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衣食住行話變遷

2018-11-07 10:07:10薛紅信
雪蓮 2018年10期

薛紅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砥礪奮進,在新一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的帶領下,取得了一些過去沒有取得的成就,辦成了一些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情,一系列的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網,中國港。無數個中國符號匯聚成一股中國風,將中國織成了一個蜘蛛網,讓國人更加緊密,更加團結。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城鄉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人們的日常衣食住行也一天天好轉,一步步邁進了小康的美好時代。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鐵路職工,說不出大的道理,就以自己、家人、朋友等衣食住行的巨大變化,看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

衣服

1978年前,國家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糧、油、肉、糖、棉、布等日常食品、用品,皆是憑票供應。那時我正在上學,那時的中小學都沒有校服。無論你上小學、中學、大學穿的衣服、鞋,都是媽媽手工做的。

我們是五口之家,弟兄三人,沒有姐妹,家人的穿戴都是娘一針一線縫制的。娘的工作量極大,從我記事,娘手里的針線活就沒斷過。縫補不完的衣服,納不完的鞋底,娘的歲月就在這游走的針線中無聲地走過。那時極少有賣成品衣服的,我記得父親有一套毛呢子中山裝,那是我們家里唯一的一套成品衣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喝茶穿的,可憐那時候哪有時間喝茶啊,父親除了參加縣上的職工代表大會穿過外,平時都舍不得穿的,他徒弟結婚,父親都是穿工裝參加的。我至今清楚地記得那工裝的樣子,那是一種叫做勞動布的棉布縫制的工裝,廠里發的勞保衣服。那上衣兜上紅油漆印制的六個字“抓革命,促生產”。這樣的工裝被父親穿得實在沒辦法縫補了,娘就將其拆洗了,打成袼褙,再納鞋底,為我們做鞋穿了。至此一件衣服被用得物盡所能,完全沒有浪費。

那時候穿衣服不講究樣子時尚,只要裹體保暖就行。我穿過,小了,老二穿,老二穿不了,老三穿,都穿不了,就做鞋。說到做鞋,那都是娘的事情。先要憑布票到國營百貨公司去買做鞋面用的條絨布,鞋里用的襯布,掩鞋口用的白布,搓麻繩用的草麻等物品。那時我秒懂了那一寸一寸的布票是多么可貴。那都是要到國營百貨公司或農村供銷社才能買來的,那時私人是不容許開商店的。回到家來,娘先把紙刻的鞋樣縫在條絨布上,盡可能多地鉸出鞋面來,不敢有一絲的浪費,再照樣子縫上襯布,封掩好鞋口,鞋面就做好了。然后開始泡麻、破麻、搓麻繩、合麻繩的環節,有了麻繩這才開始納鞋底,鞋底納好了,就可以绱鞋了。經過道道工序,一雙鞋就做好了,為了我們穿新鞋腳不疼,娘又從隔壁嬸子大娘那里借來木制的鞋楦子打到新做的鞋里,將新鞋楦開,我們父子這才有一雙新鞋穿。一雙鞋從做到穿到腳上,娘馬不停蹄地趕制也要一個星期的時間。父親還好,有廠里發的勞保鞋,我們仨兄弟的鞋都是娘一針一線做的,就這還跟不上趟,我們那時正是活奔亂跳嬉戲打鬧的年紀,上學的路又遠,特別費鞋,往往“大舅”都出來了,新鞋還在娘的手上制作。娘那在額頭撇針納鞋底的樣子,成了我們腦海里永不褪色的記憶。

