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涵斌
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功能區,2009年以來,黃浦區的金融行業不斷傳承與創新,迎來了“比翼齊飛、雙輪驅動”的新一輪發展高潮。但也有一些不法機構以金融創新為名非法集資。為推動區政府在促進金融業更好創新發展的同時,守護好百姓“錢袋子”,嚴守不發生金融風險的底線,黃浦區人大常委會對本區金融創新發展及風險防控工作開展了專項監督。
促進發展 不斷提高金融業貢獻度
目前,黃浦區持牌金融機構580余家,數量僅次于浦東新區,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傳統金融機構保持良好發展態勢;證券、信托等子行業優勢明顯;國家級金融要素市場、功能性機構不斷擴容,除上海黃金交易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以外,近年來先后引進了對國家金融改革開放、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意義重大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系統CIPS、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全球中央對手方協會CCP12、上海票據交易所。上海目前的12個金融要素市場中黃浦有5家。區內新金融規模加速拓展,已經實現了金融機構多類型、全方位、立體式的集聚,金融服務業已成為黃浦區高端服務業體系的核心產業。區“十三五”規劃還明確提出,到2020年,黃浦區要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區,金融業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要達到20%左右。
區人大常委會要求區政府高度認識和領會金融工作的重要性,研究區域金融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深入研究并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做好新時代上海金融工作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實施意見》,不斷提高金融業的貢獻度。
防控風險 確保城區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金融業的特點決定了其創新變化快、專業程度高,由此帶來的金融風險壓力不斷加大,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概率也高。在黃浦區,涉眾型投資受損類風險形勢依然嚴峻、民間借貸風險不容忽視、強監管背景下部分潛在風險的加速暴露等三大問題依然凸顯。在現有法律法規和監管體制下,一些違法違規金融活動仍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金融業的蓬勃發展對政府的綜合服務能力和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黃沖、副主任張杰等赴天津金城銀行、北京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北京金信網銀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等企業和單位考察調研,從這些專業機構角度了解如何更有效地推動政府加強金融風險防范工作。
區人大常委會認為在金融立法與地方事權不能完全匹配的情況下,區政府在承擔屬地風險處置責任時行政規制手段有限,涉眾型投資受損群體集聚處置壓力無法得到有效緩解。原有部門職責基本以服務和發展區域經濟金融為主,沒有相應的行政執法權限及職能,人員配置、專業能力相對不足,這些困難仍將保持一段時間。希望區政府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全局意識、底線意識,健全工作機制,市區聯動,協同配合,緊緊抓住信息技術發展的有利契機,注重將科技融入金融,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促進和鼓勵金融行業不斷創新發展,注重把握好創新發展與風險防范之間的關系,警惕快速發展過程中隱藏的風險和矛盾,一手抓住“老黃牛”,一邊關注“灰犀牛”,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打贏黃浦防控金融風險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