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斐
一切內容和形式的文化創造與文藝創作都必須在深層次上涵養和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以之立心鑄魂。只有這樣,文化和文藝自身才會具有功能、贏得價值、產生魅力、形成動力,發揮提升和驅動人與人類社會實現進步和發展的積極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禮法合治,德主刑輔”,契合和體現了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精髓要旨。它既是從長期歷史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又是對科學社會管理和政治文明建構的高度理論概括。此中,“法”與“刑”的含意不言自明,而對“禮”與“德”的曉喻和知解,則往往就各有管窺、多見歧義了。
實際上,無論是“禮”還是“德”,盡管其分屬于制度范疇和精神層面,但在本質上皆為文化的升華與延伸。而文化的效能和使命,始終都在于為社會立“制”,給精神澡雪,使思想閃光,讓行為高尚。這是文化的品格,更是文化的責任。在任何時候,文化都必須具有這樣的稟賦、發揮這樣的作用。惟其如此,“禮”“法”合治、“德”“刑”并施,才不失為馭政要略和治國良方。但前提是,這文化必須新穎、美奐、高尚、純粹,閃耀時代精神,具有先進意識,深耕生活底蘊,激揚優秀品格。只有這樣的文化,才是有光彩和有力量的,也才能真正溫暖人心,贏得社會,激勵創造,鼓舞前進,以至成為崇高的道德范本與不滅的精神爝火。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高度重視文化建設,而且對文化的性質、品格、價值和作用,皆賦予了清晰的定位,進行了精睿的闡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他認為,沒有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他說:“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特別是在對歷史的回溯與總結中,他深悟到文化不僅在塑造人,尤其是塑造人的靈魂,而且也在塑造環境和社會,在賦予人以膽識、魄力、氣質與靈慧的同時,也使整個社會充滿了文明、理智、創造性和進取心。這才是任何財富和武力都不能替代的強大力量。而對于一個文明人和一個文明社會來說,只有這種力量,才是最可依恃與最有活力的。當這種力量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撐和一個社會的倫理杠桿時,這個民族和這個社會就必然會是文明的和智慧的,同時也充滿了自豪與自信,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歷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有地位有影響,不是窮兵黷武,不是對外擴張,而是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感召力。”(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當某些西方反華勢力總在懷著醋意而散布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時,習近平總書記面對全球浩然發聲:中華民族從來就沒有侵略、擴張的文化基因!這不啻是一個具有千鈞之力的歷史結論,更能將一切不實之辭打成齏粉。我們不僅在漢唐盛世沒有侵略過任何國家,就是到了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時,也對所到之處的30多個國家從未表現出領土要求和利益訴求。鄭和率數萬人眾和數百艘船艦,不僅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等地,而且遠及紅海、麥加與非洲東部的索馬里等國。所到之處始終堅持禮義相交、平等共事,決不以大欺小、恃強凌弱,這與歐洲殖民者舉凡所到之處,無不占地擄財、燒殺搶掠,形成了鮮明對照。面對這樣的文化傳承,所謂“中國威脅論”根本站不住腳。
文化的強大滲透力和感召力,是民族和國家的思想芯片與精神火炬,也是每一個人和整個社會的倫理依據與行為準則。在中國歷史上,之所以會出現那么多赤忱報國的仁人志士,會形成那么多彪炳千古的灼言峻論,無不是由于文化浸潤而所綻放的精神花朵和所斂結的道德果實。文化是無聲的,有時甚至是無形的,但其立心鑄魂的作用和力量卻是剛性的、強大的,既無法回避,又無以替代。
價值觀是一種價值理念和價值追求。它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是心性和靈魂的內驅與外化,既來自物質存在,又來自文化浸潤。不過,在許多時候和許多情況下,文化浸潤的作用和效能都更直接、更持久、更普遍、更重要。因此,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中,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中,尤為重視發揮優秀文化的作用。他認為,中國優秀文化是在長期實踐中所形成的思想粹質、精神寶典與道德砥石,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從優向善的道德觀,尤其是以文明、和諧、愛國、敬業、仁義、廉恥、誠信、謙謹、公正、友善、平等、兼愛、變革、鼎新等為核心內容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凡此種種,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無論時代怎么發展,社會如何變遷,作為一個優秀的民族和一個高尚的人,都應當秉具這樣的道德品格,閃耀這樣的精神光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不是天外來客,而是以優秀的文化根脈和精神基因作為源流,以現實的時代變革與社會發展作為導向,以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好的生活愿景作為目標的。所以,它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既是可感的,又是可知的;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既遠在我們視界可及的天際線,又近在我們雙腳踩立的熱土中。而這一切的一切,最終都將以文化的形式加以表現和凸顯。因為文化在任何時候,都是思想、意識、精神、觀念、理想、追求、情愫、操守的總體現和總代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個“可以”所表達的那樣: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惟在于它不僅賦有正確的導向和先進的意識,而且更有對時代的積極趨赴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而優秀文化所蘊含和所傳播的,恰恰正是這種思想能量與精神內質。所以,傳播、接受、消化、吸收優秀文化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樹立和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價值觀的形制是軟性的、潛化的,但它的內質和作用卻是硬性的、顯豁的,由此決定了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道路與目標追求,并形成與之相對應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情致。雷鋒、焦裕祿之所以是雷鋒、焦裕祿,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有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并由此而主導了他們光輝的人生與崇高的追求。據媒體報道,某大學的一位新生,在入學僅三個月后便無厘頭地自殺身亡了。究其原因,竟是因其把人分解為一個個分子、粒子,由此而得出生命毫無意義的結論。這是典型的精神迷失癥。如果他具有相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教養,就絕不會如此看待人生和如此評判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僅僅把人看作一個“粒子團塊”,對所有的事物都褫去其人文蘊含,單純還原到分子、粒子的狀態,由此而得出的結論自然是偏執和消極的。這一事例無疑會引發人們的深刻反思,并促使有關各方采取措施,強化人文教育,使學生在文化經典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與感悟中完善人格,積極進取。
文以載道,文以養心,文以勵志,文以化人。優秀的文化產品和積極的文化傳播,能夠極為有力、有效地促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進而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發揮引擎和內驅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建設寄予厚望,不但極其重視,而且親力親為。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所以,我們必須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作者:山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