那個年代也有賣的解放膠鞋,可一家老小就靠父親每月34.5元的工資過活,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要從這點可憐的工資里出,那還有錢買鞋哦。為此,娘不得不節衣縮食,精打細算地過日子。計劃經濟時,人們穿的衣服,大多灰藍白三色。四個兜的中山服、軍干服。夏天能穿一件短袖白襯衫,那就很讓人羨慕了。衣褲普遍打著補丁,甚至補丁摞補丁。衣服補丁最多的是肩,褲子補丁最多的是坐的那一方及膝蓋部分。衣料洗得褪色,仍是舍不得丟棄的。一般人常是十年難添置一件新衣服的。所以孩子們有了一件新衣服,總要穿到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不小心刮了口子,嚇得不敢回家,大人見了不挨揍也少不了數落。大人們穿舊了的衣服,剪去磨損壞的部分,東拼西湊又改成小孩的服裝,還有一種小孩的衣服,是用裁縫剪下的小布頭做的,一個布片大約5公分大小,將這些小布頭,三角的,方形的,不規則的拼湊在一起,就成了布料,然后,制成衣服,花花綠綠的,像萬國旗穿在身上。這種彩旗衣服價格便宜,又不要布票,很受歡迎。有時,供銷社也會處理一些布料,消息傳出,搶購者往往蜂擁而至。我記得有一次娘也好不容易搶回了一卷大花布,花團錦簇的那種大牡丹綠葉的花色。當時我們父子都笑了,這樣的布料我們爺們家能穿嗎?誰叫你們穿外面了?娘笑道,我把它都做成褲衩不行么?為了這卷布我排了一上午的隊,容易么?隔壁你廖嬸子好容易到她了,布沒了,要我讓她幾尺,我不,我要給咱家每人做六條褲衩,讓她幾尺,咱就不夠了。搶到的人歡天喜地,沒搶到的人垂頭喪氣,這樣的事,今天的人們是很難體會的。

冬天,穿著娘縫制的棉襖,一件棉襖穿好多年還在穿,就那樣直接貼身地穿在身上,沒有襯衣。棉花往往穿成了板狀,棉疙瘩硬硬的,穿在身上冷冰冰的,可依然用它御寒。出門裹著袖筒,冷了縮著脖子,勾著背,打發著年復一年的嚴冬。在我上班的第二年,1985年冬天,我自己在德令哈人民商場買了二斤鐵銹紅色的毛線,央求單位的胡姐手工針織了一件毛衣,非常漂亮。這就成了一件像樣的行頭,小朱小李小吳但凡去格爾木、德令哈趕物資交流會啥的,就非要借我的這件毛衣,本當用于御寒的衣服,而他們卻將衣服搭在背肩上,招搖過市。大約是太珍貴了,搭在面上顯示一下而已,就如孔雀喜歡張開尾翎炫耀是同一道理。僅僅是一件毛線衣,都會有此風景,那時的衣著水平由此可見一斑。

那個時代,人們的穿著,從色彩、款式、成色看,普遍十分單調,并多顯出幾分清貧。走在清冷的大街上,色彩、款式、補丁幾乎相差無幾,偶爾見到老年人若穿著稍微講究一點,前衛一點,人們總是在背后指責為“老妖精”。農村有個別在城里有親戚的人家,有時去一趟,回來帶幾件舊衣服,盡管舊,穿在身上仍不失城市的那一點洋氣。

用布票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乘改革的春風,時代一天天改變,人們的衣著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演變著,八十年代末期,西服風靡城鄉,穿西服打領帶,著皮鞋,以往認為了不起的西裝革履,已是太平常的裝束,人們一夜之間好像洋了起來。

90年代,女人們時興穿健美褲時,起初人們還覺得新奇,甚至還有人認為是妖艷,但很快就習慣了,并迅速普及。牛仔褲、襪褲、裙褲、長褲、短褲遍地開花,使人眼花繚亂。女裝的品種更是眾多,城市趕時髦,農村也趕時髦。穿衣不再僅僅是御寒,人們追求衣著的合身和美。城市、農村已經沒有什么區別。春夏秋冬,各種時裝奇裝,衣褲鞋襪都在追趕潮流。大爺大媽們穿著也新穎鮮艷,拼著去“妖精”,不“妖精”就被斥為“土氣”。到處衣服店鋪林立,布料品種不計其數,地攤、商鋪、網店的各種服裝,花色品種琳瑯滿目,由你盡興挑選。如今要找一個穿補丁衣服的人,反倒成了難事。時裝制成舊貌,爛孔穿著卻成了新穎。這邊賣鞋的小伙高聲吆喝:“快來挑,快來選,東西不貴送把傘。”那邊賣服裝的姑娘氣急敗壞:“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鋪面這里的廣告是:“搬遷大處理。”那里又是:“跳樓大甩賣。”貨物豐富,應有盡有。

