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俄羅斯世界杯決賽圈上眾多傳統強隊、流量擔當的缺席,加上賽前歐洲一眾國家發出的“政治抵制”,讓本屆世界杯顯得與眾不同。然而,要論新奇指數,和2018世界杯同時被確認主辦地的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才更勝一籌:從被宣布獲得主辦權起就一直陷入賄選丑聞延續至今,2017年因為外交危機被質疑能否繼續舉辦世界杯,大賽第一次要在冬天開打……世界杯主辦國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其中又有多少不為人道的秘密?
這屆主辦國行不行?
俄羅斯和卡塔爾可謂是世界杯主辦國中的“同屆生”,因為二者的主辦權是同一時段被確定的,而這兩國也真可謂是難兄難弟,“入學”以后就開啟了籌辦的困難模式。
2010年12月2日,時任國際足聯主席的布拉特打開白色神秘信封宣布:卡塔爾獲得2022年世界杯主辦權。結果雖然宣布,但這并未給爭議畫上句號。人們的爭論集中在兩點,其一是卡塔爾有沒有賄選,其二是當地的自然條件是不是適合進行傳統的夏季比賽。
對賄選的調查自2011年從國際足聯在內部成立機構開展后,可謂是曠日持久,后來的幾年中,瑞士檢方介入、美國FBI也參與調查,揭開了國際足聯內部腐敗“窩案”的幕布。2015年6月3日,前任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在剛剛連任4天后宣布辭職,也無法平息這場風波。國際足聯內部一些官員曾經在不同場合放出口風稱:如果賄選被證實,俄羅斯和卡塔爾的世界杯主辦資格很可能將被一起取消。
一時間媒體鬧得紛紛揚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爆料,警方掌握的一段錄音顯示,當年獲得2010年世界杯主辦資格的應該是摩洛哥,南非通過不正當行為讓布拉特更改了選票。除了錄音外,《星期日泰晤士報》還將南非競選組行賄國際足聯高官的內容交給了警方。《紐約時報》稱,俄羅斯和卡塔爾在申辦世界杯過程中存在行賄。對此鬧得最厲害的是英國和美國的媒體,原因也很簡單,這兩國在競爭2018和2022年世界杯主辦權的過程中分別輸給了俄羅斯和卡塔爾,不管到底有沒有確實證據,這口惡氣是要出的。
至于比賽具體日程,卡塔爾地處中東沙漠,夏季室外最高溫可達50攝氏度,就算該國財力雄厚給每個比賽球場都裝上封閉空調,但參賽人員和球迷的室外活動安全還是堪憂。于是國際足聯將世界杯的比賽日程第一次改到了11月-12月,此時當地平均氣溫降到了25攝氏度左右。
問題是,這樣一改,歐洲的聯賽日程就要隨之變化了。英國媒體還是叫得最起勁的,BBC撰文稱:按照這個安排,“受影響最慘的就是英國的各級聯賽”。因為英國足球聯賽中沒有冬歇期,而世界杯各隊的備戰等起碼消耗2個月,英超的主要賣點圣誕賽程不復存在,更別提受影響的足總杯、聯賽杯了。而對于歐洲大陸上的聯賽,傳統的8月到次年5月賽季制度將徹底打破,歐冠和歐聯杯的賽事更會被沖得七零八落,小組賽完全脫節。
刨去“報復”的心態,BBC說的也基本是事實,但歐足聯已經表態支持國際足聯的決定,至于到時歐洲各大聯賽該如何調整,他們大概覺得為時尚早,還沒有提上日程。
到了2017年6月5日,巴林、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埃及、也門、利比亞六國及南亞的馬爾代夫、非洲的毛里求斯指責卡塔爾支持恐怖主義活動并破壞地區安全局勢,分別宣布與卡塔爾斷絕外交關系,卡塔爾也一度陷入戰爭陰云。這又讓人們擔心世界杯能否舉辦,并又有人覺得當初選在不安定的中東舉辦比賽就是有問題的。俄羅斯也因為前幾年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以及2018年初與英國的“諜戰”沖突,遭到一些歐洲國家對世界杯的“政治抵制”。
一路吵得熱鬧,但俄羅斯世界杯還是馬上就要開賽了,卡塔爾很可能也是“有驚無險”。原因在于,縱觀世界杯80余年的歷史,從未出現過主辦國在“臨門一腳”之時更換的先例。原定1986年主辦世界杯的哥倫比亞,也是在開賽前3年多宣布放棄,給了后任者足夠的時間。然而,開賽之前幾個月,墨西哥發生大地震,國際足聯出于實際考慮找到墨西哥政府,問是否換個地方,但墨西哥已籌備多年,堅持要克服困難把世界杯辦好。最后,國際足聯同意墨西哥的意見。除了那次天災外,由人禍而引發的,對于主辦國不信任或有其他問題,在歷史上尚未發生過。
所以,不管這屆主辦國行不行,已經定了的世界杯舉辦地多半是改不了的了。
“黑歷史”有多少?
