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華
【摘 要】
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對乳腺癌放療病人的情緒及放療反應的影響。方法:選取96例乳腺癌放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平均分配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后,不良反應發生率、SAS及SDS表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負面情緒,減少放療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心理護理;乳腺癌;情緒;放療反應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6-146-01
乳腺癌發病率、病死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成為當前社會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乳腺癌早期臨床癥狀及體征并不典型,不易引起重視,確診時多為中晚期,癌細胞已發生了擴散、轉移,單純的手術治療已不能完全治愈,往往還需聯合化療、放療等來緩解病情,提高療效。但是,手術、化療、放療等治療方式都會產生較為嚴重的毒副反應,增加患者痛苦,易使患者產生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特別對愛美的女性患者來說,其心理負擔就更加嚴重。心理負擔所致的情緒應激性損傷對治療效果、患者康復及其身心健康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放療期間給予患者科學的心理護理服務,改善患者情緒,使其身心處于舒適的治療狀態,對療效及其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的96例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接收的乳腺癌放療患者,根據平均分配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96例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觀察組,最小年齡35歲,最大年齡67歲,平均年齡(51.23±1.89)歲;對照組,最小年齡36歲,最大年齡66歲,平均年齡(51.17±1.86)歲。兩組患者的年齡、住院時間等臨床資料,結果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
對照組:該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該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心理護理措施如下:⑴=1\*GB2\*MERGEFORMAT親切、熱情地接待患者,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耐心解答患者疑問,給患者留下良好印象,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加其信任感;向患者介紹乳腺癌疾病的相關知識,告知患者只要以積極的心態配合醫務人員治療,就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改變患者癌癥就等于死亡的錯誤觀念,將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放療的安全性、可靠性,放療的目的,放療殺癌原理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告知患者,提高患者對乳腺癌及放療的認識,鼓勵患者積極面對治療,當出現不良反應時能正確面對。⑵=2\*GB2組建乳腺癌微信或QQ群,以便于患者交流探討,鼓勵患者在群中分享康復經驗,或以現身說法的方式鼓勵其它患友堅持治療。另外,有條件的還可以請抗癌明星來與患者座談,通過分享治療經過及經驗來增強患者的抗癌信心,提高放療依從性。⑶=3\*GB2鼓勵患者及時表達自己的感受,當身體感到不適或負面情緒嚴重時應及時告知家屬或護理人員,充分調動患者家屬及朋友支持系統,給予患者情感支持,消除其緊張感;
發現患者不良情緒嚴重時,要及時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例如,對因乳房切除而自卑的患者,要引導患者樂觀面對乳房缺陷,告知患者可通過乳房重建、佩戴厚乳罩或特制乳罩等來改變外觀形象,滿足其愛美心理,減輕其心理壓力;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組織書法、廣場舞、打麻將等娛樂活動,轉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保持愉悅的心情配合治療。⑷=4\*GB2給予患者人文關懷,患者入院后將主治醫生情況及就診環境詳細告知患者,消除患者陌生感,使其盡快適應,以免緊張、恐慌感加劇;定時開窗通風,定期消毒,保持病房干凈、安靜、整潔,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就醫環境,使其保持心情愉悅,提高與醫務人員的配合度。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詳細記錄兩組患者放療后放射性皮炎、惡心嘔吐及患側上肢水腫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進行組間對比。另外,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心理狀況,得分越低,心理狀況改善越明顯。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均應用 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內及組間差異采用 χ2檢驗 ;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及SDS表評分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SAS及SDS表得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放療后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護理后,觀察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4%,明顯低于對照組25.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乳腺癌指是目前威脅女性身心健康常見腫瘤之一,雖然乳腺并不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隨著癌細胞的擴散及轉移,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脅。目前,乳腺癌的發病率及病死率仍然較高,且多數患者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慌及絕望心理,對治療及預后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治療過程中,如何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健康觀,樂觀、積極的面對癌癥以對抗消極情緒的影響,成為乳腺癌治療的重要一環。
此次研究對觀察組患者實施了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結果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SAS及SDS表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是因為通過耐心的心理指導,患者對癌癥及放療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明白了乳腺癌并不是不治之癥,從根本上克服了不良情緒的加重。另外,通過親朋好友的關心、關愛,護士的鼓勵及病友治療經歷及經驗的分享,使得患者心理負擔減輕,抗癌信心及治療依從性大大增加,進而能與醫務人員默契配合,使得不良反應大大降低。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負面情緒,減少放療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牛麗璇. 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對乳腺癌患者術后放化療期負面情緒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保健營養 , 2017 , 27 (20).
[2] 金亞平. 心理護理對乳腺癌放療病人的情緒及放療反應的影響[J]. 內蒙古醫學雜志 , 2006 , 38 (11) :1091-1092.
[3] 李曉艷. 心理護理對乳腺癌患者負面情緒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 免疫學雜志》, 2013 (12) :1048-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