回想起當年老娘排長隊去買減價處理布,老爸偷偷倒賣別人家的布票為我們買的確良做襯衫的情景,是何等的寒酸和凄涼,兩相對比,恍如隔世。

食物

人只要活著就要吃飯,不但要吃,還要吃飽,但在過去,要想吃飽是很難的。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準,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糧票還在使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如今這些時代象征已經成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當然,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瑯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于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饑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度過困難關,瓜果半年糧半年的日子,進入八十年代初期,生活雖然好了許多,但糧食依然不夠,家家省著吃。在農村,口糧多是玉米,夾帶少量的小麥和谷子。在城市,家家戶戶都要靠供應糧過日子,也是白面少雜糧多,生活艱難。到國營糧店去買糧油,也是有講究的。首先要有錢,自家拿自家的糧簿定量來買,面粉是白布袋裝著,50市斤一袋。可以拆開散買。如果你剛好要買100斤,你必須交給售貨員踐行“兩個絕對”,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專欄兩個相同的面袋子,面袋子不許有油污破損,否則人家不要,你自己就要倒裝。小麥面粉是有說道的,分“60”、“70”、“80”、“85”粉的等級,就拿“60”面粉為例,就是100市斤的麥子,出60市斤的面粉,出40市斤的麥麩,面粉中麥麩少,面粉就白,吃著勁道,價格就高,8元一整袋。反之,“85”粉就面少麥麩多,面粉就顯得黑了許多,吃著松散不勁道,吞咽就困難,價格就便宜,5元一整袋。玉米面,青稞面是不分等級的。在農村磨面普遍是不去麥麩的,磨出的面做的饃是深棕色的,叫麥子饃饃。這么說吧,哥就是吃“85”面粉長大的。

糧簿上的面粉定量是根據成人小孩而定的,成人每人每月28市斤,小孩每人每月14市斤。清油的供應卻是平等的,無論大小每人每月0.5市斤。我們五口之家每月就是2.5斤的量。可以想象這樣的數量,分配到一日三餐的飯食里能有多少。廚房里有個油瓶,一根筷子上綁著一綹布條,娘每次做飯炒菜,都是拿起那根筷子往鍋里象征性滴答幾滴油,一把土豆絲炒進鍋里,也給娘象征性可憐的“吱”的一聲,便沒了聲息,好多次,娘撇過臉,我看見娘一臉的淚水。

我記得有一次,娘瞞著父親拿了幾斤全國通用糧票,傍晚偷偷出門到附近村里,通過熟人換回一瓶清油,大約就一斤吧,用頭巾包裹著,偷偷摸摸往家趕,天黑路滑,神色緊張,快到家了,一個趔趄,人沒摔倒,油瓶掉地上摔了,娘就地用頭巾蘸滿一地的清油,不顧流血的手指,雙手小心捧著,叫我趕緊拿碗來,硬是從那紅色的頭巾上擠下半碗油,為我們炸油饃吃,娘看著我們吃,娘笑了,我和弟弟們卻哭了。

那時候政治形勢嚴峻,要是讓人知道了,我們家就是投機倒把罪,一輩子也別想抬頭做人了。

那時候我們兄弟仨人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年紀。老是感覺沒吃飽,啥時候肚子都餓著,可見了玉米面就不想吃,個個還喊餓。娘就變著法的做,把玉米面頭一天和水后,發一夜,第二天蒸出來的饃有一點酸甜味,稱為發饃饃。加上菠菜豆腐做餡叫“包心”饃饃。把白面,玉米面同時分開發酵,白面做心,玉米面做皮經過烤制的饃饃,叫“磚包城”饃饃。把白面,玉米面和成等量的面嘰子,在上下摞一起搟成面條,美其名日“金裹銀”面條。

