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侵權責任社會化除了現有的環境侵權救濟的自治機制外,還必須借助國家公權力和社會力量的介入才能達到目的。作為環境侵權救濟社會化模式的一種,環境侵權責任保險涉及到公民個人環境權益、企業經濟利益和社會公共環境資源等多方面的利益。環境侵權責任保險模式屬于事故的救濟機制,同時也有一定的風險防控功能。有利于解決現實中環境侵權行為產生的損害結果,有效的完成對環境侵權行為的加害人和受害人的合理救濟。
關鍵詞:環境侵權;保險制度;救濟機制
中圖分類號:D922.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3-0117-02
作者簡介:姚心怡(1994-),女,漢族,陜西西安人,長安大學,經濟法學研究生。
一、環境侵權責任保險的定義
很多學術界人士對環境侵權責任社會化制度都有自己的看法。王明遠教授的觀點:污染和破壞環境這類的環境侵權行為所產生的危害應該作為整個社會的損害而不僅僅是個人應當承受的損害。通過社會層面的保險和侵權責任機制來把環境侵權造成的破壞性后果進行分擔和消化。這樣做有很多好處,既可以充分幫助救助受害人,彌補其損失,又可以將加害人的負擔減輕的同時完成損害的賠償。①這樣做無論從社會整體還是個人角度都是有益處的。環境侵權救濟社會化的過程,就是社會力量通過某種合作機制參與環境損害救濟和環境風險治理的過程。
周珂先生的觀點:“社會保險或者賠償資金和行政補償這三種方式都是構成社會賠償機制的方式。這樣的運作方式是首先由污染者繳納保險金或者公積金,而以此環境侵權行為所產生的損害后果就可以由保險公司和全社會來共同承擔。從污染者的角度來說,這樣既可以減輕他們的負擔又可以增強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作為環境侵權救濟社會化模式的一種,環境侵權責任保險是一種商業性財產險。被保險人對受害第三人的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環境侵權責任保險既是一種環境風險預防機制,又是一種填補損害的經濟手段,兼具責任保險的固有特點和環境保護與侵權賠償的獨特作用。
二、我國環境侵權責任社會化制度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環境侵權責任保險制度現狀
為了保障相關主體的利益,國家支持對環境投保責任險,我國近幾年對《保險法》做了修訂,將我國簽訂的國際條約中環境保險的內容也涵蓋進去。2013年,為了進一步加強環境污染的規制,通過了《關于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規定了多種環境保險的內容。2014年修訂的《環保法》對污染企業的態度也僅限于鼓勵投保。
雖然指導性文件的出臺和國家鼓勵企業投保的政策態度,一度使投保企業數量大幅增長,但我國根據試點地區的投保情況分析,整體而言,企業的投保意愿非常低,續保企業數量更是微乎其微。總體而言,我國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尚處試點階段,無論立法層面還是政策導向上,均采用政府引導,企業選擇投保的模式。②
(二)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1.我國環境責任社會化制度的局限性
現階段,我國的環境侵權責任社會化機制主要是在加害人明確和以個人為主要責任承擔主體的根基上制定的,這在補償遭受損害的個體時又很突出的局限。現有的環境侵權救濟機制不能夠使受害人和社會公共整體利益得到充分、順利的補償。
2.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相較于國外的環境責任保險機制,我國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大多在于個人和企業的積極性問題,積極性不夠高,相應的反饋給保險公司也沒有完備的驅動力。各地方對此的處理方法各有不同,某些地域出臺政策給予優惠,部分地域還把環境保險和企業的經營許可證強行綁縛在一起,然而實施操作得到的結果并不十分令人滿意。
首先從理念角度來說,個人及企業的環保理念不深入,沒有足夠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意義,這樣使得保險費在他們看來是一種附加資本,是不必要浪費的資本。另外缺乏對環保的認識使得他們無法正確認識自身所帶來的環境污染風險,也不會預見潛在的污染風險。其次從實踐的角度來說,保險公司在面對造成污染的加害人和企業時,得到切實的環境污染風險數據是很難操作的,這對于確定投保金額和進行風險評估都是一個難題。我國企業尤其是在工業領域環境污染問題比比皆是,保險公司如何在縱觀整個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對每個存在差異的個體企業進行問題的細化,實際操作的難度過大。最后我國現有的相關規章制度缺少強制力,操作難度過大等問題都不利于企業積極的投身于環境責任保險制度。
三、完善我國環境侵權保險法律制度的具體措施和建議
(一)建立健全環境保險制度
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對承保單位的專業要求較高,同時具有一定的經濟資質,這就要求專門設立符合要求的承保機構。因為有可能面臨巨大的賠償金額,我國可以選擇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的承保機構,也可以建立以社會組織為主體的承保機構。
(二)成立政府級別的承保機構
以政府為主體建立保險機構,其資金的主要來源是公民上繳的稅收和政府的財政,這樣對承保機構的經濟資質具有保障。相較于國外的成熟的環境責任保險體系,我國的國情則更為特別,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中東部經濟發展迅速,水平高,而西部則嚴重落后。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更為發達。所以在構建以政府為主體的承保機構時應該由各個省市縣政府自行成立單獨的承保機構,該機構的建立必須立足于各地區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和環境社會的破壞和污染實情,且此機構為獨立的承保機構。
