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敏
嚴格來說,我們這一代人就是跟著奈斯比特夫婦的“趨勢”作品成長起來的。從20世紀80年代初把中國人點醒的《大趨勢》,到1996年的《亞洲大趨勢》,再到2010年的《中國大趨勢》,奈斯比特夫婦已經單獨寫作或合著了9部“趨勢”作品。
那么,未來新趨勢的核心是什么?奈斯比特夫婦提出了他們的觀點:“未來幾十年里,單一的大趨勢將轉變成系統的、整體的、全球性的變革,不管是在政治意義上、經濟意義上、社會意義上還是規則或程序上。而且,所有這些變革的速度也將會加快。”
世界的發展變化可謂日新月異。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的解體曾經被宣稱是“歷史的終結”,但之后的歷史演變成了“全球大變局”。美國經過了90年代風光一時的獨霸全球后,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元氣大傷。奈斯比特夫婦不無感慨地說,美國正在從最偉大到偉大的轉變中。“這不是美國人民的發展潛力出了問題,而是源于美國政治體制束縛下美國政治人物的極端、無能和固執。”對于民粹主義思潮正在泛起的歐洲大陸,奈斯比特夫婦認為:“歐洲更有可能成為吸引富有的美國人和亞洲人前來參觀的歷史主題公園,而不是它自己展望的美好前景——世界上最有經濟活力的地區。”
2017年11月,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第一次用了中英文兩種語言“中國贏了”(China Won)為標題。內中一文《中國經濟是如何做好贏得未來的準備的》,對美國現狀愛之深,痛之切,躍然紙上。這篇文章從國內安全、經濟管控、就業提供、科技進步,以及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等5個方面進行了美中對比,認為中國都“贏”了,美國屈居第二。歷史是如此相似,美國人可能又一次在嚇唬自己,激勵自己。當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衛星率先上天,80年代《日本第一》一書出版時,美國社會都響起了“我們落后了”的警報,逼著各行各業奮起直追,結果證明是虛驚一場。這次是不是“狼”又來了?
作為中國人,我們對國際上交替出現的對中國的“罵殺”和“捧殺”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繼續走我們自己的路。在《掌控大趨勢》中,對美中雙方都有很深了解的奈斯比特夫婦就警告說:“從以西方為中心到一個多中心世界的轉變將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更不可能一夜之間就發生。在21世紀上半葉,我們將一直是這場巨變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正如任何巨變一樣,這次轉變也將是一個不斷調整、不斷適應外部條件的過程。歐洲一直以全球的道德權威而自居。美國把自己看作受到上帝眷顧的國家,而且它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它是絕不愿意退避一邊,讓中國和新興經濟體自由通行的。請一定不要低估這場巨變的能量。”特別是最后的這一句話,分量很重,寓意頗深,值得我們特別關注。
除了地緣政治的大變化外,人類正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科技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在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為代表的震撼世界的新科技日益發展的同時,人類的生產生活環境將發生史無前例的大變化。這一方面讓人們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希望,另一方面人們對未來的變化可能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戰戰兢兢、心存疑慮。牛津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現有的大量工作在未來的20年內將會被機器人所替代。大量的信貸員、柜臺服務員、法務助理、銷售員會被機器人奪走飯碗,連電腦程序員、記者甚至醫生這些崗位也岌岌可危。
越來越多這方面的“壞消息”接踵而來。在臨床執業醫師最近的綜合筆試中,科大訊飛研發的“智醫助理”機器人取得了456分的成績,屬于全國53萬名考生中的中高級水平。無獨有偶,2017年IBM的機器人沃森只用了十多秒就給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的一位胃癌晚期患者開出了診療方案。
目前,各個行業、各個年齡段的人們對新科技帶來的變化都有著強烈的焦慮感。我們所掌握的知識技能不久會不會被淘汰?我們現在的工作崗位未來會不會消失?在過去的蒸汽機革命、電氣革命以及迄今為止的計算機革命中,人們對就業崗位的悲觀預測一次又一次地被新的工作機會所打破,人類一次又一次地戰勝了機器。但是要注意,過去的機器代替的是人的手腳,而現在的人工智能卻直指人類最核心競爭力——大腦。按牛津大學波斯特洛姆教授的預測,超級智能將在包括科學創造、普通智慧和社會技能的每一個方面都要比最有智慧的人類頭腦還要聰明。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更是悲觀地預測,未來30年內人工智能的智商將達到10000,而現在人類的平均智商只有100。即使是像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智商也只有200。如果孫正義的預測真的實現了的話,我們的后代又如何與超級智能機器人競爭?
面對如此撲朔迷離的未來,無怪乎奈斯比特夫婦要在書中大聲疾呼:“作為一個全球性社會,我們正站在當下與未來的一個十字路口。我們該如何準備?我們需要知道什么?對每個人、每個國家和我們這個世界而言,我們面前的最大可能性是什么?”
(摘自《掌控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