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原 王海燕 孫鑫 盧慧萍 張楠
進口博覽會籌備如何有序推進、營商環境怎么繼續優化、垃圾分類怎樣做得更好……7月26日上午,市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擴大)舉行代表分組會議,800多名市人大代表在全市16個區和部隊代表團的35個小組對市政府上半年工作進行了認真評議。代表們對市政府上半年工作表示充分肯定的同時,針對下半年將要面對外部環境不穩定復雜性因素增多的情況,面對實體經濟發展、金融風險防控、房地產市場發展等諸多困難和問題,對政府工作提出了不少意見建議。
堅定不移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
“報告務實、接地氣。對上半年這份成績單,代表們表示,報告用大量翔實的數據全面反映了上半年的工作,有效有力回應了百姓的關切,取得的成績令人鼓舞。
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大力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代表們高度評價本市新出臺的擴大開放一百條舉措。石志紅、黃建忠等代表建議,本市應認真總結自貿區經驗,學習兄弟省市的創新成果,繼續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努力發揮出自貿區的優勢和輻射作用。要切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多策并舉,進一步擴大開放。在對內開放方面,要深入研究、系統規劃、大力度推進。
陳靖、毛放、崔明華、張玉金等代表提出,本市要對標紐約、東京等大都市群,積極主動發揮龍頭作用,系統研究經濟社會功能布局,推動長三角規劃、政策和管理機制協同對接;建議加強制度供給,爭取建立國家層面的領導協調機制和規劃體系,統籌推進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通過進一步對外對內開放,努力服務國家戰略,有效對沖國際環境的復雜影響,并搶抓發展新機遇。
孫雷、江泓、吳薇、錢雨晴等代表提出,要密切關注中美貿易摩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可能更加嚴峻的形勢,加強研判、積極作為,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作好長期應對的準備。要把握好經濟發展的戰略定位,聚焦各項目標任務推進,政策調整要有定力、順勢而為。
加快建設“五個中心”,全力打響“四大品牌”。張斌、高曉敏等代表提出,本市推進科創中心建設要在基礎性研發上多下功夫。要重視自主創新的能力建設,特別是原創性的投入;要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保障科研人員應有利益,激發研究創新積極性,為科創中心建設營造更好的社會環境;要加強關鍵技術和設備的研發投入,完善產業布局。
方雷、吳祖強等代表提出,“四大品牌”建設應該加強系統集成,明確每個品牌建設中的核心和關鍵,明確每一個專項行動的目標和任務。要將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抓手,在融資、稅收、土地、政府服務等方面進行政策傾斜。韓若冰代表認為,從經濟總量方面來看,目前上海仍然領先,但還是要高度關注國內其他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重和增速,加強反思和研究,采取措施,確保經濟結構、質量和效益持續向好,同時加快推進創新創業,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劉格春、嚴伯進、萬建輝等代表建議,要繼續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首要任務,不斷完善政策和機制,著力為企業投資經營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避免不同區域間惡性競爭現象的出現。在陸曉煒代表看來,創新成果產業化政策的靈活性還有待提升,建議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設計能夠更接地氣。徐紅代表表示,政府在改善營商環境上投入很多,但是企業感受的效果一般,政府應持續投入,打通壁壘。還有代表指出,政府行政審批改革力度很大,但基層對政策了解不夠,建議在政策出臺后,要加強宣傳和落地。要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給予更多關注,進一步減稅降費。
努力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張軍、楊震華、朱柯丁等代表提出,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對本市的一次考驗,要把上海水平展現給世界人民。要舉全市之力,營造良好氛圍,加大社會力量宣傳,更廣泛動員全體市民參與。進博會的工程建設要以質量為中心,要通過進博會,帶動周邊發展,保持可持續發展。
孫軍代表談到,要發揮好進口博覽會的“溢出效應”。在進口博覽會主論壇后多舉辦一些配套的專業論壇,利用這個契機加強招商對接,積極服務參展商的個性化需求,挖掘會展服務業商機。
黃建忠代表也特別關注“溢出效應”,他認為,不但要作好進口博覽會的保障服務,更要作好招商選擇,選出好的、大的、新的項目落地上海,要挑出上海在產業發展上的短板項目,如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體系建設,讓進口博覽會持續對上海建設發展發揮作用。“我們的物流是短板,電商的利潤很大部分被物流這塊‘吃掉,要利用這個契機,看看別的成熟的物流怎么做,借進口博覽會的東風,補齊短板。”
在姚鍵代表看來,硬件方面上海啟動得較早,但在軟件方面,如通關便利化一攬子舉措、進口產品具體政策落地等配套政策,在時間上給企業留的余量不寬裕,產品進入上海后,還要給企業留下展臺設計的時間,希望加強政企溝通,讓參展商能提供豐富的展品。
