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力千,陳曉群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江西 南昌 330002)
現階段,我國主要運用計算機技術和遙感技術進行地質特征的勘查工作,但由于技術人員操作失誤現象導致礦產的利用率不高,嚴重限制了我國地質勘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1]。江西省作為我國礦產資源儲量大省,對其銅多金屬礦地質勘查特征及礦物賦存規律的分析是極其必要的。
本文通過兩個方面論述了江西省地質勘查的特征,包括礦區特征和礦體特征,都以嚴格的地質勘查技術為指導進行分析,針對地質特征,分析江西省礦物賦存的規律,合理的選用勘查技術進行地質勘查,以提高江西省銅多金屬礦的利用效率。
江西省銅多金屬礦地質勘查主要分為兩個勘查方向,一個是對礦區特征的勘查,另一個是對礦體特征的勘查。
江西省銅礦區域內露出地層表面的礦體極多,共分為四個銅礦體系[2],分別為:泥盆系、寒武系、白堊系、第四系。礦區地質如圖1所示。
其中,區域1內具有白堊系紅砂巖,銅礦主要呈紫紅色,位于礦區東北部。區域2內具有寒武系變質砂礦巖,上統銅礦位于礦區西北部,多呈淺灰綠色;下統銅礦多為淺灰黑色,礦質細膩,為銅礦礦床發育的重要礦層。
區域3內具有第四系變質板巖,其銅礦質地較粘,呈土黃色、為紅色的碎屑,位于河谷低洼處。區域4內具有泥盆系斑狀巖,多呈淺灰色發育,礦中鈣含量較多,位于礦區南部。
江西省銅礦主要為斷裂式構造,呈東北、西北方向發展。東北方向的斷裂構造發育規模大、數量多,呈平行狀持續斷裂,為銅礦礦床的發育提供充足的儲礦空間。

圖1 礦區地質簡圖
礦區內的巖漿巖位于南嶺的東西兩側,在山間坡底隆起。大復式的花崗巖體產于峽山一帶,面積較大,活動走勢為東起西落。
江西省銅礦礦區的圍巖蝕變有硅化和銅化兩種,蝕變活動強烈,具有回旋效果,因此控制著礦床的產生形態,與銅礦分布有著明顯的聯系。
砂卡巖主要集中在礦區中部的變質砂巖中,化型為銅多金屬礦體的盲狀,在鉆孔內可以產生銅多質地的礦床。
該區域的礦體主要呈青灰色和深灰色,人們用肉眼將可以看見黃色的銅礦和鐵礦,還有極少一部分的銀礦和鉛礦,也是黑鎢礦的富集區域。
砂卡巖化蝕能力較強,當長時間處于熒光燈照射狀態下時,可見大量的白鎢礦。鉆孔內銀含量的礦體較多,最高可達297/m2的銀含量。蝕變花崗巖僅存在與鉆孔接觸帶內,銅多礦體呈深灰色,在斷裂式礦床縫內充填有黃鐵礦和黃銅礦。
區域內的蝕變花崗巖銅多金屬礦主要有石英巖、砂卡巖化和蝕變花崗巖。其礦體規模大,形態多為斷裂式構造。蝕變花崗巖的分布主要為北東向和北西向,其中北東向的斷裂礦體規模較大,為銅多金屬礦的產生提供了充足的存儲空間和分布形態。
接觸面的迭代作用決定了礦床的賦存位置。當銅多金屬礦進入礦縫時,巖石周圍的礦層發生形變產生熱暈圈,在形變過程中,除了空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發生變化外,其他外部環境均保持不變,而銅多金屬礦的沸點較高,比重也大,因此銅多金屬礦在地層表面的含量就會相對較大,這時礦縫內就會大量產生銅礦礦體,大量的礦體結構凝結成一個不完整的礦床。
隨著溫度的降低,礦體的接觸面會逐漸上升,過濾掉的礦體就會逐步析出,并引起水裂作用,這一過程,可將液體中的礦體過濾掉,使礦體與水自然分離,形成完整、天然的銅多金屬礦。
礦床的構造也決定了賦存地段。隨著地殼的不斷運動,礦區內產生大量斷層、褶皺結構帶,結構帶的出現增加礦區的面積和體積,超重狀態下的礦區將會自然降落,在接近地表的礦層形成新的礦床結構帶。
在產生結構帶的同時,大量破碎帶隨之斷裂,斷裂后的破碎帶會逐漸接近地表地層,為了滿足巖漿的沖浸作用,含礦溶液的結構帶只能填充斷裂模塊,填充過程中,將破碎帶與結構帶結合,從而形成新的礦物賦存地段。
另外,在巖漿巖接近地表時,溫度急速下降,導致周圍的溫度快速上升,而除了溫度的變化,結構帶周圍其他環境參數保持不變。
大面積的溫度變化造成在兩部分的溫度較大的地方差凝結成新的礦體,礦體結構相對穩定,并趨于融合,最終大量的礦體累積形成新的礦床。
本文對江西省銅多金屬礦地質勘查特征及礦物賦存規律進行分析,從礦區特征和礦體特征兩方面入手,針對地質特征,探尋江西省礦物賦存的規律。進而選擇合理的勘查技術進行地質勘查,以提高江西省銅多金屬礦的利用效率。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我國金屬礦地質勘查方法和礦物成礦的規律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