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閆炳基 國宏偉
摘 要 循環經濟產業的發展為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設置提供了契機,結合江蘇省內冶金工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建設能夠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其關鍵在于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專業方向和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體系,培養適應于冶金行業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以支撐地區冶金行業轉型升級。
關鍵詞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 區域經濟 冶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8.02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ource recycl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key to building a profession that can serv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ies in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direction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train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will cultivate a talent team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metallurgical industry to suppor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regional metallurgical industry.
Keywords Resource Cyc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gional economics; metallurgy
在綠色發展與資源循環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為積極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印發《循環發展引領行動》的通知》。通知明確了到2020年的主要考核指標: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提高7%左右,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8%,主要再生資源回收率提高4%,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3萬億元(提高67%)。[1]為順利實現這一指標,需要大量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戰場,需要將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升到很高的要求,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一門具有戰略價值的新興專業孕育而生。而如何結合江蘇省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學科和專業基礎優勢,培養專業能力強、知識結構全、富于開拓與創新精神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已經成為未來整個循環經濟良好發展的關鍵。
1 江蘇省內冶金工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多年的發展,江蘇省的冶金工業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在生產規模、工藝裝備、企業管理、產品質量等方面處于國內同行前列,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以蘇州市為例,涌現出江蘇沙鋼集團、江蘇永鋼集團、張家港聯合銅業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一批優勢企業,已成為江蘇省鋼鐵及有色產業的重要基地?!笆濉笔腔庖苯鸸I過剩產能、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期,[2]而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矛盾仍然突出,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經濟模式落后
省內冶金資源十分匱乏,焦煤、稀土資源、鐵礦資源儲量幾乎為零,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大多需要省外購進或通過進口解決,資源保障程度低。[3]與此同時,經濟增長方式中粗放型所占比例仍然巨大,采用“資源-產品-廢棄物”開環式經濟流程,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所帶來的是資源利用率低下和一系列嚴峻的環境問題。循環經濟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廢棄物-再資源化”的閉環式經濟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如何實現經濟模式的改變是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1.2 節能減排技術水平尚需提高
長期粗放生產帶來了環境的日益惡化。近幾年國家出臺的節能環保標準不斷提高,對企業節能減排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重點發展綠色、低碳、可循環制造流程技術,如優化燃燒效率技術、電爐煙氣余熱回收利用除塵技術、鋼渣綜合利用、燒結煙氣脫硫脫硝技術以及余熱煤氣和蒸汽回收利用等。
1.3 具有創新意識的專業人才匱乏
現階段多數冶金企業在自身發展道路上更多依靠的是要素投入而不是創新驅動,沒有形成自主研發體系,科技應用上依靠“拿來主義”,缺乏內生動力,自主創新機制沒有形成。[3]因此創新投入、創新文化培育、人才隊伍建設處于至關重要的位置。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這勢必需要一大批具有創新意識的專業人才來支撐。
2 蘇州大學學科專業建設需求