為了讓我們吃飽,娘想盡了辦法。

1985年,我剛剛參加鐵路工作的第二年,父親來單位看我,一定要看我們的糧食供應簿,看到我的糧食供應定量是每月49斤時,高興地說:“不錯啊,我才28斤,這49斤糧足夠你吃了。”那時,沒有小袋裝的面粉,都是白布袋裝的50市斤一袋的。我是養路工的定量,是鐵路各個工種里最高的。然后,父親歡天喜地回家了。我那時剛剛上班,吃集體食堂,單位把我們的糧食關系一并做在單位集體糧簿上了,就為在“供應車”上購糧方便。“供應車”是西寧鐵路分局為了方便職工生活購物,專門開行的一趟生活供應火車,從西寧開到格爾木,我們簡稱“供應車”,每月上旬來一趟,下旬來一趟,大概有日用百貨、煙酒食品、土產物資、糧油調料等五、六節車廂。如果段調度通知,今天下午供應車要來,單位放半天假,專門趕供應車。食堂管理員就要準備好錢、糧簿、糧票、油票、油壺、面袋子等,供應火車來了,大家紛紛按自己計劃所需上車購買,最后一起把食堂的米、面、油卸下火車。那幾年,這趟生活“供應車”,就是我們沿線職工的生命車。那個年代,“供應車”不但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所需,也大大方便了鐵路沿線居住的廣大農牧民。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兩位蒙古族小伙子的對話,“考肯,哈要烏吉?”(小伙,你到哪里去?)“奧呀,供應車呀烏吉!”(奧,我要到供應車上去)。可見,這車不但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時也深得少數民族兄弟的喜歡。大概到了1993年左右,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這趟車停運了。可它經過歲月的沉淀,已經凝固成我們這代人永久的記憶。

時間到了2014年,我們單位分配來了十幾名新職工。大家都吃食堂。為了大家吃好吃飽,不浪費,食堂規定吃桌飯。所謂“桌飯”,就是每桌放置四、五盤菜,湊夠十一二個人,菜只要上桌了,米飯吃多少自己到鍋里盛。剛來的新工可能是在學校吃慣了,還不適應這種吃法,吃飯時個個搶在前頭。不管自己吃多少,米飯都是盛得高高的一碗,吃不完,就白白倒進垃圾桶,這樣一來,后面的人就不夠吃或者沒有吃的了。剛開始,大家都不好說,后來意見就多了。車間書記就招呼大家開會。書記很年輕,脾氣旺,又拍桌子又瞪眼。可孩子們并不領情,或歪頭抽煙或低頭不語,不屑一顧。我實在忍不住了說,通過這段時間的相處,我也了解到,咱們這些新來的職工,大部分人都來自農村,書記剛剛講了很多,我做為老職工也想說兩句,糧食來之不易,不可暴殄天物,當我們一碗碗往垃圾桶里倒白米飯的時候,你的母親可能頭頂烈日,在麥田里撿拾那遺落的麥穗,大家都想想吧。新工們漸漸低下頭。從那一后,往垃圾桶里倒飯的人明顯地少了。

我始終相信,無論到那個年代,我們的父母都會教育我們,不能浪費糧食,不能小看糧食,更不能糟蹋糧食。我們也更有責任和義務教育下一代,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

前年回家看望退休回原籍的父母。老兩口身體還好,在家耕種一畝二分薄田。吃飯時,老娘端來一盤白面饃饃說,你嘗嘗今年新麥面饃饃,這是我們自己種,自己收,自己磨的面做的。我吃了一個,感覺除了比我平常吃的饃饃面稍微黑點,勁道,更不同的是,麥香味要濃得多,其它沒啥不同。老父親說,今年收了近一千斤麥子,我就磨了一袋子,大概六、七十斤面,知道你要回來,你娘特地讓磨的,讓你嘗嘗新麥。你可能不知道,在咱老家這,至今還有屯糧的習慣,人們都是把今年打的新糧食儲存囤積起來,平常吃的都是上年的陳糧。為什么不吃新糧,要吃陳糧呢?我不解地問。可能都是饑荒給鬧的吧,老父親吧嗒一口煙,我也說不清,從啥時開始,就留下這樣的傳統了,不吃新糧,吃陳糧,就是防饑荒的。每年豐收后,留夠一年的口糧,剩下的都賣了,老祖宗就這么傳下來的,豐收不忘饑荒年饉,都習慣了。我無言以對。

