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波
自古以來,錢塘江的洪水、潮水對江堤的沖擊都特別大,江堤時有垮塌的情況出現(xiàn)。吳越王錢镠在位時,采納了一位水工的建議,除了加固江堤外,還在江堤外埋置了十九行大木柱,稱作“滉柱”。自從有了這些“滉柱”,無論是洪水泛濫還是海潮來襲,江堤都安然無恙,再也沒有出過事。
到了宋仁宗時期,有人看中了“滉柱”是上等的木材,于是就向杭州的地方官提出了建議,說:“這些‘滉柱根本起不到攔水的作用,洪水到來時,照樣會淹過‘滉柱沖向石堤,起擋水作用的是石堤,這么多的‘滉柱立在那里,太可惜了。”
杭州太守一聽,覺得這是個好主意,便下令將“滉柱”全部挖出來使用。可是,當(dāng)?shù)诙暄雌诘絹頃r,洪水卻猛烈地沖向石堤,很快就將石堤沖毀,致使大部分城區(qū)被水淹沒。吃了虧的人們這才醒悟過來:江堤前的這些“滉柱”是不可或缺的,埋置“滉柱”是為了減弱洪水對江堤的沖擊,洪水被“滉柱”攔阻之后,沖擊力就會大為減小,從而使石堤不會受到洪水的直接沖擊,也就不至于發(fā)生決堤了。
有些東西,就像“滉柱”一樣,乍一看,似乎不起什么大作用,可有可無,實際上,所起的作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