實際上,從第一屆世界杯開始,主辦國的確認就未必是經過多么嚴謹的程序,受到外力影響的可能性非常大。
1925年,巴黎奧運會足球冠軍得主烏拉圭公開支持時任國際足聯主席的雷米特舉辦世界杯,加快后者落實這一設想的進程。1929年 3月18日,巴塞羅那會議投票選舉烏拉圭成為首屆世界杯的主辦地。之所以將比賽放在該國,不僅因為它是最早開展足球運動的國家之一,是連續兩屆奧運會足球冠軍,更是因為1930年恰逢烏拉圭獨立100周年,是大慶的年份。
首屆世界杯是唯一沒有舉辦預選賽的一屆,所有國際足聯會員國都被邀請參賽,是否參加完全取決于自愿。美洲國家非常踴躍,有7支球隊參賽,但歐洲國家無法接受橫跨大西洋這一漫長而又花費高昂的旅程。為了拉來參賽隊,烏拉圭后來表示愿意承擔參賽各國所有的食宿費用。盡管最后還是靠雷米特和他同事的私人關系才最終湊齊了13支參賽隊,但烏拉圭也足夠挺國際足聯了。可以說,是有了烏拉圭的支持,才有了第一屆世界杯的落地;不是世界杯選擇了烏拉圭,是烏拉圭成就了世界杯。
當然,隨著世界杯的發展,影響力不斷增大,各國開始要爭奪主辦權,種種黑幕就隨之而來。
還是要提起前面說到的1986年世界杯。哥倫比亞放棄主辦后,“接盤俠”的確定仍然是經過一番爭斗的。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這三個當下可能聯合申辦2026年賽事的國家,彼時是要火拼1986年世界杯的主辦權。
當時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志在必得。事實上,全球媒體也看好美國勝出,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足球大聯盟,吸引了貝利、貝肯鮑爾、克魯伊夫等世界頂級巨星養老。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也是鐵桿球迷,力推美國申辦。從政治背景、經濟環境、足球話語權來說,美國接盤1986年世界杯,似乎沒多大難度。
然而山姆大叔沒料到鄰居的牛仔比他們玩得更轉。墨西哥的傳媒巨頭Televisa與國際足聯是深度合作伙伴。時任國際足聯副主席的墨西哥人吉列爾莫-卡內多,更是Televisa的創始人之一。世界杯拉美地區轉播權的美洲電信組織OTI,也歸卡內多管理。國際足聯、墨西哥、電視轉播權三者之間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況且,時任國際足聯主席的阿維蘭熱與卡內多是戰略同盟,傳媒巨頭Televisa集團主席阿斯卡拉加,同樣與阿維蘭熱有利益聯系。
因此,墨西哥實際上已經被內定主辦1986年世界杯了。當后面的選舉程序走完后,基辛格吐槽:“按照要求,國際足聯特別委員會應該接見美國世界杯競選團隊,可他們沒有!”加拿大的競選委員會主席施華茲更是惱火:“我們提交的90頁世界杯申辦文件,還不如墨西哥的10頁報告,真是笑話!”
還有一種影響力叫“歷史悠久”。1904年,國際足聯成立。英國想讓自己的四個足球協會分別加入國際足聯,當時其他會員并不同意。但作為現代足球發源地的英國擺出“足球宗主國”的姿態,使“新生組織”國際足聯屈服,1906年,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后變為北愛爾蘭)四個足球協會分別加入國際足聯。之后,英國四個足球協會反復無常,在1908年、1920年、1928年三次退出又恢復國際足聯席位。1946年英國再次加入國際足聯時,被允許以4個球隊角逐世界杯歐洲賽區預選賽。
英國4個球隊同歐洲其他國家球隊安排在一起打預選賽,引起其他會員國的極大不滿。1990年國際足聯大會召開時,對“英國的四個足球協會必須整合為一”的提案進行了表決,但最終以42票贊成、59票反對被否決。英國的這項特權得以一直保留。
規則決定公平
其實,光從數據統計來看,“主場優勢”對于世界杯奪冠而言并不那么明顯:已經舉辦的20屆世界杯中,把金杯留在本土的只有6屆,而且分屬6個不同的國家,目前還沒有哪一國能在本土兩次捧杯。申辦世界杯,更多的是為國家爭取經濟利益和國際聲譽,但光這一點已經足夠讓各國趨之若鶩了。
俄羅斯和卡塔爾世界杯主辦權的賄選丑聞中,當選的國家可能有行賄痕跡,其實落選國家也并不一定就干凈。并不是有了切實證據證明俄羅斯或卡塔爾行賄,就把他們資格取消,找其他國家來替代之后就能解決問題了。那樣人們只會再看到更多的黑幕。關鍵在于,國際足聯在選舉世界杯主辦國的程序規定上有嚴重的問題,必須要改變規則。
目前,國際足聯對于世界杯主辦國的選舉規則是,由20個執委投票,加上國際足聯主席的一票。顯然,這些手握“生殺大權”的人都會成為各國的競選班子的鎖定目標,無論后者使出怎樣的手段,前者被攻陷的可能性極大。
另外,對于主辦國區域的歸屬政策,國際足聯也是反復無常。布拉特出任國際足聯主席后,提出世界杯采取各大洲輪辦的方案,這完全是從個人政治利益角度出發做的決定。到了2007年,又決定從2014年巴西世界杯之后,不再各洲輪辦,而是改為同一個大洲的國家不能連續兩屆申辦,這個限制將來會不會進一步取消,非常難說。只是為了讓各國“利益均沾”而強行劃定主辦國區域,不僅會帶來賄選的問題,還會影響比賽的實際承辦質量。近年來,國際足聯內部人士已經越發認為世界杯只能放在那些政府強力和基礎設施條件優良的國家舉辦。
還有另外一些消息。2018年3月,國際足聯做出了最新決定:2026年世界杯主辦國的選舉過程中,所有非申辦國的成員國都有投票權,這把原來的投票代表數量擴大到了原來的10倍。這場選舉將在2019年舉行。新政能不能就此遏制住選舉過程中的黑幕,人們拭目以待。
(摘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