我想,我們的祖先一定是遭受了太多戰爭的威脅,饑餓的恐懼,這種痛徹肌膚的感受,迫使先人們留下這樣的傳統習慣,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吧。

吃飽是人的第一需要,也就成了人們的第一關心。中國人飽嘗饑餓之苦,歷經數千年之久,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徹底走完那么漫長的苦難里程,步入人人吃飽吃好的小康歲月。鄧公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基本上解決了中國人民吃飽穿暖的問題,功彪史冊,居功至偉。作為一介草民,我看過電影《一九四二》,懂得糧食的珍貴,想想能夠活在當下,就要知足常樂,感恩珍惜這個偉大的時代。

吃飽,就是幸福。

活著,就是幸福。

住房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人的住房條件實現了數次的飛躍。從居者“憂”其屋發展為今天的居者“優”其屋,大多數人住上百平米的寬敞樓房,一部分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而先富裕起來的家庭則擁有了數百萬、上千萬的別墅,居住方式也從原來的“住公房交租金”變成了如今有著明晰房屋產權的私人財產,這在以前是根本無法想象的。

1981年,父親單位分配我們家一套公租房,磚土混合結構的平房,兩室一廳一廚,沒有衛生間,大概就40個平米的樣子,這在當時已經非常不錯了。冬天沒有暖氣,每家都要自己生爐子取暖、做飯。家里地面是磚頭鋪的,父母不許我們在地面上劈燒材,砸煤塊,說地磚會被砸壞的。到了夏天,家里就不能再生爐子做飯了。父母決定在外面緊貼平房自己再蓋一間耳房,作為夏天的小廚房。沒有磚,沒有水泥,沒有木料,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要自己蓋一間三、四平米的小房何其艱難。父親要上班,我們要上學,家里唯一有時問的就是娘了。我們一走,娘就開始脫土坯,和泥,倒泥,制坯,脫坯,涼曬,娘起早貪黑不知疲倦地勞作大約一月有余,制作了一萬五千余塊土坯。父親從廠里要了一些機器的包裝板,東拼西湊,一家人總算自己蓋了一間在今天看來低矮、簡陋的耳房。多年后,我一想起那間小耳房,就仿佛看到父親一臉疲憊,娘佝僂的腰身,弟弟們一身的泥水。舉一家五口之力,歷時兩個多月,也就蓋了一間四平米左右,一窗,一門的小耳房。沒有裝修材料,就用黃泥土加切碎的麥草、麻絲混合做筋,用水調勻作為墻壁的粉糊。娘又用舊報紙把墻面、頂棚統統糊了一遍,壘砌灶臺,放一老舊的小桌,我們弟兄們就是吃這一鍋飯讀完了小學,上完了高中,一個個離父母遠去。

不久,到了1985年,我到鐵路上班,被分配到了工務段,新工培訓完成就下了工區,在青藏鐵路沿線那個小小的車站,工作了許多年。剛上班的那幾年,住的是鐵道兵蓋的土木結構的房子,前后兩排,一排七、八間房子,一間房也就十四、五個平米,一間住二到三人,沒有洗澡間,沒有衛生間,上廁所要到院子外的旱廁去。沒有電,沒有水,照明是煤油燈,吃水靠水槽火車送來。沒辦法洗澡,實在臟得不行了,就自己到伙房燒一桶熱水,在院子里脫個精光,用水舀子撩澆著水,糊弄著洗洗,反正工區也沒女人。還不能洗的時間太長了,雖然是夏季,在高原野外洗澡,熱水撩潑到身上,小風一吹,冷得一身雞皮疙瘩。再者指頭肚大的牛虻嗅得水氣,嗡嗡飛來爬在身上叮咬,也很嚇人。后來通電了,上級領導關心職工生活,為我們裝了整體浴室,太陽能熱水器,但水是水槽車拉來儲存在水窖里,沒有壓力,沒法供水,所以,從裝上的那天起,一次也沒用過。

