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日強
在美方不久前宣布要單方面退出《中導條約》后,又傳出應將《中導條約》變為多邊條約的聲音,希望把中國和北約成員國納入進來。針對這種觀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5日回應稱,中方反對美單方面退約,反對《中導條約》多邊化。
把中國拉入《中導條約》的想法由來已久,這種聲音最開始主要是來自蘇聯/俄羅斯。美蘇談判期間,戈爾巴喬夫在最后關頭突然讓步,不僅同意銷毀部署在歐洲領土的中程導彈,也包括部署在亞洲假想敵為中國和日本的導彈。當時蘇聯軍方極為不滿,認為這是蘇聯對美國的單方面讓步。
近年來隨著中美競爭加劇,美國開始拿中國的中程導彈說事兒,要擺脫條約限制的聲音也越來越多。那么,中國為何不應加入《中導條約》呢?
首先,中程導彈本身并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不會導致不穩定。《中導條約》簽訂時,彈道導彈是用來運載核彈頭的,原因是當時導彈的精度較差,只有核彈頭才有意義。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大量裝備的是常規彈道導彈。從戰爭法的角度來看,中程導彈本身只是一款普通的武器而已,跟坦克、戰斗機、軍艦沒有什么本質不同,銷毀中程導彈的主張并不具有天然的道德優勢。
其次,中國的戰略環境與美俄不同,有保留中程核導彈的戰略需求。美國的鄰國都沒有核武器,又有兩洋區隔,沒有國家能用中導威脅美國本土。俄羅斯雖然沒有了陸基中導,但是還有大量的戰術核武器以及潛射和空射核彈頭可以用來威懾鄰國。中國有四個陸上鄰國擁有核武器,陸基導彈又是中國核威懾的主要組成部分,中國不可能放棄陸基中程核導彈。
第三,常規中導是中國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手段,短期內無可替代。常規彈道導彈初露鋒芒是在1995至1996年臺海危機期間,有力地展示了中國維護祖國統一的決心。之后,導彈技術逐漸完善,射程增加,精度提高。根據美國數據,中國絕大多數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都屬于《中導條約》限制范圍,在安全環境沒有發生重大改善的情況下,中國加入《中導條約》無異于自廢武功。
根據目前的態勢演變,我們還要做好準備,美國退約之后勢必在西太平洋部署針對中國的陸基中導。那么,這對中國到底有多大影響呢?
為了部署陸基中導,美國需要在中國周邊找到合適的部署地,這并不容易。可選擇的地點包括關島以及美國的盟國韓國、日本、菲律賓乃至澳大利亞。部署常規中導相對容易,部署核中導必然會遭遇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與空基和海基平臺相比,陸基中導的生存性更差。固定的陸基發射平臺很容易在第一輪打擊中被摧毀;機動發射車的生存能力要強一些,但也意味著更大的部署區域,政治上更難實現。▲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環球時報201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