蘇州大學學科發展一方面定位于滿足服務國家及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當前伴隨著國家工業的發展,能源及資源的消耗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的限制環節,《關于印發<循環發展引領行動>的通知》對“十三五”期間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工作明確提出:“牢固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以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強化制度和政策供給,加強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激發循環發展新動能,加快形成綠色循環低碳產業體系和城鎮循環發展體系”。蘇州大學地處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GDP約占全國總量的20%),其資源及能源循環高效利用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因而,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設置符合當前國家及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該專業的設立也是蘇州大學學科專業建設的需要;蘇州大學近年來發展迅猛,但工科發展依然是學校發展的短板,而工科建設需要長時間的積淀,為實現彎道超車,在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提出了“新興交叉學科促進計劃”,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教育部2011年開設的新型工科交叉專業,[4]目前學校已有的冶金工程、環境工程、材料化學工程等學科已開展了資源循環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為該專業的設置奠定了良好基礎。
3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
蘇州大學資源循環科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于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圍繞江蘇省冶金產業的發展,培養開展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節能減排、低碳技術的理工融合型人才,使其能夠在相關企業、科研機構、事業單位以及教育培訓機構從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經營管理和教育培訓等創新工作,為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5]
蘇州大學資源循環科學工程專業將以冶金工程為依托,整合冶金學原理、物理化學、再生與利用、循環經濟學等基礎理論知識,使學生具備較為系統的冶金、資源、材料科學與環境基本理論和知識,同時加強和省內冶金相關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拓寬學生校外實踐渠道,通過設置企業課程,增強學生的工程應用技能和實踐能力。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屬大交叉學科,教師隊伍需不斷進行拓展學習,積極整合教學和科研資源,在依托冶金工程專業基礎上,在難處理共生鐵礦資源、高爐原燃料高效利用、冶金二次固廢資源提取與轉化等方面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專業方向;另一方面,可結合企業生產過程切實存在的各類技術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并在項目研究過程各環節中適當引導學生進行創造類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學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其培養質量。
4 專業特征及存在的問題
4.1 專業缺乏認可度
目前,無論是學生還是企業都對該專業缺乏足夠的了解,新專業在成長發展的初期會不可避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1)在本科大一及大二轉專業過程中存在優勢生源流失的現象,如何能夠激發學生對該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明晰未來規劃方向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任務;(2)就業前景并不明朗,可通過開設一系列講座、實踐課程走進相關企業進行參觀交流,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企業運作,另一方面,企業也能夠對專業和學生有足夠的了解;當然最為重要的是通過加強專業建設,提高學生培養質量,使一屆屆優秀畢業生作為新專業不斷發展的最有力的社會宣傳。
4.2 師資力量薄弱
該專業的教師主要來自冶金工程專業,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所涉及的專業領域較多,因此教師必須有非常強的進行交叉學科拓展的能力,掌握不同學科領域的相關知識;[6]此外,由于缺乏相應的教材,需教師自行收集資料進行備課。同時,教師需結合自身的學科背景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并將最新的科研信息整合到課程當中。鑒于每位教師術業有專攻,一方面可從自身做起,加強與相關企業以及其他學科專業的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積極拓展科研方向;另一方面,該專業建設過程中可引進不同學科,如:冶金、環境工程等專業背景的高層次人才,優化教師隊伍專業背景配置,在不斷推動教師融合和成長的過程中推動學科發展。
4.3 專業面寬而不專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屬新興交叉學科,集冶金、環境、材料、能源等各類專業于一體,各種不同學科交叉在一起,內容繁瑣冗余,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失去側重點,學生大學時間有限,不可能對各學科都進行深入了解。因此如何將不同學科重點進行有機融合,并結合大量課程實踐對專業進行“瘦身”是加強專業建設的重點,可結合學院擅長的方向來進行教學,比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主要研究建筑材料相關的二次資源利用;華東理工大學,集中研究化工方向的廢棄物利用;而山東理工大學,主要方向則在尾礦綜合利用方面。
5結語
“十三五”對江蘇省冶金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化解過剩產能,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能耗與污染成為整個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針對發展水平現狀和存在問題,需確立人才優先理念;蘇州大學提出“新興交叉學科促進計劃”以促進工科的快速發展,為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區域性孕育提供了土壤。蘇州大學將構建特色鮮明的專業方向,培養適應江蘇省冶金行業升級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有力支撐地區冶金行業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 關于印發《循環發展引領行動》的通知[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7.10(5):5-11.
[2] 李冰.十三五”鋼鐵企業低碳發展面臨的形勢及對策分析[J].山東冶金,2015.37(6):6-8.
[3] 陳建華.江蘇省冶金行業“十二五”轉型升級研究[J].現代冶金,2012.40(1):1-6.
[4] 毛麗秋,孟勇,肖小明,尹篤林.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的若干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1.34:555-565.
[5] 劉以凡,劉明華,林春香.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問題與思考[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4):102-104.
[6] 劉維.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思考[J].文史博覽(理論),2016(9):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