記憶最深刻的是,在青藏線所有的大小車站,那小小的院落里,都有一座菜窖,那是冬天儲存蔬菜用的。菜窖蓋的頂棚和地面一個水平,上面覆蓋了大約半米的土石保溫,有二十平米吧,只有一個進出門,不解釋,外人是不知道用途的。到了冬天,單位就采購上千斤易于儲藏的蔬菜,無非就是土豆八百斤,白菜一千斤,大蔥二百斤就完了,好一點就再來一百斤粉條,這就是工區一冬天要吃的蔬菜了。數九過了,怕菜窖的蔬菜凍了,不得已,在菜窖里生火爐,由大家輪流照看,不小心爐子熄滅兩天,蔬菜全凍壞了,沒辦法,還得吃,不吃也得吃。工區王福海的老娘從北京大興來看他,吃了兩頓飯,流著淚拉著王福海的手說,走,跟媽回老家,就是在北京大街上賣老玉米,也比在這受苦強,這天天吃的啥呀。可到現在,王福海還在我們工區。

這樣的情況大概持續了十年。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開放,菜窖漸漸失去了作用,廢棄不用了。

到了2012年,隨著鐵路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工區都合并成大工區,我們也相繼搬到了新的綜合宿舍樓,三人一間房,窗明幾凈,屋外寒風凜冽,屋內溫暖如春。綜合樓集職工宿舍、公用洗澡間、食堂、辦公室、會議室、活動室于一體,大大方便了我們工作,生活。雖然因為窖水水壓不足,沒設計廁所,還是在外面上旱廁,但我們的生活有了質的飛躍。從此告別了那老舊的小土屋,從此告別了冬天寒冷徹夜難眠,從此告別了夏季蚊蟲叮咬,從此告別了骯臟不堪不能洗澡,我們的工作生活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2016年,我因工作需要調到敦煌至格爾木線大柴旦線路工區,住的也是綜合樓。綜合樓的條件比以前又好了許多。上下五層,有一百二十個房間,兩人住一間,有陽臺、暖氣、空調、桌椅板凳、電視機、沙發,更重要的是有獨立的廁所,24小時有熱水,每個宿舍都是和賓館一樣的標準間,年輕人自己拉網線上網,有wifi,還配置了被褥枕頭,洗腳盆,拖鞋,真正做到了拎包入住。和我年齡相仿的老同志閑暇聊天,無不感嘆住宿條件的大幅改善,大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這是我上班三十多年來,住得最好的宿舍。

房子之于中國人,許久以來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房子是家,是溫暖,是安寧,是避風港……,我們住房子從福利分房,到實現商品房轉化經歷了很長時間。我們這一代人,現在都在自己退休后養老的地方,購置了商品房。

步入21世紀,人們的住房選擇更多,高檔住宅區,復式樓,別墅,公寓,廉租房等,多種類型的房子雨后春筍般林立。只要努力,誰都會有一個溫暖的家。

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的經濟騰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老百姓的一朝更比一朝好的幸福生活。改革開放讓我們在歷史的變革中感到了溫暖,感到了幸福,讓我們繼續向著美好的生活奮力奔跑吧。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交通

不知何時起,私家車走進了千家萬戶的家門,車來車往,見證著時代的發展。

過去的日子,現在都已經變成了老照片里的回憶,而我們現在的生活,也正在越來越好。

80年代初,條件好一點的人家都買了自行車,騎行省力是它的最大優勢,當時生活條件所限,一個家庭有一輛自行車就不錯了,還都得小心呵護著。

上一代人對自行車的感情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永久”“鳳凰”“飛鴿”是他們至今不能忘卻的牌子。記載了太多的故事,見證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巨大變化。

