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辰
【摘 要】
目的:探究老年精神病患者家屬接受心理咨詢技術干預對其焦慮情緒的影響。方法:納入某院精神科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68例老年精神病患者家屬,并按照數字表法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予以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予以心理咨詢技術干預,并對兩組SAS量表值與SCL-90量表之分值減少率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實施后SAS標準分值與SCL-90焦慮因子減少率比對照組高(P<0.05)。結論 老年精神病患者家屬進行心理咨詢技術干預,可使家屬的焦慮情緒明顯改善。
【關鍵詞】 心理咨詢技術;老年精神病患者家屬;焦慮情緒;影響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6-206-01
精神病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且多發的疾病,老年患者的身體功能持續降低,患病后對其生活質量與社會功能有直接影響,家屬長期受到精神與經濟的壓力,情緒會出現一定變化,通常表現為焦慮以及抑郁等,因此,為老年精神病患者予以心理咨詢技術干預十分必要,促使患者與家屬的焦慮情緒明顯減輕[1]。心理咨詢技術通常來說包括兩方面,一方面為參與性技術,另一方面為影響性技術,其均屬于基本技術之一。現在還有多種咨詢技術在被應用,如精神分析療法、認知療法以及家庭治療等[2]。現對老年精神病患者家屬接受心理咨詢技術干預對其焦慮情緒的影響予以探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某院精神科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68例老年精神病患者家屬,并按照數字表法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34例家屬中,有男18名,女16名,年齡26~42歲,平均(35.74±3.47)歲;34例家屬中,有男20名,女性14名,年齡27~43歲,平均(35.86±3.54)歲。兩組性別等基本資料的對比(P>0.05),兩組可比。
1.2 方法
首次接觸過程中,將護士的資質、此次調查的目的以及保密范圍等告訴家屬,充分獲得家屬的同意。由家屬自行填寫SAS量表,并對其分值進行統計。基于此,對照組實施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在常規健康教育的前提下制定心理咨詢計劃,設置每周1~2次。準備階段:護士保持良好的情緒,保證會談環境安全與安靜,對其隱私充分保護;過程:進行自我介紹,將此次會談的目的、時間以及保密原則等向其告知;用熱情與真誠的態度和家屬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采用參與性技術與影響性技術對家屬的思維、期望自己情感等模式進行了解。和家屬協商護理目標,將問題充分明確。在多次會談中,指導家屬有效述情與宣泄,借助肌肉、呼吸以及想象放松訓練,幫助家屬心理成長,利用符合現階段的適應性心理行為方法。出院時指導家屬對SAS量表與SCL-90量表進行填寫,并對其分值予以統計,對調查結果予以分析總結。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SAS量表值與SCL-90量表之分值減少率進行統計與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擇X2檢驗,P低于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實施后SAS標準分值與SCL-90焦慮因子減少率比對照組高(P<0.05)。
3 討論
伴隨我國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加劇,老年精神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老年精神問題十分普遍,其對老年患者的健康造成直接影響,同時,也為家庭與子女帶來較大的煩惱與痛苦[3]。大多數子女都會由于患者疾病自身、經濟問題以及遺傳問題等出現不良心理,如焦慮以及抑郁等,為患者帶來不適應的情緒影響,使醫患合作難度明顯增大,對疾病的轉歸也有不利影響。人精神活動的內在感受有時會對外顯行為造成影響,臨床家屬產生應激障礙的情況較多,如焦慮、敵對以及抑郁等,還可能把此種情緒發泄在醫務人員身上,導致醫患悲劇出現。說明需要對家屬心理健康問題和患者疾病給予同等的重視[4]。
本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咨詢技術實施前家屬SAS與SCL-90評分值比國內常模高,說明老年精神病患者家屬于患者入院時已經產生顯著的焦慮情緒,心理咨詢技術實施后觀察組焦慮因子得分減少率明顯比對照組。精神病屬于嚴重的負性生活事件,不管是首次還是多次住院患者,都會對患者自身與家屬造成嚴重的負性心理刺激。心理咨詢技術屬于護患溝通的前提手段,護士借助和家屬訪談,幫助其了解目前的現狀、家屬反應、需求,醫護人員采用何種方法才可以更好的幫助家屬應對,才可以把家屬的痛苦降到最低,對家屬的心聲充分了解,有目的的幫助其解決問題,促使家屬應對負性情緒的能力顯著增強。
臨床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技術存在一定的區別與聯系。健康教育主要表現為解釋與說明,對疾病知識的講解、用藥的目的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等較重視,通常以說為主;心理咨詢技術以聽為主,不僅對健康教育有關內容較重視,對家屬與整個家庭的感染、心理行為以及情緒等也比較重視,對家庭的主要問題無條件關注,一同尋找問題所在。訪談過程中,借助簡單的傾聽、鼓勵以及指導,再加上不同反應和適當的自我介紹等和家屬協商,注重義務和責任的相輔相成,鼓勵家屬和醫護人員一同分擔,實現較為和諧的目標[5]。
本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咨詢技術干預可改善老年精神病患者家屬的焦慮情緒,將精神科的核心護理技術與優質護理服務內涵充分體現出來。也有研究發現,患有焦慮癥的家長通常通過過度保護或批評等行為,把焦慮情緒“傳染”給孩子,導致孩子患有焦慮的風險明顯提高,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左右。表明情境渲染具有普遍性特點,此種渲染在高情感表達家庭中十分明顯,其也是精神科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指導患者家屬對其不良情緒會感染給患者的情況充分了解,家屬的表情、舉止以及言語等均會為患者造成較大影響,幫助其合理定位,鼓勵家屬用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患者,對患者可能產生的痛苦一同分擔。因此,護理人員不僅需要對老年精神病患者充分觀察,還需要對家屬充分注意。
有學者對住院精神患者家屬的焦慮程度予以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住院精神患者家屬的狀態特質焦慮評分比常模高,家屬可否對患者在精神上提供支持與鼓勵,直接影響患者的病情與轉歸情況,把精神病患者家屬的心理與需求與患者放在同等位置,可使精神病患者家屬心理壓力明顯減輕,使家屬的領悟能力顯著增加,維護家屬的身心健康,便于家屬承受一定的悲傷與憂慮,還可以為患者建立有利的家庭支持系統,主動配合醫護人員共同承擔責任,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6]。
總之,心理咨詢技術干預在老年精神病患者家屬中應用,可改善家屬的焦慮情緒。
參考文獻
[1] 劉媛媛,張曉燕,張瀾.認知行為集體心理咨詢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焦慮情緒的干預效果[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7,31(1):13-18.
[2] 汪麗莎,毛肖麗,梁燕雯,等.運用即時通訊技術結合心理護理對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8):977-979.
[3] 高潔.應用豐富環境理論方法緩解老年癡呆的心理咨詢個案[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2):317-320.
[4] 舒瑜,謝曉燕.團體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狀況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3):254-256.
[5] 羅翠艷.老年病誘發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疏導與精神護理[J].特別健康,2017,34(18):2745-2747.
[6] 宋震.醫院精神科心理門診關于心理咨詢者的調查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6):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