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寧霜 孫愛東
【中圖分類號】 R151.4+1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6-033-02
背景
超重和肥胖是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近二十年來,我國超重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增長,呈流行態勢。中國健康營養調查(China Healthand Nutrition Survey,CHNS)的數據顯示[1],“從1993年至2009年,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從13.4%增加至26.4%,總體呈線性增長.”超重和肥胖可以引起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腦卒中等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及其危險因素的聚集和過早死亡[2]。我國10個人群的前瞻性研究顯示,體重指數增高是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冠心病事件的發病率隨體重指數的上升而增高, BMI是一個評價全身性肥胖的指數,利用這個指標來評價肥胖程度時,可以消除不同身高對體重指數的影響,能夠較好地反映機體的肥胖程度 。科學合理的營養治療聯合運動干預仍是目前最有效、最安全的基礎治療。
材料和研究方法
研究人群 采取整群抽樣方法,調查內容 采用問卷集中調查方法,研究人群取自本校高一級部在校生。調查 內容包括城市和農村、性別、身高、體重,每天運動時間及飲食、飲用碳酸飲料情況。以班級為單位發出調研問卷400份,收回390份,其中有效問卷328份。根據2002年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的建議,計算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 (m )2),以BMI大于24.0 kg/m2定義為超重[3]。
結果總結如下
1、BMI〉24 kg/m2,共計32人,占有效問卷的9.76%其中:男生21人,占65.63%,女生11人,占34.37%。其中:城鎮與鄉村占比均占50%,顯示無明顯差異。
2、樣本中,每日活動時間在30分鐘-60分鐘及大于60分鐘的共計92人,占有效問卷的比例為28.05%,BMI均小于24 kg/m2。
3、BMI〉24 kg/m2的32人中,每天活動時間均小于30分鐘。不活動的占6.25%,每天活動,但不超過30分鐘的占93.75%;
4、有效調查328人中,每日運動小于30分鐘的有234人,占71.22%,說明普遍運動量不足。
5、BMI〉24 kg/m2的32人中,僅有10人平時不喝碳酸飲料,22人每日飲碳酸飲料在1-3瓶(600ml/瓶),占比68.75%,其中每天引用2-3瓶的比例高達31.25%,說明喜好飲用碳酸飲料是導致體重超重的原因之一。
討論
目前,肥胖正在逐漸年輕化,通過我們的問卷調查顯示:在高一學生中接近10%的超重人數比例還是比較高的,而肥胖對身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據英國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發表的大型流行病調查顯示,在英國524萬人群中發現,有17種癌癥患病風險與肥胖明顯相關,包括子宮癌、膽囊癌、腎癌、宮頸癌、甲狀腺癌、胰腺癌、白血病、肝癌、結腸癌。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發現,一般超重者的腦部組織比正常人少4%,早衰8年。越胖大腦認知功能越差。科學家認為,這與大腦神經纖維周圍白質惡化有關,這會影響神經纖維傳遞信號。同時,肥胖者脂肪組織增多,耗氧量增大,心臟負擔加重,心肌肥厚,久而久之會發生高血壓。脂肪沉積在動脈壁內,致使管腔狹窄、硬化,易發冠心病、中風。此外,心律不齊、高血脂、心腦血管意外在肥胖人群中也很常見[4]。研究發現,與健康人群相比,肥胖者動脈粥樣硬化危險高10倍。由于體重過度增加,使許多關節(如脊椎、肩、肘、髖、足關節)磨損或撕裂而致疼痛,或形成椎間盤損傷、骨質疏松、變形性膝關節炎等。中重度肥胖者不適合進行運動減肥,過度運動容易給骨關節造成負擔,發生外傷。
原因分析
本調查告訴我們,在BMI〉24的32人中,每天活動時間均小于30分鐘說明超重同學的體育運動明顯偏少,證明體育活動對預防肥胖是一種有效方式。一項Meta分析納入了741例受試者,其BMI在27.8~33.8 kg/m ,運動干預時間為2.5—6.0個月,結果顯示有氧運動的減肥效果更明顯。另一項單中心、平行隨機對照試驗中,比較了4種不同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各運動組體重和腰圍均顯著減少,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項研究表明不同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對腹型肥胖可能均具有減肥效果。
碳酸飲料與肥胖:一項長達19個月的隊列研究表明,每天多喝12盎司(12盎司約合340 ml)的含糖飲料,將會導致BMI升高0.24 kg/m[5],一項橫斷面研究發現,碳酸飲料與兒童期的肥胖有著密切關系,每周多攝人碳酸飲料240 ml的青少年發生肥胖的危險增加29%[6]。我們調查表明超重人群有68.75有碳酸飲料嗜好,與上述研究相符。說明我們應重視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對體重增加造成的影響
通過本次調查,告訴我們應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及合理飲食管理,預防肥胖,有效降低體重超重引起的各種潛在疾病發生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DB/OL].
[2] 中國超重/肥胖醫學營養治療專家共識(2016年版)
[3] 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J].營養學報,2004,26(1):1-4.
[4] Simmonds M, Llewellyn A, Owen CG, et al. Predicting adult obesity from childhood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 ta-analysisj. Obes Rev, 2016, 17(2): 95-107. DO: 10.1111/ obr.12334
[5] Ludwig DS, Peterson KE, Gortmaker SL. Relation between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drinks and childhood obesi- ty: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J]. Lancet, 2001. 357 (9255):505-508.DO:10.1016S0140-67360004041-1.
[6] Beck AL, Tschann J, Butte NF, et al. Association of beverage consumption with obesity in Mexican American children[J].Public Health Nutr,2014,17(2):338-344.DOE:10.1017 S136898001200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