1982年,我上初中。家距離學校五公里多,走讀生,就向父親要自行車。當時購買自行車都得憑票,每年一個單位最多能分到七、八張購車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單位開會分自行車票,父親有幸分到一張。晚上,隔壁的丁伯伯來找父親,說他兒子要結婚,縫紉機、手表,收錄機都買齊了,就差自行車了,上次他分到了縫紉機票,這次就沒好意思張口,可回家來,兒子發脾氣,老伴嘮叨,不湊夠“三轉一響”就沒法娶媳婦,沒辦法,硬著頭皮來我家,看這張自行車票能否讓給他,以解燃眉之急。父親看我,我當時就表態,為了永青哥能娶媳婦,把票就讓給丁伯伯吧,我跑路上學,沒關系的。結果,那一年,五公里的路,我就是雙腳走過來的。后來,我到鐵路上班,當汽車司機的永青哥沒少來看我。

那時,有一輛自行車的感覺不亞于現在有一輛轎車的感覺,尤其是騎一輛“永久”就像開奔馳一樣有面子,而一輛“鳳凰”就像現在有一輛寶馬一樣。現如今自行車已經慢慢更變它的作用,從主要的交通工具變成人們閑暇鍛煉的工具。小小自行車的變更,恰恰反映了交通工具的更新,反映了時代大踏步的前進了。

我剛上班時在所轄的烏蘭縣察汗諾車站,交通落后,公路等級低,還是砂石路,出行非常不便。每次回家看望父母,只能坐班車先到茶卡,再搭班車到都蘭縣。每天從烏蘭縣發往茶卡的班車就一趟,趕上了就坐,趕不上了,只能碰運氣堵便車了。有一次,我和另外一個同事一起回家,出來晚了,那趟班車剛剛開走。沒辦法,碰運氣,看看能不能搭乘便車到茶卡。還好,不多時,過來一輛“解放牌”汽車,一腳剎車停了下來,司機問我們去哪?我們說去茶卡,司機要我們把隨身背的“馬桶包”放在車大箱里,說駕駛室小,連人帶包坐不下。我倆老實,也沒多想,就在車后仰頭往車上裝包,誰知我們的包剛裝上車,人還沒反應過來,汽車一腳油門就躥跑了。我們倆當時就傻了。那個當時時髦的“馬桶包”不值錢,可包里有同事們托我給家里帶的現金五百多元錢,好幾個人的,那才是重點,我倆人當時頭就大了。我當時的工資每月不過四、五十元,這錢要是丟了,我要還一年啊。當時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好在這時我單位柳師傅的汽車剛好趕來,他看見了這一切,車沒停,直接就攆了上去。后來聽柳師傅說,他攆出去大概二十多公里,才攆上那輛車,教訓了那個司機,拿回了我們的包。這件事讓同事們笑談了好幾年。

后來,這樣的事再也沒有發生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這條線上鋪設了瀝青路面,開始有了私人承包的大巴,車次也由每天一趟改成每天三趟,我們的出行慢慢變得方便、快捷了。

1992年我結婚了。把家安在了青藏線柯柯小鎮,兒子就是在那里出生的。有了小孩,回西寧岳父家的頻率就漸漸多了。出行就全靠火車了。那時候,青藏鐵路線指的是西寧至格爾木單行線,其間就僅僅通行兩趟綠皮客車,一趟快車,一趟慢車。西寧到格爾木鐵路全長815公里,快車跑一趟需要19個小時,慢車需要23.45小時。而柯柯車站所處的正好是青藏線411公里處,去一趟西寧要12個小時。早上七點從柯柯坐慢車508/507次到西寧就是晚上十九點了。車速也就是每小時三、四十公里的樣子。一家三口,在車上要吃兩頓飯,這趟車沒臥鋪車,和旅客混坐在一起,孩子小,自然行李就多,到了西寧,我的胳臂上大大小小居然十一個包,樣子極其狼狽。

我們這代青藏鐵路人,對綠皮車有深刻的記憶。綠皮車在中國鐵路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雖然現在大多數綠皮車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綠皮車以廉價、低速、站站停靠等特點依然深受百姓喜愛,還成了很多欠發達地區脫貧致富的“利器”,是見證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鐵路發展的“活化石”。中國鐵路經歷了六次大提速,大量老式的綠皮車已被舒適、漂亮的空調車所取代。盡管綠皮車已經光榮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抹不去我們的記憶和情懷。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格拉段全線建成通車,青藏高原這個千百年來人跡罕至的天塹變成了通途。怎不叫人歡欣鼓舞,作為一名鐵路人,當時看著電視,心想,我也要坐火車去拉薩,去參觀神秘的布達拉宮。如今青藏鐵路通車12年了,這個愿望早已實現。這條修建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天路”,把全國人民和藏族同胞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西藏也從此揭開了自己圣潔而神秘的面紗,走進了全國各民族的大家庭、大團結、大融合之中。