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孫雷、嚴伯進等代表提出,政府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要高度關注跨行業、跨地區的金融風險,健全機制,從源頭上精準防范。對金融風險防控要采取有利措施。除了對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和非法集資風險進行防控,也要對其他潛在金融風險加強防控,還要積極爭取國家授權監管,特別要形成合力主動擔當,應防范和處置此類群體性矛盾。
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待遇。柏萬青代表指出,長護險政策試點受到老百姓普遍歡迎,但現在居家服務缺乏監管,對試點過程中出現的養老機構評估作假、上門服務質量和工時“偷工減料”等政策“變形”現象要引起重視。方世忠代表建議,要重視原先的居家養老服務補貼與長護險之間的費用標準平衡問題。
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沈志強、王開學、徐紅等代表指出,要堅持租售同權,建立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政府調控要區分剛需和非剛需,部分地區一手房價格低于二手房,投資買房轉手就是上百萬差價收益,政府要研究解決商品房定價機制不合理問題。
蔡永平代表提出,要完善房屋租賃政策,政府可以收儲空余的動遷房用于房屋租賃,沒有必要大量建造租賃房。于翔、周丙輝、張濤甫、張杰、王宏志等代表指出,大量人才可能被高房價擋在門外,或者因為高房價而流失,政府要出臺有針對性的住房政策,吸引高端人才留在上海。
時筠侖、周煒、王蓮青、陳立斌、高路、邵菊敏等代表指出,要統籌協調風貌保護、城市更新、舊區改造的關系,堅持分類施策、打好組合拳,列出舊區改造的時間表,加快解決13萬戶居民仍在“倒馬桶”的問題。周志明、于洋代表指出,“拆改留”變成“留改拆”,總體要求有了,但細化措施還不夠,對留什么、為什么留等要有明確而具體的界定。
黃沖、戚建豪、張婷婷等代表提出,舊區改造靠所在區單打獨斗解決不了,建議市里加大規劃和政策扶持,特別要形成快捷的審批流程。馬新華代表指出,城市更新項目周期長,要加快梳理排摸可實施的項目,解決項目無法落地的難題。秦云代表反映,對農村和農民的住房保障體系,市級層面尚缺少相關規劃和政策,農民住房建設更新存在瓶頸。
深化教育衛生綜合改革。陳明娟代表指出,中小學的校內教育和校外培訓、擇校仍是市民最關心的兩大教育問題,政府要著力提升教育質量,優化優質教育資源布局。瞿志軍代表建議對《上海市3歲以下幼兒托育機構管理暫行辦法》作進一步修改完善,在規定幼托機構責任的同時也賦予其相應權利。
殷一璀、殷浩、周瑜、金永紅、朱國宏、袁鵬斌、劉純姣、王志萍、周偉等代表指出,最近發生的“疫苗事件”暴露出藥品生產、流通環節存在不少突出問題。疫苗監管要倒溯追責、環環相扣,在法律上進一步界定政府責任;要加強全過程監管,充分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提升監管水平,加大對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同時,要積極回應百姓普遍關心的接種安全及權力尋租、公民知情權等問題,確保處理公開透明,讓民眾更有安全感。
辦好群眾身邊的民生實事。周振波、彭艷玲、沈忠良、沙青青、方世忠等代表指出,隨著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要更加重視老年人不會網上掛號、老年人住院難、老年人午餐、老式公房加裝電梯等問題。此外,民宿市場很大,但管理跟不上,建議政府出臺安全標準和監管辦法,加強對互聯網上短租日租的管理。
加強社會治理、城市精細化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
加強住宅小區物業管理。陸忠明等代表反映,有的小區消防設施常年沒有年檢,消防通道長時間堵塞,存在嚴重消防隱患,建議政府切實采取措施。王元洪代表建議,政府有關部門要對小區內開設的餐飲店造成的油煙擾民嚴格執法,切實維護好小區居民生活環境。
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周宏代表指出,食品、醫療、金融、治安等安全問題是城市安全的底板,建議政府強化管理,進一步增進市民的安全感。姚海嵩代表建議,市政府應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協調機制,打通區與區之間“斷頭路”,提升城市交通運營能力。
推進生活垃圾綜合治理。不少代表對推進生活垃圾綜合治理提出意見建議。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高小玫代表建議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大幅提升源頭減量、全程分類、提高末端功能化利用能力,完善從源頭到末端處置的各個環節制度設計,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化利用,通過立法切實提高本市生活垃圾處理水平,要攻堅克難,落實本屆政府任期內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二是加強垃圾分類宣傳力度。吳堅、鐘勁、張劍嶺、盛雷鳴、孫靜、徐紅等代表建議,將垃圾分類教育納入幼兒園和中小學教學課堂,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垃圾分類好習慣。“垃圾分類以前只強調分類,沒強調全程分類。”楊軍代表認為,必須要強調全程分類,要把垃圾綜合治理的全鏈條“串”起來,讓群眾清楚地了解全程分類如何進行,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
三是科學確定分類標準,明確分類責任。徐存福、周煒等代表建議更精準分類,特別重要的是要努力把全程分類落到實處,同時要切實規劃和扶持垃圾再生利用產業。“機關、事業單位的垃圾分類工作,要發揮‘盆景的示范作用,宣傳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張軍代表建議,要用便于操作的方式,讓居民參與分類,比如向市民發放不同顏色的垃圾袋,以便區分不同類別垃圾。黃建忠代表分享了國外城市的做法:每家每戶扔的垃圾都貼著自家標簽,如果分類不好,就不會回收。他建議,可以采取相關政策,讓家家戶戶都承擔起垃圾分類的責任來。王宏志代表建議,可以學習日本的做法,定時定點清理垃圾,“除了特定時間和地點,居民就不可以扔垃圾”。
