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泳 張勇杰
摘 要 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競爭的加劇背景下顯得越來越重要。高校是學生走上社會之前全職學習的最后一站,也因此高校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創新能力為培養目標,學校應該培養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復合型拔尖人才。
關鍵詞 創新人才 企業家精神 交叉學科人才培養 創新教學模式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8.034
Abstract The role of innov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context of intensifying competition caused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last station for students to study full-time before they embark on the society.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training target, the school should develop a combination of top talents with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Keywords innovative talents; entrepreneurship;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training;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0 引言
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一個國家某個階段的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該國之前理論創新的積累。隨著全球化程度加深,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綜合國力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未來教育改革要“堅持能力為重”,高等教育必須“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經管類研究生拔尖人才培養主要是以專業理論教育為主導,這種模式不能有效滿足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結構完整性要求。經管類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培養模式存在的這種問題,其根源是專業劃分過細、專業口徑過窄,這種專業的分割使原本有著內在精密邏輯關系的專業知識成為“知識孤島”。
1 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1945年哈弗商學院首開企業家精神教育課程,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企業家精神教育在世界范圍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發展,理論界關注小企業中所蘊含的企業家精神,著重研究基于企業創業活動中的創新,冒險精神,逐步識別出創業所遵循的一般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取得了大量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柯林·博爾首先提出企業家精神教育理念,主張將第三本《教育護照》用于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技能。企業家精神教育理念,在不同國家、不同高校有不同的提法,例如,英國沃里克大學強調用“企業家精神”和“追求卓越”來培植“樂觀向上、敢冒風險、敢為天下先”的各類人才。[1]
國外一些著名商學院很早就開始關注實踐教學對企業家精神和創業型拔尖人才培養的關鍵作用,如百森商學院首創了研究生創業實踐課程和本科生創業專業;如MIT要求其所有學生必須至少學有一門實驗課程,斯隆管理學院則將管理學、心理學等基礎實驗作為管理科學各專業的必選核心課程等。就國內研究而言,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倡導培養創業型拔尖人才以來,學者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均進行了極具價值的研究(顧秉林,2009;鐘秉林,2009)。近年來非常注重對創業型拔尖人才培養的時間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在借鑒國外“項目學習”、“行動學習”等教學理念基礎上,國內的經管類專業時間教學開展了富有特色的經濟學仿真、企業經營模擬、校內綜合實習等教學時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南開大學的“跨專業經濟、管理和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實驗”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數學(雙學位)實驗班”等模式為例,研究國內各個實踐教學的方法,適用條件、特點與作用、通過追溯跟蹤方法,研究這些模式對學生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的影響,總結我國經管類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2 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2.1 理論知識的學習
不同于現在國內主流的經濟學下分專業,以及每個專業指定教材的學習,湘潭大學致力于推進經管融合。雖然國內大部分高校經濟學下分很多專業,但其實大部分專業都是在西方經濟學宏微觀的基礎上對于某個方向的研究深度的拓展以及應用,同時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公司以及工廠的規模越來越大,這就對于在商品生產以及銷售中的各部門的協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大背景下,商學院對志愿參加項目的志愿者實施經濟,管理各專業實踐教學的交互融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在對基礎理論知識牢固掌握的情況下,才能有所創新,才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對自愿參加者進行分組,每個小組都由學院類頂尖經濟,管理類教師交叉授課,同時強調將所學東西運用實踐中的能力,每個學生每周都要向學院提交所學知識相關案例的分析,以思考來代替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2 異質性的人才培養方案
在一定的人才培養理念指導下,把學校自身特點,學生興趣愛好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擬培養具有自主學習精神,銳意創新能力,包容競爭精神的復合型人才。所以對于每個學生,在對其意發展方向、興趣愛好有了具體了解之后,學校都會專門制定基于每個具體學生學習興趣的發展方案,使得興趣在創造性思維中的催化作用得到完全發揮。只有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才會自身主動去學習,主動去質疑,去思考。同時,在人才的培養上吸收導師制的優點,形成導師監督學生學習進度,對學生反饋的問題進行互動交流。
2.3 激勵機制的改革
目前國內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大多都是以考試進行考核,這種以分高定勝負的考核機制無疑使得大家著重于機械式記憶學習,而這對創新精神的培養是致命的。所以應該基于創新為目標探索既能體現研究生對課程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又能夠反映學生對專業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核的激勵機制。對于課程的考核,商學院采取35%的平時成績權重(包括考勤、作業、課堂提問、小組匯報等),期末成績75%,同時對于期末試題最少一道分值30分的論述,讓學生自由發揮來論述對該學期本課程的收獲也心得。同時,平時成績既有個人分,也有小組分,來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2.4 創新精神的發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理論知識的學習其實最后都是為了以后的創新實踐所服務的,不人云亦云,唯書唯上,堅持獨立思考。[2]不僵化、呆板,靈活地應用已有知識和能力解決問題,這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在對理論知識有了全面靈活的掌握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對研究生的創新與對傳統知識的質疑精神等創新能力的培養。現在我國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以及研究生,不會獨立思考,張口就是書上就是這么說的,或者某某某大牛就是這樣說的。其實,老師們也不是萬能的,教科書也不是萬能的。許多科學家對舊知識的揚棄,對謬誤的否定,無不自懷疑開始的。所以在第一學年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之后,構建完全的培養體系來提升研究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是勢在必行的。而創新要求一定的實踐經驗,紙上談兵的創新是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的。[3]商學院通過五個平臺的構建來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1)專業基礎實踐平臺的構建(比如對研究生參與本科生習題課教學等工作)。(2)企業實訓平臺的構建,通過與一些杰出企業家以及杰出校友的合作,給研究生提供一些創新實踐機會(比如參與某些公司內部改革創新的研發以后后續改進過程)。(3)社會服務實踐平臺。(4)包容競爭實踐平臺。創新雖然說是我們要第一個發現別人沒發現的東西,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同其他人是競爭關系,通過與其他人合作取長補短也可以促進創新。(5)反思教育實踐平臺的構建,創新要求永不自滿,這就要求我們對所得與所失進行反思。這五種平臺的構建可以增強研究生創新精神,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這無疑會讓他們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 塔拉.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的整合與優化[J].國際物理教育通訊,2001(12):18.
[2] 顏正恕,徐濟惠.線上線下一體化“互聯網+”個性化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5):74-78.
[3] 曹丹.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困惑與思考[J].天中學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