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姆嘿姆
女兒失蹤了,生死未卜,看似離家出走,又像被人綁架——心焦如焚的爹找遍世界也想尋到女兒的下落,從前只有一條路:像連姆·尼森那樣,懷揣一身腱子肉,出手快準狠,豁出一條命去——但是現在不需要了:一臺蘋果電腦,幾個社交平臺,親爹連門都不怎么需要出,就能從茫茫人海中打撈消失的女兒。
這確實是互聯網時代才能誕生的電影,《網絡迷蹤》一開頭,就是Windows XP的經典桌面:藍天白云下,綠油油的葡萄園。影片只花了寥寥數分鐘時間,就讓觀眾看到了一個“網絡兒”的誕生——小女孩Margot出生在2001年的Win XP時代,16年后,她長成了高中生,網絡時代也從XP進化到了Youtube、Twitter、Facebook、Tumblr、Instagram、Youcast……
因為父母都是韓裔美國人、母親又患淋巴癌去世,女孩Margot在學校里就像一個“獨行俠”:獨自吃飯,獨自玩耍,幾乎沒有朋友,偶爾因為學習成績好才會被同學邀請去一同復習功課,和父親的關系看似親密,卻偷偷在鋼琴課曠課長達半年,都沒有被父親發現。
等到女兒失蹤,父親打開電腦想搜尋女兒的蛛絲馬跡,才發現無跡可尋,朋友全部眾口一詞“我們倆是普通朋友”,社交平臺則只有寥寥幾張自拍或者風景照,一點點內心波瀾都看不到,仿佛一個假人。
然而,當他用女兒的郵箱找回密碼,在Twitter、Facebook、Tumblr輸入密碼之后,看到的,卻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有女兒的日常,有她的定位足跡,有她在虛擬世界結交的朋友“炸魚薯條”,還有她的直播視頻,在視頻里,父親支支吾吾地想邀請她一同觀看《美國好聲音》的決賽,她微笑著答應,一轉頭,眼中卻流露出深深的落寞。
隨著一個又一個社交平臺的“破譯”,在真實世界宛如“隱身人”的女兒,又在虛擬世界里活了過來,她的每一條推送、每一次直播,都像煙花一樣,炸開在父親的心里,父愛如山,而今山崩地裂。

影片原名Searching,直譯過來就是“搜索”。和連姆·尼森跑遍世界不同,Margot的父親從虛擬世界入手,開始搜索女兒的下落——女兒的手機找不到沒關系,Itunes同步一下,電腦上全有;負責調查案情的女警,Google搜索一下,以往簡歷盡在掌握;Youcast上結交的網友“炸魚薯條”,定位一查,便鎖定到某地餐館服務員;就連女兒的葬禮都有網站直播——從初生到可能的死亡,Margot的一生就這樣,纖毫畢現。
互聯網時代造就了這個故事,也造就了影片的獨特形式:從始至終,你會以為自己是在電腦屏幕上看完了整個故事——導演的設計非常巧妙,所有的鏡頭幾乎都從“鏡中鏡”而來,有時是社交網絡,有時是新聞網站,有時是網絡攝像頭。我們的真實生活,似乎也就在不知不覺之間,變得要先經過虛擬世界的一番折射,才能再現出來。
電影里的三位主角都是亞裔,這也不免讓人更能感受到“漢化”的可能:把Youtube換成土豆、Twitter換成微信、Facebook換成微博、Tumblr換成豆瓣、Youcast換成抖音,這樣的故事就可以直接在中國上演——95后的孩子們一出生就是“互聯網兒童”,生活的每一步都有網絡如影隨形,小如滄海一粟的個體,也有互聯網記錄下了每一個微不足道的印記。
不要說是尋女,即使現代刑偵技術,也要大大倚賴于數據信息,離不開全國遍布的網絡攝像頭……網絡造就了新時代的“安樂椅”偵探,然而隨著數據的泛濫,我們的生活卻已經迷失在了云端,活成了一個個孤獨的影子,需要云端時不時地垂注一線光亮,也許是“點贊”,也許是“關注”,也許是“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