四是要明確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和居民在垃圾分類上的責任。馬志剛、陸忠明代表建議,加強垃圾分類宣傳力度,加強垃圾分類常識培訓。徐孝芳代表建議要發揮好黨員、樓組長、志愿者作用,增強小區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
五是倡導健康節儉的生活方式,從源頭上實現垃圾減量。王安憶代表指出,現在外賣行業方興未艾,每時每刻產生大量的餐盒包裝等垃圾,建議政府出臺嚴管措施,從源頭減量控制。
六是完善垃圾回收循環利用體系。“這是目前的薄弱環節,產業布局、政策設計怎么安排?回收的主渠道在哪?要不要考慮市場化因素重構可回收物專項收運體系?”薛潮代表建議,垃圾分類的末端處置設施建設要更好地體現科技支撐,要加強技術研究,打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最后一公里”。
關于堅決打好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錢雨晴代表建議,在推進水和大氣污染防治的同時,要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曹清代表指出,汽車尾氣排放是影響PM2.5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建議控制滬牌發放數量,降低汽車保有量的增長速度。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鄉村建設力度大、速度快,但品質質量不高。”談到鄉村振興,馬新華代表認為,現在的鄉村建設存在城市化和程式化的問題,停留于借鑒原有做法,忽略了鄉村特點,“在鄉村建設中要強調自有優勢及特點,不要違背鄉村建設的初衷”。唐東衛代表認為,要立足區域發展實際,加強前瞻性研究,制定系統、全面的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規劃和戰略,以更好地推進特色鄉鎮發展。
蔡永平、杜治中、郭康璽、錢耀忠、張國坤、燕爽等代表提出,不能讓規劃成為卡住鄉村振興發展的短板,要加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頂層設計,把上海郊區振興放在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加以考慮,從產業、人口、生產經營、文化傳承和保護等方面綜合規劃。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涉及全局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推進。各部門各自為政,缺乏協調機制,是實現不了鄉村振興的。”袁曉林代表表示,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市政府和市相關部門要向郊區釋放一些職權,推進“以獎代補”為核心的放權手段,釋放更多與鄉村振興相關的職權,將相關政策下放到區級層面,讓各區統籌推進。
黃建忠、倪向軍、唐東衛、張國坤、周景泰、唐曉玲等代表建議,要將財政轉移支付用到郊區特色產業培育上,提升鄉村生態和綠色產業能級,培育農產品品牌、鄉村文化旅游服務品牌,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
孫雷、王憶卿、石志紅等代表提出,要打破瓶頸,研究解決宅基地合法使用權、保留村規劃、保護村自然農業特色等難點問題,補齊農民醫療養老、垃圾治理、污水納管、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等短板問題,下決心解決農民建房和農民集體建房權屬等突出問題,以及在土地成片開發利用、斷頭河治理等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夏科家、張小弟、陸青等代表認為,要讓懂農村工作的人參與,完善激勵機制,如村委會書記任職兩屆后的相應待遇,加大愿意扎根農村后備干部的儲備力度,給“肯做事、能做事者”以更大的發展空間。
“鄉村振興戰略,塑形更要塑魂,要補血更要補水,要造路更要造人。”張娣芳代表認為,要一區一策,切實解決交通問題和人才問題。
堅持依法行政,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今年初,上海在全國率先提出“一網通辦”,先后制定了推進“一網通辦”、建設智慧政府的工作方案,成立了市大數據中心,這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一環。馬新華代表說,在“一網通辦”建設方面,上海處于領先地位,工作力度很大,催生了很多產業,要利用智能化技術的后發優勢,在城市管理和產業發展中發揮更多作用。
王志榮代表建議,街鎮層面應從技術上打通,如房產交易中心人滿為患,只能在區層面辦理,不動產事項下移到鎮的社區受理中心,是一個重大突破,建議稅務部門初核也下移到鎮級單位。高烽、丁美堅等代表提出,目前,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存在各區做法不一致的情況,建議盡快統一標準。要依托“一網通辦”,發揮街鎮在稅務初核、養老服務代辦等方面的便民作用。王鯤代表也表示,在證照檢證方面,各區執行還有差異,個別區還有一些加碼,建議能夠統一規范起來。丁美堅、屠涵英等代表建議,繼續加大政務數據的整合力度,大力推進數據的開放共享。
殷一璀代表建議,“一網通辦”時老百姓在填表方面的要求較高,需要有一個熟悉和適應的過程。瞿志軍代表認為,推進“一網通辦”也要重視特事特辦,對老弱病殘特殊群體辦事要提供照顧。
李世平代表提出,要使智能化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發揮更多的作用,把市大數據中心和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建設好、使用好。范征代表建議,要落實相關的信息安全保障,并開展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