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七魅
之前出現在網易云首頁的網易云年度私人聽歌報告,真的就如它的名字“網易云陪你溫暖同行”一樣,最愛哪首歌曲,最喜歡誰的聲音,有多少個凌晨還沉浸在音樂的世界里,它都一一替你記錄著。而當我看到聽歌時長那個三位數字時,正流經全身的暖流突然就降了溫——638個小時,這意味著將近一個月不眠不休地聽歌,換算成天便是每天一個半小時。而這一年,是我考研的一年。
“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這句話,用來形容我備考研究生的這一年是再準確不過的了。記得考試的前兩天室友還對我說:“別緊張,你這么努力一定會考上的。”我當時也這樣想,我作為寢室里,甚至是自習室里去得最早回得最晚的一個,比別人都有更多的付出,于情于理都不該是被刷下來的那一個。
可直到坐在考場上,看著面前的題目不知如何下筆,加之周圍傳來的刺耳的旁人急速的書寫聲,我才意識到我依然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狀態,只是一直以來都在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用一個偽裝的信心走上了考場,所以這希望都來得不牢靠,那最后的失望就是結結實實。以至于考完最后一門走出考場,淚水已決堤。
我很快接受了這個事實,畢竟人生不只考研一條路可走。但每件事都必須要有意義,我需要反省,找出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為什么我用了更多的時間反而得到的是太少的回報。我一直以為是因為自己學了不喜歡的科目,沒有足夠的動力來產生學習動力,遇題不深入,而當我看到“638”這個數字時,才真正知道問題出在了哪里。
學習是一個由表入里,由淺入深,再由深入研究到再鞏固的一個過程,唯有完成這一系列的程序,一個知識點才算是完全被掌握。而關鍵就在于很少有人能深入研究,將問題的方方面面都了解徹底,我就是屬于這一部分人。室友們曾就學習效率排出一個名次,我是倒數第一,總是復習了很久卻考不出一個好分數來,著實應了網上那個段子,背書時“馬冬梅馬冬梅馬冬梅”,考試時卻變成了“孫紅雷”。
我承認我很少有過室友們那種眉頭緊鎖的狀態,讓人遠遠看著就不敢打擾,于是室友復習了多少就記住了多少,用過的時間都成了有價值的時間。
耳旁有聲音,而且還是有韻律有節奏的聲音,思考怎么可能深入。偶爾還會因歌聲產生了情緒,越是無法心平氣和,就越容易浮躁,難題的攻克線索越容易戛然而止。于是翻篇過,等到下一輪復習時又遇到相同的情況,不得不花費時間再重來一遍。
每天戴耳機兩個小時的狀態,也反映了我備考一整年的狀態。沒有浸入問題本身,沒有完成一個掌握知識的系統過程,總是把很多題目含糊帶過,既然這樣不對自己負責,那么考場上遇到那么多不會的題也就只能自食其果了。
其實無論哪個領域、哪個階段的學習都是如此,唯有“浸入”,才能進步。
數學的題海戰術固然重要,見得多了,在考場上就降低了緊張的程度,熟悉的題目總會讓人產生一種安全感。可僅僅如此是完全不夠的,這也是我運用過題海戰術之后才明白的。題目是很熟悉,甚至當時做這道題時的感受還能想得起來,可是沒有用啊,再次遇到時還是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熟悉和陌生并沒有什么不同。
我把大量的時間拿來刷題,看著做過的一套套試卷,心中有著滿滿的成就感。因為沒有在草稿上演算的習慣,所以大部分試卷被我寫得密密麻麻,看著就給人一種安心的感覺。可我從來沒對哪道題打破砂鍋問到底,我能夠做得出來的就沒看過參考答案上的解法,我能夠記住解題步驟的就沒想過為什么要這樣解,還有沒有其他途徑。一道題做過卻不是掌握了,做題的時間用過了卻沒有讓時間發揮出該有的價值。
不能沉浸式的學習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尤其是數學這種需要有一個基礎做底再衍生出不同思路來應對各種變化的學科,有時候一道大題包含了幾個單元甚至是幾本書的知識點,如果只是對著答案一步步地分析,表面上看是會了,但其實只是過過眼而已,當這道題再次出現時它還是原來那個攔路虎。
我們需要遠離手機,遠離答案,只帶著筆和草稿紙,靜下心來自己去思考,每有一點思路就去嘗試,一步步扎實地寫下來。即使真的耗了一個小時去算也沒關系,因為當大腦思考足夠多時,注意力足夠集中時,看到答案的那一刻感覺也會更深刻。瞬間豁然開朗可能會有驚奇,有懊惱,這樣產生的情緒記憶會逼著我們把解題方法記下來。然后趁熱打鐵,拋開答案自己再重新做一遍,把情緒記憶再轉化為思維記憶,那么這道題的大小知識點就都被掌握了。
英文和語文的學習也是這樣,必須遠離一切電子設備,不能因為當時在看語文閱讀就當作是小說一般邊看邊聽音樂,也不能因為反正不是考試所以看見不會的詞就去查詞典。我們需要很多遍地研讀,語文是需要從各個角度入手去揣摩作者的意圖,要表達的中心;英語便要多次通讀全文慢慢去摸清大意,理通細節,去猜測句中生詞的意思。當自己的認知達到一定程度,對文章的理解達到極限時,再去查詞看答案,那么之前迷惑的部分就一下子成了記憶的重點,再通過全文來融會貫通,整體記憶,細節與大意就都可以印在腦中了。
文科類的科目大家似乎對答案形成了依賴,每個人都照著答案背了一個模板,考試時甚至題都沒讀完答案就想出個大概了,結果密密麻麻寫滿了整片格,得分卻寥寥無幾。
因為我們記住的都只是表面的東西,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當初記答案時只是搖頭晃腦背過了事,知識的遷移只發生在了最表層,答題不得要領,分數也只能是看老師心情。就像學武功需要打通任督二脈一樣,像政史地都是一通百通,了解一個地區的氣候地勢,從而衍生出適合的農業工業便是地理;了解一個地方什么時候發生過什么事,從而分析出這件事對社會發展歷程造成的影響便是歷史;知道那里實行什么制度、盛行什么文化、由誰掌控便是政治。
一通百通,復習的時候不能只顧一科,最好是這一科之中有牽扯到其他科目時,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地名和時間就去另一本書上查一查,融會貫通后再反復閱讀。脈絡清晰,則記憶清晰;重復越多,則記憶越深刻。
盡量去杜絕“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的狀態,帶來無謂的辛苦與虛假的滿足,浪費時間也浪費了精力。就像沉浸式閱讀能夠使內容永遠烙在心中一樣,沉浸式學習也一樣,事半功倍,重復幾次甚至就可以一勞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