2011年,青藏鐵路西格段復線電氣化正式開通,運行時速大幅提高,運輸能力大幅提升。不久,青藏鐵路西格段的車站,工區開始逐漸整合,以前的小車站,小工區已經不適合當今的發展需求,撤銷的撤銷,合并的合并。原來從西寧到格爾木有72個火車站,現在也就剩34座了,運行速度也大大提高了,現在從西寧到格爾木只要7、8個小時。青藏線格爾木到拉薩段卻因為擴能改造而增加了許多車站。無論是增加車站還是撤銷車站、工區,都是鐵路發展的需要。在這條線上曾經工作過的父輩們,有的已經去世,有的已至耄耋之年,有的視力模糊,有的記憶衰退,無論怎樣,他們在這條線上工作過,生活過。我想寫下已經消失和現存及增加的火車站的名字,記憶永存!

它們是:

西寧-小橋-西寧西-陰山堂-雙寨-扎麻隆-下脖巷-石崖莊-湟源-申中-巴燕-岳家村-海晏-黃草莊-克土-青海湖-拖勒-甘孜河-哈爾蓋-那仁-剛察-沙塔寺-黃玉-吉爾孟-江河-峻河-天棚-天峻-關角-關角東洞口-關角通風-南山-二郎-洛北-察汗諾-都蘭寺-尕巴-烏蘭-賽什克-柯柯-厚日-柴凱-客騰-陶力-尕海-可特力-德令哈-德農-馬蘭-戈壁-蓮湖-托素湖-泉水梁-浩魯格-平爽-歐龍山-航埡-紅鐵山-飲馬峽-泉吉峽-錫鐵山-臨山-松如溝-鹽橋-達布遜-察爾汗-哈木斯-加爾蘇-魚水河-格爾木東-格爾木-南山口-甘隆-昆侖橋-納赤臺-小南川-玉珠峰-望昆-昆侖山-不凍泉-清水橋-楚瑪爾河-可可西里-五道梁-曲吾-秀水河-風火山-江克棟-日阿尺曲-烏麗-沱沱河-開心嶺-通天河-塘崗-雁石坪-布瑪德-布強格-唐古拉北-唐古拉-唐古拉南-扎加藏布-雪查瑪-托居-安多-安多南-措那湖-聯通河-底吾瑪-嘎恰-崗秀-那曲-羅瑪-妥如-桑雄-古露-桑列-烏瑪塘-龍仁-當雄-寧中-達瓊果-羊八林-羊八井-昂嘎-馬鄉-古榮-拉薩西-柳梧線路所-拉薩。

向曾經工作生活在青藏線的老一輩鐵路工作者致敬!

向現在依然奮戰在青藏線的鐵路工作者致敬!

向將來繼續奉獻在青藏線的青年鐵路工作者致敬!

隨著高速鐵路的不斷提速和科技創新,中國高鐵已經成為一張走向世界的中國名片。鐵路部門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為契機,加快推行“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建設步伐,鐵路人更是發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銳意創新,共同推進新時代鐵路發展進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再創新輝煌!

德令哈工務段大柴旦線路車間

2018年7月13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 国产视频a|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 在线| 久久超级碰| 日本精品视频| 激情午夜婷婷|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国产亚洲精品91|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色哟哟国产精品|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www.91中文字幕| a毛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亚洲免费黄色网|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欧美精品高清|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黄色在线不卡|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欧美日韩理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99在线国产| 国产白浆在线|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亚洲第一成网站| 操国产美女|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 青青操国产| 国产18页|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久一在线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日本日韩欧美| 亚洲一级毛片|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欧美a在线看|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天堂成人在线|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