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

1997年在巴黎發生的那場車禍奪走了“人民的王妃”黛安娜。數周后,英國王室為她舉行皇家儀式規格的葬禮。
年僅12歲的哈里王子和外公、父親、叔叔、哥哥一起,走在送葬隊伍最后。這個紅頭發的小男孩比其他親人矮很多。他一路低著頭,沒有哭。棺木上一張白色卡片隨著馬車前進而飄動,上面寫著“媽咪”——那是他送給母親最后的禮物:
曾為黛安娜撰寫傳記的英國作家安德魯·莫頓在新書《梅根:一位好萊塢王妃》中描摹大洋彼岸的另一幅場景:居住在洛杉磯的美國中學生瑞秋·梅根·馬克爾正和朋友們一起收看這場全球直播的葬禮。當看到那張寫著“媽咪”的卡片在電視屏幕中被放大,梅根哭了。15歲的她在翻看黛安娜的視頻和傳記后對王妃深深入迷,并模仿以慈善工作聞名的戴妃做起自己的第一份“慈善事業”——在社區動員居民捐獻玩具和衣物送給貧困兒童。“她想要成為第二個黛安娜。”梅根的少年時朋友尼娜基如此描述這種迷戀。
19年后,年幼喪母的小王子哈里叛逆生長,歷經軍旅歷練后從深陷丑聞的“壞小子”蛻變為最受歡迎王室成員,和母親一樣熱衷慈善。和在就讀伊頓公學時一直掙扎在及格線的“差生”哈里不同,視戴妃為榜樣的梅根學業優異,畢業于美國名校西北大學,后經歷過成名、婚變,但一直執著于慈善工作——“這正是我的理想型!”哈里在未相識前就已經對這位美國演員抱有好感。在友人馬庫斯的搭線下,哈里與梅根迅速墜入愛河。
盡管頭頂諸多爭議標簽,如擁有一半非裔血統,女權主義者,演員,有過離異史,梅根還是正式成為英國王室家庭中的一員——5月19日,哈里和梅根結為夫妻。梅根和王室,都在改變。
和解
還不到早上八點,溫莎城堡附近已人山人海,觀眾已精神抖擻地準備好迎接新人到來。為搶占最佳觀景地點和一睹婚禮彩排,不少王室迷幾天前就帶上五顏六色的睡袋駐扎在城堡外的草地上。
此時,溫莎城堡內還很安靜。這里是英國君主的主要行政官邸之一,伊麗莎白女王和菲利普親王常在周末和假期來此小住。
在去年宣布訂婚消息的同時,王室將結婚地點安排在位于城堡內的圣喬治教堂——哈里王子三個月時,曾在這里接受洗禮。
這座教堂曾見證兩場有爭議的婚禮,原因皆是迎娶曾離婚的準新娘,違背英國國教教義。為和離婚兩次的美國女子辛普森夫人結婚,國王愛德華八世選擇退位;查爾斯王子和卡米拉公爵夫人的婚禮亦在此處低調進行,二婚的卡米拉遵守傳統,未穿白色禮服,也沒有“王妃”頭銜。現在,圣喬治教堂迎來第16場婚禮。與以往不同,這一次,有過婚史的新娘梅根身披白紗,出現在公眾面前。
圣喬治教堂的大門、過道上裝點的鮮花也很有意味,有梅根最喜歡的白色牡丹花,還有黛安娜生前最愛的白色花園玫瑰——這場婚禮中,處處能夠見到黛安娜的痕跡。
公開緬懷母親對于哈里來說并不容易。在接受長達四年的心理咨詢后,他受到女友梅根的鼓勵,在去年7月首次向公眾坦承自己多年來都無法正視母親的離開:“我處理這件事的方式是把頭埋在沙子里,不允許自己想念媽媽。”在阿富汗,他更深地理解了死亡,而自信樂觀的“真命天女”梅根進一步推動了他與自己的和解。
一輛酒紅色的勞斯萊斯復古車駛入溫莎城堡,引起一陣騷動。白紗蒙面的梅根就坐在車里。圣喬治教堂門口,身著灰色西裝的查爾斯王子略帶緊張地等候準兒媳梅根的到來。
幾天前,定居在墨西哥的父親托馬斯·梅根稱自己需接受心臟手術不便遠行,婉拒了女兒的再三邀請。
“你愿意替代我的父親,陪伴我走過紅毯嗎?”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梅根主動向“準公公”查爾斯王子發出邀請。感性的查爾斯因此“感激而動容”,立即同意。不過,他將最后一個步驟留給梅根獨自完成——走向哈里,將自己“交付”與他。
長久以來,在英國媒體和傳記作家筆下,哈里與父親關系淡漠,查爾斯也被指責醉心于與卡米拉戀愛而忽略兒子,導致后者在青春期嗑藥酗酒、極度叛逆。
但這一次,查爾斯盡心招待梅根母親多利亞,二者在教堂門口的親密挽手被媒體津津樂道。他最先聯系由十名黑人福音歌手組成的國王合唱團,后者在現場演唱象征黑人為平權而斗爭的歌曲《支持我》,讓重視平權、帶有非裔血統的梅根感到驚喜。在形式輕松的晚宴上,梅根作為首次演講的王室新娘,多次感謝查爾斯的付出。
