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倩茹
古巴被稱為雪茄的王國。為了保證雪茄的質量,即使在機械化、現代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古巴仍在堅持手工制作雪茄。令人訝異的是,在雪茄工人工作時,總有一個聲音陪伴著他們,而這個聲音來自雪茄工廠的朗讀者。
作為雪茄工廠里的一個特殊存在,朗讀者出現在19世紀中期。因為手卷制作雪茄是項技術高超的工作,需要制作者全神貫注地投入。因此,為了完成訂額,雪茄工人沒有絲毫時間與旁邊的工友閑聊,他們只能在封閉的工廠里,肩并肩地坐在長凳上,憑借一塊木板、一把刀片、一罐菜膠、一些模具和靈巧的手指,日復一日地進行著重復勞作,清苦、單調、枯燥不堪。
詩人薩圖尼諾·馬丁諾斯一直關注著這一狀況。薩圖尼諾是雪茄工人出身,他深深地了解雪茄工人的苦楚。為了給雪茄工人帶去心靈的慰藉,他一直在尋找一種可行的辦法。1865年的一天,薩圖尼諾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哈瓦那一家監獄為了教化犯人,組織了朗讀活動,犯人們都積極參加,起到了可喜的效果。新聞最后說:“朗讀者那甜美的聲音,讓他們聽到了一個未知的世界。朗讀結束了,犯人們還久久不愿離去。”
這一新聞讓薩圖尼諾深受啟發,1865年6月21日,薩圖尼諾在費加羅雪茄工廠組織了首次朗讀,一位聲音宏亮且受過良好教育的雪茄工人作為代表朗讀了報紙上的文章,超過300個工人聆聽了這次朗讀。由于當時的雪茄工人很多都是文盲,報上的新聞和趣事讓他們精神一振,不僅產生了共鳴還深受感動,猶如被打開了一扇心靈之窗,工作熱情隨之高漲。后來,許多雪茄工廠紛紛開始效仿,朗讀者不僅成了工廠里不可缺少的角色,更為古巴雪茄增添了一分傳奇色彩。
1959年,古巴獨立戰爭勝利后卡斯特羅執政,為了感謝朗讀者在戰爭中起到的鼓舞工人的作用,新政府宣布朗讀者正式成為工廠的雇員,從此朗讀者擁有了固定的工作時間和固定的工資。
漸漸地,古巴朗讀者隊伍日益壯大,他們不但要有優質的嗓音,還要具備其他的素養,他們中的許多人曾是記者、教師、詩人。到了20世紀初,即使是廣播的出現,也絲毫沒有動搖朗讀者的地位。每日清晨,朗讀者們照例走進工廠,走上講臺,打開報紙或是雜志與書,為工人們讀上一段喜歡的文字。直到今天,這個傳統也沒有消失。
2009年,古巴政府將雪茄工廠朗讀者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毋庸置疑,朗讀者為雪茄工人的朗讀折射出人性的光輝,他們用最樸素、最簡單的形式,給雪茄工人的精神世界帶來慰藉,詮釋了人類最深情、最偉大的愛。
素材分析:
愛能夠創造一切。古巴的朗讀者,用最簡單的方式,向我們詮釋了什么是大愛。大愛無疆,能夠給所有人帶去心靈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