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豐亞

大家可還記得,網絡上熱播的那個超萌的小女孩背誦乘法口訣表的視頻,因為“三五一十五”這句背不出來,急得淚流滿面,大喊“三五太難了!”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數學本來就是枯燥的,不背、不記、不做題目怎么學得好?殊不知,不當的教育方法會使幼小的孩子喪失學習興趣,產生不應該有的對數學學習的畏難情緒。那么,學前的孩子到底該如何學習數學?其實,數學就隱藏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懂得抓住家庭生活中的小環節,和孩子玩一玩、做一做、說一說,可以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呈現的是豆豆一家的幾個生活小場景,會不會對大家有所啟發?
媽媽:“起床,小懶蟲!7點鐘啦。”
豆豆:“再睡10分鐘!”
媽媽:“好,等長針走到數字10,10分鐘就到了,馬上起床哦!”
豆豆盯著時鐘,聽著“滴答滴答”的聲音,10分鐘很快過去了。
豆豆起床穿衣服,母子倆聊天。
媽媽:“豆豆,今天星期幾?”
豆豆:“今天星期五,明天可以休息啦。”
媽媽:“一個星期有幾天呀?今天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嗎?”
豆豆:“哦,我去看一下臺歷本。”
爸爸媽媽看過來
滲透。家庭環境中滲透著數學元素,要增強孩子對數的敏感性。一是物品的投放,如時鐘、臺歷、身高測量表、體重秤、跳繩記錄表等。總之,與數學元素有關的物品,都可以在家庭環境中呈現。
當然,要注意的是,家長應以適合孩子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為前提,以孩子的興趣點來選擇并投放。二是交流互動中滲透數學學習。就像豆豆家一樣,父母有著對數學的敏感性,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機會,和孩子的交流中隱含數學。
0號高壓加熱器正常疏水采用逐級自流方式疏水至1號高壓加熱器,事故疏水送至凝汽器的高加事故疏水擴容器。0號高壓加熱器選型參數見表2。
如墻上張貼孩子自己制作的一日生活安排表,慢慢地,孩子知道幾點鐘上幼兒園、幾點睡覺等,并學會看鐘表;臺歷本上請孩子將重要節日及父母、長輩、自己的生日圈畫出來,把要做的重要事情畫在備忘欄上,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感知一年有幾個月、一個月有幾天、有幾周、每周有幾天等。在平時做某件事時,有意識地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既讓孩子感知時間,又培養孩子做事不拖拉的好習慣。
爸爸:“豆豆,我們坐幾路公交車去幼兒園呀?”
豆豆:“我知道,可以坐15路,也可以坐6路,再轉7路。”
爸爸:“嗯,我們今天坐15路吧,要坐幾站呢?”
豆豆和爸爸一起在站臺上數起來,數著數著,豆豆有了新發現:“爸爸,坐15路要多乘3站路呢,我們還是先坐6路,再轉吧。”
爸爸:“好,聽你的。豆豆真能干!”
爸爸:“豆豆,幼兒園在什么路?你知道門牌號嗎?”
豆豆帶著爸爸一邊走,一邊觀察門牌號,他又發現秘密啦:“數字越來越小啦,這邊的都是雙數。”
情境。抓住幼兒數學學習的特點,幫助孩子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對孩子來說,數學不是數字、符號,不是抽象的概念,因此,我們要通過一日生活的環節,將數學學習與生活的真實情境結合起來。就像豆豆爸爸一樣,在坐公交車時,引導孩子關注坐幾路車,數一數乘幾站,比較哪條線路長。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讓孩子找一找門牌號、汽車的車牌號、電影院的座位號等,引導孩子發現同樣的數字在不同的地方表示不同的意義。通過這樣的活動,孩子不僅理解了數的真實意義,也理解數與實際生活的關系,感受到數學的有趣和有用。
豆豆是媽媽的小幫手。
媽媽:“豆豆,幫媽媽裝8小碗米。”豆豆用小碗一邊裝,一邊數著:“2、4、6、8。”
媽媽:“拿量杯裝水,到數字500的刻度線哦。”
媽媽:“數25顆紅棗給我吧。”
豆豆:“媽媽,烤雞翅要調到幾度?”
媽媽調控烤箱上的溫度,請豆豆仔細觀察。
開飯啦。豆豆幫媽媽布置餐桌。媽媽給了豆豆一張座位安排表:爺爺在中間,爸爸在爺爺左邊第一個位子,媽媽在爺爺左邊第二個位子……
爸爸媽媽看過來
操作。基于孩子的學習特點,要注重孩子在操作中學習。孩子的數學學習應該是有動作參與的過程,這種學習依賴于大量的感性經驗和對自己的操作經驗的反思。也可以說,數學學習要靠孩子自己感悟和體驗來獲得經驗。如做飯環節蘊含著數數、測量、比較等經驗,擺放餐具蘊含著一一對應、數量、分類等經驗,排座位蘊含著空間、距離等經驗,這些都是可以讓孩子親身參與的操作機會,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通過操作真正理解數學經驗,還能夠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品質。
媽媽:“媽媽給你10元,你可以自己做主買東西。”
豆豆:“太好了,謝謝媽媽!”
媽媽:“要看一下保質期哦!”“這是打折商品,可以優惠多少呢?”“數一下,一共買了幾包?太多了,你考慮一下拿走幾包,剩下幾包?”“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媽媽:“你買了幾樣東西?一共多少錢?超出多少了?”
爸爸媽媽看過來
表達。要鼓勵孩子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運用數學語言。與成人間的互動交流能使孩子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促使數學思維具體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采用口頭或者繪畫的形式,來說明或解釋問題解決和數學推理的過程。通過交流,讓孩子學習運用數學語言、數的符號系統來表達他們的理解。家長要學會偷懶,讓孩子走在前面,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就像豆豆媽媽在超市購物中的引導一樣。
在一日生活中蘊含數學元素的情境還有很多,家長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敏銳地捕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用教育的智慧來支持孩子的發展。要提醒大家的是,數學發展的個體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家長不必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而是應該觀察了解孩子在數學學習上表現出的不同天賦、能力、興趣和經驗,循序漸進地推動孩子,使其不斷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獲得新的發展。
數學,從生活中來;數學,在生活中學;數學,到生活中用,鍛煉孩子的數學思維就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