗劉徹、中宗劉詢也擁有廟號。
歷朝歷代,對廟號評定非常嚴格,不夠的,沒有資格。即便后來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了,后世也會根據文治武功,在具體文字上下功夫。
例如宋神宗的廟號就是司馬光主持商定的。“神”這個字有“功業不足、半道而廢”的意味。宋神宗熙寧變法草草了事,意欲征服西夏卻幾遭慘敗。同樣,明神宗萬歷皇帝從中興到怠政再到最后干脆不上朝,此二人以“神”字為其廟號,都是很恰當的。
反過來說,如果皇帝足夠強勢,百年以后,子孫也不該亂改其廟號,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開始被尊為明太宗的朱棣。
嘉靖帝的父親興獻王沒有當過皇帝,根本不能入太廟,但嘉靖帝偏要勉強。可惜太廟中的名額已經滿了,興獻王要進去,就必須祧一個出來。
按規矩,被祧出來的第一順位應該是朱棣,但嘉靖帝還是有點自知之明,經徐階等人點撥,把朱棣的廟號改為了“成祖”,這樣可以使他與朱元璋同為“萬世不祧”之君,而被祧的就是仁宗朱高熾了。
嘉靖帝能改之前的,自然也擔心死后自己會得到什么廟號。他生前曾明確表示不想要世宗,結果死了以后大臣們還是給他定了世宗這個廟號。比他早一千多年的魏明帝曹睿更直接,生前就定好自己廟號:“景初元年,有司奏,帝為烈祖,與太祖、高祖并為不毀之廟,從之。”
值得一提的是,崇禎帝朱由檢被上的廟號之多,可能是排在前列的了。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即位之后,先稱其為思宗,第二年又改為毅宗。隆武帝繼位后,他把崇禎帝的廟號改為威宗。在北方,清軍在吳三桂帶領下,打著替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入關的,還給朱由檢上了廟號明懷宗。但后來又去除了懷宗廟號,改為莊烈帝。直到民國,崇禎帝才又被公認為廟號為明思宗,原因就不言自明了。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