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篤倬
摘 要 在教育信息化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習的方式和途徑也逐漸多樣化,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通過移動客戶端來進行學習的方式,國內外針對移動學習的理論研究也在不斷的豐富。在進行移動學習科研工作的過程中,由于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程度以及文化水平的差異,研究的側重點也有所差異,通過比較國內外研究差異以期為我國移動學習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移動學習 研究現(xiàn)狀 述評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8.0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he ways and means of learning are gradually diversified. More and more people accept the method of learning through mobile client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mobile learning is also constantly enriched. In the process of mobile lear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level of educa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focus of research is also different.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we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learning in China.
Keywords mobile learning; research status; commentary
在我國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了未來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目標要求,到2020年我國的教育基本上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向學習型社會的過渡。[1]在這一目標的要求下,我國大力推進教育體制的改革,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幫助學生完成自身角色的認知和轉化,學生不僅僅只是知識的獲得者,同時也是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與解決者,應當主動樹立起終身學習的觀念,移動學習方式為此提供了可靠的支持方案。當前我國的社會已經(jīng)步入了網(wǎng)絡化社會的階段,各類網(wǎng)絡技術不斷發(fā)展,移動智能設備的普及率不斷提高,通過移動智能客戶端進行學習已經(jīng)成為了當前社會的發(fā)展潮流。根據(jù)第40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到2017年8月份,我國的網(wǎng)絡普及程度已經(jīng)超過了54.3%,上網(wǎng)人數(shù)突破了7.24億人次,借助于手機上網(wǎng)的人數(shù)達到了6.2億,其中學生群體占據(jù)了較大比重,達到了25%以上。[2]在此背景下,國內外對于移動學習的研究也順應發(fā)展大勢開展起來。
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關于移動學習的研究開始于1994年,由美國的卡耐基學校正式啟動無線研究方案,在移動學習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數(shù)集中于歐美的國家,并迅速向全球范圍進行擴展,國外對于移動學習的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是對移動學習的定義加以明確。最先由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凡特霍夫特提出了移動學習的概念,但對于移動學習的定義目前西方學界尚不統(tǒng)一。在奎恩教授看來,移動學習主要結合了數(shù)字化技術和移動技術,在學習的過程中,借助于電腦、移動電話等各種智能設備開展的學習方式,移動學習跟傳統(tǒng)的學習相比較而言,最主要的特點便是能夠讓人們隨時隨地接受教育進行學習,能夠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學習內容,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可以對教學效果進行在線的評價。菲格雷多教授在定義移動學習的過程中,結合了遠程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理論,認為移動學習主要是一種隨時隨地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任何設備都可以成為學習的載體,戴伊學者認為,移動學習作為一種能夠提供學習內容的交流方式,可以幫助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進行互動和溝通,借助于移動設備,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活動。[3]