以我國青島為例,青島瀕臨渤海灣,擁有大規模的石油鉆井機器,且來往同行的國內國際船只數量巨大,發生石油泄漏造成海洋大面積污染的潛在風險很大。所以青島就可以立足于自身城市的特殊性,單獨建立承保機構用以承擔海洋石油泄漏保險責任,這樣即使是有海洋石油泄漏事件發生,造成大面積污染的情況,也可以迅速有效的針對該情況的賠償工作作出反應,有效的給予受害人合理的賠償,并且及時彌補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
(三)健全社會層面的承保機構
僅僅以政府作為承保機構的主體,也是不周全的。因為環境損害的賠付都花費巨大,這不利于我國財政的合理運用及分配,也會加大政府財政的負擔。所以,社會組織也可以作為承保機構的主體,與政府層面的承保機構齊頭并進,共同承擔起環境保險的責任。現階段我國以社會組織為承保主體的保險機構多為各大保險公司,如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保險公司。但是在針對環境責任保險的方面并沒有一個專業的承保機構,所以這方面問題的解決我國需要致力。國家可以通過獎勵的手段來促進社會團體設立面向于環境保險方面的承保機構,例如環境保護保險機構等等,且該機構可以專門用以賠償金額小、損害結果較輕微、和日常頻發的環境侵權責任事故的承保。這樣既可以避免因社會團體募捐不足而造成的資金短缺的問題,又可以盡力分擔政府層面承保機構和其他保險公司的承保責任。
(四)確立環境責任保險承保方式
現階段我國保險制度具有任意性,尤其是對待一些污染風險較高的化工企業,并不強制要求他們投保。這使得對于高污染風險企業我們并不能保證他們具有投保的自覺性。企業的目的在于盈利,這些企業有可能在利益的驅使下,忽視自己的環保責任,尤其是在目前環境保險的投入資金也不小,這樣更使得企業消極履行他們應負的責任。面對此種情況,任意性保險并不能很好的加強環境保護,只有先以強制環境責任保險為首要,其次再通過任意性環境責任保險為補充,二者結合起來,才能使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更好地實現它的現實價值。以下則對幾種情況下的環境責任保險的適用進行具體說明:
歸屬強制性責任保險的領域。適用該種保險性質的主體應該是污染量大、排污具有持續性且規模較大的工場企業。例如化工廠、水泥廠、核燃料廠等生產行業,針對這些行業制定特殊的強制責任保險。因為這些企業收益高,造成的現實污染往往更高,但潛在風險巨大。通過國家強制力進行統一管制,無論對生產企業還是對社會整體利益都是有利的。
歸屬任意性責任保險的領域。適用該種保險性質的主體多為潛在風險較低、非持續性、污染事故發生率較低的行業內。對待這種潛在風險較低但并非完全沒有污染風險的企業,國家應該扮演指導的角色,通過鼓勵企業自主進行投保,在政策上給予支持。這樣既可以保障承保單位的盈利,又可以保護投保人的自身利益,還能夠使得環境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
(五)拓寬承保范圍
現階段我國的環境責任保險的承包范疇有人身險和財產險,但是這對于環境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是遠遠不夠的,其中不僅包含人身和財產的損害,還包含生態利益的損害,一旦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就難以復原,而且恢復的進程必需巨大的資金。所以我國應立足于現階段的環境責任承保范圍,面對不同的責任保險形式而拓寬承保范圍。增加險種的同時拓寬承保范圍。以化工廠為例,化工廠在正常運作的過程中一定會產生很多有毒有害物質,造成的環境污染對周圍居民的人身財產都具有巨大現實損害和潛在風險。所以此類險種的增加勢在必行。同時在化工廠的生產過程中排放大量廢棄物和有毒有害氣體,也會產生危害,且從生態環境的角度來說是一種連續性的、長時間的破壞。所以,生態破壞的承保也應該加入在化工化學類生產企業的強制責任保險的承保范疇中。
四、總結
研究環境責任保險法律制度是理論創新的需要,同時也是解決現實環境侵權責任賠償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打造一種兼顧環境受害人、侵權人、和國家三方主體利益的“多贏”機制。防控結合,既是環境的“防護網”,亦是經濟的“安全閥”。
[ 注 釋 ]
①王明遠.環境侵權救濟法律制度.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②陳方淑.環境責任保險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10.3.
[ 參 考 文 獻 ]
[1]曲哲涵.給環保責任加道“緊箍咒”.人民日報,2016.10.
[2]竺效.論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法律體系的構建.法學評論,2015(1).
[3]李營,等.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雙軌制"困境與解決方案.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1).
[4]陽露昭.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基本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環境與資源法學博士論文.
[5]陳方淑.環境責任保險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10.3.
[6]王明遠.環境侵權救濟法律制度.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