隨著梅根的走近,哈里臉上的輕松笑意漸漸淡去。“謝謝你,爸。”哈里眼眶微紅。隨后,查爾斯走回坐席,在那里,哈里夫婦為黛安娜“象征性”地在威廉王子身邊留有一個空位。
結婚誓言也沿襲了黛安娜作出的“革新”,新娘不會宣誓“服從”丈夫,而是“愛他、安慰他、尊重他、保護他”。不等坎特伯雷大主教將誓言宣讀完畢,哈里搶先喊出“我愿意”,引得一陣哄笑。
血統
這段時間,溫莎城堡周邊的紀念品商店里,最受歡迎的商品是印有梅根面龐的面具,幾乎在補貨后就立刻脫銷。一家小店老板笑著說:“人人都為她瘋狂。”
這種“瘋狂”自哈里和梅根公布戀情時就已開始。這位加州女孩喜愛休閑穿著,常混搭平價與輕奢商品,“帶貨能力”直逼凱特王妃。她初次與哈里一起公開露面時戴的墨鏡,同款立即在官網上售罄。她在社交媒體上一發自拍照,相應款式立刻被瘋狂搶購。
另一方面,梅根的美國國籍、演員身份以及一半非裔血統讓她遭受另一種“瘋狂”——歧視與惡意。兩人宣布訂婚后,圣詹姆士宮郵件分揀處收到一封寄給哈里和梅根的恐嚇信,內里是一些白色粉末和種族歧視言論。
戀情公布伊始,《每日星報》撰文稱梅根來自“罪惡叢生的洛杉磯暴力街區”,“未來的王室岳母現在仍住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克倫肖地區”,譏諷哈里“婚后將卷入黑幫糾紛”。
“梅根生于貧民窟”這一不準確的說法被一些媒體使用至今。事實上,她自小生活在有“黑人比弗利山莊”之稱的高檔社區,這里聚集著一些富有的非裔美國人。
梅根出身于美國中產家庭,母親多利亞是一名社工和瑜伽理療師,父親托馬斯是曾獲得過艾美獎的燈光師。托馬斯三度結婚,多利亞是他的第二任妻子,這使得梅根有一個大家庭。這種復雜性也給梅根帶來了麻煩,媒體對她與哈里的婚事不斷唱衰。婚前,梅根家曾“上演”一出家庭鬧劇,起因是梅根僅邀請父母參加婚禮,忽略其他親人。
半隱居在墨西哥的老托馬斯也成為媒體追逐的熱點,不斷有生活照片流出。籌備婚禮期間,這些瑣碎的日常突然變得“有料”。畫面里,他當街翻閱《英國印象》,請裁縫給自己量尺寸還在電腦上翻看梅根哈里的照片,似乎正積極為女兒的婚禮做準備。
隨后,王室發布官方通告,希望媒體停止對托馬斯的騷擾。然而,事情很快出現反轉。《每日郵報》爆出“梅根父親收10萬英鎊擺拍照片”,并提供視頻作為證據,“收錢擺拍”事件被推測為托馬斯缺席婚禮的真實原因。
改變
路邊,幾個查爾斯的面具被丟在街邊,來來往往的人把它們踩變了形。“人們倒不是說真的很討厭他,只是習慣性嘲諷他來拉近與王室的距離。”一位受訪者告訴《華盛頓郵報》。
BBC則這樣評論當下英國人對王室的復雜態度:“一方面王室構成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王室正慢慢‘普通人化。”
這種變化自黛安娜時期已逐漸開始。去年接受《你好!加拿大》采訪時,哈里王子稱母親留給自己最大的“遺產”是“作為普通人去生活”。
“王室需要梅根,她在某種程度上‘拯救了王室,讓君主制更加現代化。”BBC王室記者喬尼·萊蒙認為,“平民或是外國人與王室通婚不是新鮮事,但梅根是一位有工作、有影響力的混血女性。”
“梅根效應”已經產生。婚禮期間,英國的黑人社區也開始加入“狂歡”,在溫莎城堡,能看見不少黑皮膚的觀眾,這在此前幾乎從未發生。在美國,這場婚禮有超過2900萬人觀看現場直播,相較威廉王子大婚時的數據多出近700萬。
當然,梅根也在改變。去年四月,她關停自己開辦的生活方式網站The Tig;11月訂婚時,她宣布“暫停演員事業,將重心置于與哈里結緣的慈善事業上”;今年1月,她將自己社交網絡上的賬號刪除。
現在,她在王室官網成員介紹中已經由“梅根·馬克爾”變成“蘇塞克斯公爵夫人”。人們也在好奇,這個身份的改變,還會對王室帶來哪些影響?或者,她又要被王室改變多少?她還會像中學時代那樣,想成為第二個黛安娜嗎?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