二是研究移動學習的實踐項目。移動學習的實踐項目是由相關的教育機構與移動運營商聯(lián)合所發(fā)起的,所以在選擇移動學習的針對性項目的過程中有著不同的意見,導致項目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美國等一些發(fā)達的國家或地區(qū)則側重于研究“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和無縫學習,主張利用移動學習技術為學習者的學習,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能夠滿足課堂以外的學習需求,在歐洲的國家和地區(qū)進行移動學習研究的過程中,主要是分析如何能夠將移動學習和情景學習相結合,促使受教育者能夠在群體中獲得學習體驗,日本在進行移動學習的項目研究過程中,將側重點放在了泛在學習方面,主要考慮的是移動學習技術如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關注的是移動學習技術的實用性。[4]
三是評價移動學習的現(xiàn)實價值和意義。自從提出了移動學習的相關理念和內涵后,學術界便開始分析如何能夠將移動設備和在線學習相結合,探討移動設備與在線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分析其可行性和實際價值,美國從21世紀開始便開展了移動智能設備與教育相結合的研究項目,這一項目的開展主要是出于兩方面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評價移動客戶端與學習結合的效果,評價其在線學習的實際價值,另一方面則是分析這種研究項目是否具有一定的發(fā)展前景。通過項目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開展移動學習是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和價值的。跟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相比,學習者利用智能客戶端進行學習,有一定的好奇度,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整體而言,大部分的研究者對于移動學習的發(fā)展前景都持有樂觀和肯定的心態(tài),盡管移動學習不可能替代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但是可以作為一種很好的補充來進行推廣。
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
通過查閱已有的理論成果,我國于2000年第一次發(fā)表了有關移動學習的理論研究成果,在上海電視大學的周年慶演講活動中,由德斯蒙德教授提到了移動學習這一定義,從此移動學習的概念為理論界所關注。在我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過程中,移動學習的理論研究成果也在不斷豐富,對于移動學習的項目研究規(guī)模不斷擴大,當前我國對于移動學習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于以下幾點:
一是研究移動學習的定義。最早的移動學習概念提出于2000年,隨后移動學習的概念得到了初步的明確,研究內容主要有移動學習的定義、移動學習的特點、移動學習的本質以及內涵等。徐福蔭教授在其發(fā)表的理論著作中,明確提出了移動學習的相關概念,分析了當前對移動學習的理論研究成果。余勝泉教授在其發(fā)表的著作中,對于移動學習的相關概念進行了闡述,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為我們介紹了移動學習未來的應用前景,從論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該教授對于移動學習的未來發(fā)展持有樂觀的態(tài)度。[5]
通過總結各個學者對于移動學習的定義闡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移動學習具有以下三個共性:
第一,靈活性,雖然移動學習也屬于網(wǎng)絡學習的一種形式,但是跟傳統(tǒng)的網(wǎng)絡學習有所不同,傳統(tǒng)的網(wǎng)絡學習需要固定的設備,地點是固定的,而移動學習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展,第二,自主性,以往的學習大都是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模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的過程,而通過移動學習,學生能夠自覺主動的開展學習活動,根據(jù)自身的實際需要和學習狀況,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網(wǎng)絡課程,從而使學習的效果大大增強。第三,拓展性,傳統(tǒng)的課堂所講授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而移動學習則是一種很好的補充,能夠對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當前我國已經(jīng)進入了全民學習階段,人人都樹立起了終身學習的理念,若是依舊采用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無法滿足人們對于學習的需要,也難以適應當前社會的發(fā)展,通過移動學習,學生能夠時刻浸潤在知識的海洋中,能夠隨時隨地了解最新的知識。
二是研究如何開發(fā)和設計移動學習的智能系統(tǒng)。從2008年開始,對于移動學習的研究便進入了高速發(fā)展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研究者的關注重點轉移到了如何開發(fā)和設計移動學習的智能系統(tǒng)平臺方面,提高移動學習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程度。王萍學者在論文中以微信作為分析的對象,探討微信的功能,分析如何將微信的相關功能與移動學習的特點相結合,比較了在移動學習的過程中不同的媒介所起到的作用。向丹丹在其發(fā)表的理論著作中,對于移動學習的資源交互性進行了分析,建立了移動學習的教學模型,強調了移動學習過程中所要堅持的原則與方法,認為在手機和移動學習應用的過程中,如何保證學習資源的交互性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6]對于移動學習系統(tǒng)的開發(fā)設計目前已經(jīng)取得了現(xiàn)實成果,比如超星學習通,優(yōu)學院等移動學習系統(tǒng)相繼面世。
第三,對移動學習實踐應用的研究。要形成符合中國教育特點的移動學習方式,離不開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摸索和實踐,在教育部的大力扶持,社會各界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很多新型的移動學習軟件紛紛涌現(xiàn),例如滬深網(wǎng)校曾經(jīng)研發(fā)出一款新型的單詞軟件,鼓勵使用者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和背誦英語單詞。[7]與此同時,也有很多專家學者在積極的研究和探索如何將移動學習與具體的教學科目更加緊密的結合,洋蔥數(shù)學便是一款很好的數(shù)學移動學習軟件,利用該軟件進行學習,不再是以往傳統(tǒng)的聽講模式,而是通過觀看動畫片的方式來學習初中的數(shù)學知識,學生在課余時間里既能夠得到放松,也能夠得到知識的浸潤,提高了知識的接受程度。
3 研究述評
在研究和分析國內外學者對于移動學習的理論成果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移動學習的共同特性:一是要開展移動學習,移動學習的硬件設備是其前提,同時也需要具有快速的無線網(wǎng)絡,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要有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網(wǎng)絡資源,三是教師和師生通過互動交流的方式,增加對彼此的了解。同時也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不同點:其一,當前對于移動學習的分析集中于歐美等發(fā)達國家,我國無論是研究的深度還是研究的廣度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其二,在移動學習的研究過程中,國外對于該研究的側重點集中于實踐應用,而國內對于研究的側重點集中于理論層次。其三,我國學者在研究移動學習的過程中,很少將眼光放在移動學習和具體科目的結合過程上,特別是理論課程。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移動學習的研究已經(jīng)相對較為成熟,為接下來教育的信息化改革提供了參考和借鑒,但是當前的研究成果中,依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一是在研究理論學習的過程中,要逐漸將重點轉移到實證分析方面。由于移動學習具有跨學科的特點,不僅需要移動學習理論,還需要掌握移動智能系統(tǒng)的編輯和設計,大部分學者不具備移動學習設備的編程能力,因此大部分都是停留在理論層次進行研究,很少有實證分析。另一方面我國又是互聯(lián)網(wǎng)大國,有必要將移動學習和微信、QQ、微博等網(wǎng)絡工具聯(lián)系起來,開發(fā)其移動學習的價值。第二,要加大對于移動學習和具體科目相結合的研究力度,在當前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專家都將重點放在了移動學習系統(tǒng)平臺的建立對策,缺乏對具體科目應對移動學習教學趨勢的對策研究。在今后研究中,應大力加強對對策研究,重點加強對高校思政課移動學習、移動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VR學習資源的進一步探索。第三,要總結各個地區(qū)開展移動學習應用的經(jīng)驗和教訓。由于教育資源和開發(fā)力度不同,目前各地開展移動學習的進程也存在差異,有必要將歐美地區(qū)先進的經(jīng)驗引入,促進移動學習發(fā)展。在接下來的研究過程中應當借鑒各地不同的移動學習方式和內容,注重吸收當?shù)靥厣逃Y源和具體學科的特點,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化的研究成果。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必要加強移動學習相關研究,推動移動學習與主流學習方式的結合,提高學習的實效性。未來,借助于移動客戶端進行學習將成為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必然方向。發(fā)展新型的移動學習理論及構建移動學習平臺,促進線上教育、線下教育高度融合,調動學習者的主動性,符合社會化學習和終身學習型社會的需求,為推動我國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和個性化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徑,也為我國在移動學習領域提供彎道超車的機遇。
參考文獻
[1] 唐定斌.基于新課標的高中物理教學內容現(xiàn)代化調查分析與課堂教學設計探索[D].南京師范大學,2011.
[2] 許人冰.論網(wǎng)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素質開發(fā)[A].重慶市研究生“馬克思主義論壇”、西南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問題研究——重慶市研究生馬克思主義論壇論文集[C].重慶市研究生“馬克思主義論壇”、西南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0:7.
[3] 張翠榮.移動學習在職業(y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12.
[4] 劉軍,邱勤,余勝泉,希建華.無縫學習空間的技術、資源與學習創(chuàng)新——2011年第十屆M Learn世界會議述評[J].開放教育研究,2011.6:8-19.
[5] 虞敏.大學生英語移動學習現(xiàn)狀和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2.
[6] 趙敏.移動學習在初二英語學習中的調查與實踐研究[D].寧夏大學,2013.
[7] 郭小琪.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